淮海战役粟裕过于靠前指挥,中央军委要求华野指挥所后撤十里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期间,为了更好地指挥围歼黄百韬兵团的作战,粟裕将指挥所放在碾庄以南的过满山。这个位置,离碾庄战场比较近。当时敌我交战正酣,粟裕的指挥所开设得这么近,引起了中央军委的高度关注。11月12日,中央军委专门电示:“华野指挥位置太靠前,要后撤10里”(《粟裕年谱》第386页)。

粟裕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当即决定南移10里到土山镇。

军委发电,专门要求一个战略区领导的指挥所后撤十里,这种事非常罕见。

淮海战役粟裕过于靠前指挥,中央军委要求华野指挥所后撤十里

这体现了中央军委对粟裕安全的高度关切。

按照一般原则和作战要求,关照战役全局的指挥机关,需要保持稳定的、不间断的指挥。特别是象粟裕这样,作为一个战略区的指挥员,统领几十万大军,其安全问题至关重要,来不得半点马虎和闪失。而对方又是国民党军的黄百韬兵团,黄百韬本人仇共反共较之其他国民党将领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要求我更要小心加小心了。因此,中央指示华野指挥所后撤十里,考虑问题是非常缜密周到的,对粟裕的安全是高度关切的。

这体现了粟裕每战靠前指挥的一贯特色。

粟裕是从士兵成长为大将的,他长期战斗在第一线。抗日战争时期,已是支队副司令的粟裕,还亲自带队打韦岗伏击战、打官陡门奇袭战。至于作战指挥,也早已养成了每战必靠前指挥的习惯。在他认为,这样更容易掌握了解战场情况,更容易实时指挥处置应对。

这次淮海战役,持续时间长,多个战场同时作战,粟裕的指挥所随着指挥重心位移,多次转换调整。往往是哪里战事最紧张激烈,粟裕就带着指挥所指挥跟进到哪里。甚至在战役最紧张的第二阶段,粟裕连续七昼夜没有睡觉,超越了人体的极限,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意志力确保了决战指挥的顺畅与不间断。

这体现了首战围歼黄百韬兵团的重要性。

围歼黄百韬兵团是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作战的主要任务。黄兵团拥有5个军的兵力,战斗力虽不算一等,也是靠前的。一次战役消灭敌人5个军,这样规模的仗以前从没有打过,这势必是一场大仗、是一场硬仗、是一场恶仗。

歼敌数量的增长必然带来兵力使用和战术技术等一系列问题,从而极大地增加指挥的难度。开始几天,华野对黄百韬兵团的围歼战,进展不够顺利,我伤亡较大。11月14日,粟裕召集担任主攻的6个纵队领导开会,主要是调整部署,改进战法,明确指挥关系。粟裕要求我军战法必须由运动战转为村落阵地攻坚战,用近迫作业的办法突破敌人的坚固防御阵地。

等到黄百韬兵团大势已去,全军覆没确定无疑的时候,粟裕便把他的指挥重心转向对徐州东援之敌的阻击作战上,决定前去西线指挥,并报告中央军委。

毛泽东当即复电指出:“粟到韦(国清)吉(洛)处指挥极好”。

主要参考文献:《毛泽东军事文集》《粟裕传》《粟裕年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