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過最糟糕的親子關係,就是“我都是為你好”

01、沒有界限感的親子關係,讓所有人都痛苦

凌晨三點,閨蜜打電話邊哭邊要我和先生快趕過去,要出人命了。

原來她女兒迷上了網絡聊天,每天在qq群裡,要聊上個把小時。

閨蜜認為都高中了,還不把心思全部放在學習上,於是把她的手機沒收,如果要用手機,必須經過大人的同意。

女兒聊天這回事,從大家眼前消失了。

幾天後的一個半夜,閨蜜去女兒房裡幫她蓋被子,結果發現她在偷玩手機,問手機是從哪裡來的,她說是借同學的。

第二天天剛亮,閨蜜就拿著手機氣沖沖的跑到學校,找到女兒說的那個同學,把她臭罵一頓。

當晚,閨蜜就把自己的被子搬到了女兒房裡。

可是她發現,女兒經常半夜起來上廁所,她偷跟著去,發現廁所緊鎖著。原來是女兒躲在廁所裡偷玩手機。

閨蜜崩潰痛哭,一家人都跑了出來,她老公給了女兒一耳光,並把手機泡水,大家都指責女兒為什麼不聽媽媽的話,她都是為你好。

女兒看著泡在盆裡的手機,也大聲哭起來,並奪門而出,無奈之下,她想到了當老師的我們,指望能給出經驗,讓女兒乖巧聽話。

閨蜜聲淚俱下的給我講述她的不幸、女兒的叛逆,她覺得自己掏心掏肺的為女兒好,為什麼女兒就是不聽,還讓全家人都為她煩心。

她一點也沒有意識到,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越是沒有界限感的試圖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孩子的反抗越強烈。

強迫女兒的世界按照她的想法運轉,一旦沒有這樣進行時,情緒上的痛苦向她撲面而來,而情緒上的痛苦,又變成身體上的痛苦,於是,最終出現的結果是,所有的人都痛苦。

我見過最糟糕的親子關係,就是“我都是為你好”

02、父母對孩子自以為是的愛,比暴力更恐怖

19年高考後,有一篇“媽媽因為干預孩子填報志願,導致孩子沒有大學可以上”的新聞報道,讓人震驚。

新聞說,孩子是重點高中“尖子班”的學生,成績一直居於全班前三。

填志願時,孩子選擇南京大學,但是自己學醫的母親堅持兒子必須報中國醫科大學,她固執地認為只有學醫才是最好的出路。於是,她執意將兒子的志願改了,兒子的強烈反對被她無視。

結果,分數線一出來,母親傻眼了。

上醫科大的分數不夠,而南京大學的錄取分數線卻比孩子的分數低3分,更讓人無奈的是,固執的母親堅持”非中國醫科大學“不讀,她就只給孩子填了一個志願且不同意調劑。

結果,孩子儘管考了高分,卻不得不接受落榜再重讀一年的殘酷現實。

新聞一出來,很多人責怪這位母親的獨斷專行,其實,這也同樣是親子關係中沒有界限感的表現。

孩子填報志願是孩子的事情,父母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建議和指導,但是要尊重孩子的意見,不要過於干涉甚至是包辦。

父母對孩子自以為是的愛,因為過多的干涉,完全沒有考慮孩子的感受,沒有和孩子分清界限,會給孩子留下精神的重創。

我見過最糟糕的親子關係,就是“我都是為你好”

03、界限感,中國人最缺乏的概念

心理學專家李雪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中提出,界限,可以說是中國人最缺乏的概念之一。在人際關係、家庭關係中,我們很容易陷入無界限的糾纏,出發點是為別人好,結果卻通常使雙方都痛苦不堪。

其實生活中很多父母象他們一樣,打著“我是為你好”的旗號,把自己意志強加於孩子,逼迫孩子聽從自己的決定。

有人不喜歡和別人打交道,父母卻硬要逼著去應付各種親朋好友,不照做就是“太不懂事了”。

高中、大學不讓談戀愛,結果大學一畢業,就開始催婚、生孩子。

還有人就象《歡樂頌》裡的樊勝美一樣,因為父母的重男輕女,要把自己努力打拼得來的一切去無限度的供養哥哥或弟弟。

他們完全無視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而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過度干涉和控制孩子的生活,他們認為,你是我的孩子,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你必須聽我的。

近段時間朱雨辰又火了,不是因為電視劇,而是因為他媽媽。

我見過最糟糕的親子關係,就是“我都是為你好”

“我的同事和我周圍的朋友都知道,我是用整個生命去對待我的兒子的。”

這種讓人窒息的愛,充斥在他生活的每個角落。

在生活上,他走到哪,媽媽跟到哪。不是朱雨辰沒有自理能力,實際上他做的飯挺好吃的,但是,第一次吃到兒子做的飯,朱媽媽哭了,不是因為感動,而是因為愧對兒子。

在他的社交上,同學們對朱媽媽的行為也是印象深刻。

而在他的感情生活上,朱媽媽更是憑實力讓兒子40歲了還在單身。

對孩子以愛為名的控制,最終,都會在孩子的人生中結成苦果,然後,滲透到每一個角落裡。

王梓恆在《家庭關係痛苦的根源:中國人普遍缺乏界限感》裡說:

這個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明確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別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讓界限感清晰起來,才是我們從現在應該開始做的事情。

這也是做父母的最應該做到的事情。

我見過最糟糕的親子關係,就是“我都是為你好”

04、什麼才是真正的界限感

首先來看一個提問:父母和孩子的界限感是什麼?

高贊回答:父母對於孩子的決定,尊重但不強求;父母對孩子的生活,祝福但不打擾;大膽放手,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一、學會放手,是父母最溫情的體貼與愛

我們的傳統文化強調孝順,孝敬、順從才是好孩子。因此,很多人覺得,聽話就是孩子對父母表達愛的方式 。

當孩子表現出獨立時,父母表現出的焦慮和控制慾,其實是內心缺乏安全感的一種體現。

而父母過強的控制慾,又會對孩子的心理邊界造成侵犯,最終會讓孩子成年後更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在人際關係中總是無底線的退讓,或者是成為下一個控制慾強的父母。

三川玲曾在自己書中提到這樣一句話:每一個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人,都是有著自己獨特的天賦的。

學會對孩子放手,給予他們信任,會收穫更多驚喜。

我見過最糟糕的親子關係,就是“我都是為你好”

二、努力做好自己,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榜樣

南京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黃菡明表示,養育孩子最重要的兩點就是“維護健康親密的夫妻關係”以及“讓自身努力成為你希望孩子成為的那種人,不是讓孩子努力完成家長的人生目標。”

大文學家紀伯倫也用《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這首詩歌來告訴我們這個道理。

每一個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把自己的一切都寄託在另一個人身上,而是過好自己的人生。

三、與孩子平等相處,不打聽孩子的“秘密”。

父母與孩子之間是平等的,而不是隸屬或者絕對服從的關係,要尊重孩子的小世界,對孩子給予足夠信任。

龍應臺在《目送》裡有一段感人至深的話:“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這世上,最好的親子關係,就是保持界限。

我見過最糟糕的親子關係,就是“我都是為你好”

(本文為七月風原創文章,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七月風:70後美少女,從教24年的高中老師,專注情感和育兒領域,期待與您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