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辯無雙的晏子,靠謀辯縱橫政壇五十年

春秋時期有這麼一位謀才辯士,依靠他的智謀、忠正、才辯,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五十多年。他的政治與外交極具原則性與靈活性,諸侯們都對其讚歎有加。

連太史公司馬遷在看了他的事蹟之後,都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假令晏子而在,餘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也就是說,假如晏子現在還活著,我即使是拿著馬鞭為他趕車,也是我所高興而羨慕的事情。連司馬遷都心甘情願的為他當車伕,可見此人的才智絕非一般。

他就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大夫——晏嬰,後世稱其為晏子。

才辯無雙的晏子,靠謀辯縱橫政壇五十年

晏子不僅有謀才,更有辯才,而且在堅守原則性的前提下,極具靈活性,就連大名鼎鼎的孔子,也曾因為言論不當而被晏子指責後向晏子致歉改過。晏子的智慧比孔子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設計僅用兩個桃子就殺了三個極具隱患的勇士;他在酒席晏會間輕易的就識破了敵方的陰謀詭計;他舌戰群儒輕輕鬆鬆的就把楚國君臣辯的無地自容;他的忠正仁義就連弒君都不敢輕易殺他;他一句話就能讓齊君刪減刑罰……

國君在他的面前就像小孩子一樣,實誠的被他教育與諫誨。事實上,晏子在世並沒有遇到明君,他所輔佐的三代君主都是懈怠無才之君,面對這樣的庸君,作為謀士,又該如何發揮與捭闔呢?

下面我們來深入學習,看看晏子是個怎樣的謀才辯士,他是如何運用他的才智與才辯縱橫齊國政壇與其他諸侯國的。

一、這才是忠正不阿與大義凜然的典範

晏子是個官二代,他爹就是齊國大夫晏弱。晏弱死後,晏子繼承他爹的大夫之位,正式步入齊國政壇。晏子雖然貌不驚人,身材矮小不滿五尺,但卻足智多謀,膽略過人,剛正不阿。

齊靈公是位有理想卻沒實際的君主,他意欲恢復齊桓公的霸業,強迫自己以武立國,兩次出兵攻打魯國。魯國向盟主晉國求救,晉國率領他的同盟軍來攻齊。靈公聞風異常害怕,想撤軍逃跑。

晏子勸諫說:“我王,此時撤軍必會導致全軍覆沒,從而讓晉軍有機會長驅直入。”靈公不聽,保命要緊,走為上計。晏子長嘆說:“如此膽怯的國君,恐命不久矣。”

果然,第二年靈公就死了。靈公死後,大夫崔杼與慶封扶立齊莊公即位。莊公跟他爹一樣,有想法沒才智,崇尚武力而不顧道義。為了報他爹靈公戰敗之辱,也為了在諸侯間樹立威望,他決定要拿當時的老大——各諸侯國的盟主晉國來開刀。

他在國內設置“勇士爵位”,鼓勵全民尚武,把國內的勇猛之士都重用起來。這些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勇士,外不能禦敵,內不尊禮義,在國內橫行霸道,禍害民生。

為此,莊公還洋洋得意地問晏子:“古時候有隻憑勇力而立足於世的國君嗎?”晏子覺得莊公驕而無知,當頭給他一盆冷水,說道:“我聽說,能夠捨命輕死以行仁義的人,才能稱得上是猛士;能夠誅伐殘虐而不畏強暴者,才能稱得上是勇士。因此,所謂憑勇力立於世,是指用勇力來實行禮義。”

見莊公靜默,晏子接著說:“以前,商湯和周武王推翻前朝君主並不算叛逆,因為他們是為天下百姓誅滅暴虐、討伐罪惡,他們是按照仁義來行事,這才是勇士的行為。如果上無仁義之理,下無伐罪誅暴之行,而只憑勇力就想立足於世,很顯然國家會遭難,百姓會遭殃。

大王啊,古時候這樣的教訓實在是太多了,你現在只知逞武力而不知行道義,你看看現在那些勇士,在國內橫行霸道,這完全違反了聖王之德,這是亡國之君的行為啊!”莊公頓時啞口無言,但認為晏子說的在理,有所收斂。

過了一段時間,莊公就把晏子的話拋諸腦後,他覺得男子漢大丈夫就要以勇武顯立於世,他認為還是要以打擊晉國來顯示自己的勇武。晏子說:“無德而尚武,勢必遭殃。”莊公不高興了,老子就要打晉國,你奈我何!

於是他藉機策劃了一場晉國的內亂,趁內亂髮兵攻晉,取得了小勝。等到晉國平定了內亂,立馬就邀集各諸侯伐齊。此時齊國大臣相當害怕,大夫崔杼趁機謀劃殺死了莊公,以討好晉國。

才辯無雙的晏子,靠謀辯縱橫政壇五十年

莊公是崔杼所立的君主,為什麼崔杼又要殺了莊公呢?因為莊公這人太荒淫無道太得瑟了。

崔杼新娶了個妻子叫棠姜,是個美人。莊公看上了,趁崔杼不在家就給崔杼戴綠帽子。時間久了竟然毫不避諱,公開的去逛崔杼家,還隨意把崔杼的帽子賜給別人。

崔杼忍無可忍,設計在某一天,埋伏刀斧手,砍死了莊公。莊公被殺後,齊國的大臣們有三種反應:第一種,大夫慶封首先站出來支持崔杼,因為莊公無道,該殺;第二種,弒君者應當罪該萬死,忠臣申蒯就率領自己的家臣去殺崔杼,結果被崔杼反殺。第三種,就是絕大多數,觀望者,不聞不問不理。

而晏子是個另類,他聽說了此事,到了崔府大門,卻沒有進去。手下的人問他:“你也要為國君死戰嗎?”晏子臉色如常的說:“他是我一個人的國君嗎?我為什麼要為他而死戰呢?”

手下的人又問:“那麼,你要逃走嗎?”晏子反問:“是我的罪過嗎?我為什麼要逃走?”手下的人再問:“那……要不回去?”

晏子搖頭,說道:“國君死了,還能回到哪裡去呢?身為人君,就當治理好國家,而不是隨意欺凌百姓;作為大臣,就應當為國家服務,而不是為了俸祿。如果國君為國而死,我當然也要為國而死;如果他僅僅為了自己的私慾而死,那麼誰也不會為他而死。”

說完,崔府的大門開了,晏子徑直走了進去,趴在莊公的屍體上哭祭。有人建議崔杼,趁機殺了晏子。崔杼搖頭嘆道:“他是百姓所景仰的人,放了他,可以得民心。”

殺了莊公後,崔杼再立齊景公。為了樹立個人權威,崔杼佈滿甲兵,召集滿朝文武大臣,要他們在太公廟歃血盟誓,效忠自己。有幾位忠臣不從,當場被殺。在武力的威迫下,其他大臣一一盟誓:不效忠崔杼的人不得好死。

輪到晏子,在眾人看來,晏子就是正義與智慧的化身,面對此等形勢,晏子會怎麼應對呢?

只見晏子從容舉杯,仰天而道:“效忠於崔杼的人不得好死!”崔杼一聽頓時勃然大怒,用劍頂著晏子的胸口說:“你如果改變你的誓詞,我可以跟你共同執掌齊國,否則,我將用劍刺穿你的心,好好想想。”

晏子大義凜然的回答:“你用劍逼迫我改變志意,這是陷我於不勇;你用利益誘我背叛自己的君主,這是陷我於不義。崔杼啊,你難道沒有學過《詩》嗎?《詩》說君子不以邪道求福,我怎麼能夠違背君子的道義呢?你即使殺了我,我也不會改變自己的話。”

崔杼準備殺晏子,有人對他說:“不可。你弒君是因為他無道,如今晏子是有道之士,你把他殺了,往後還怎麼教化天下呢?”崔杼於是就釋放了晏子。

晏子臨走前還補了句:“你崔杼殺君是為大不仁,放我僅僅只是小仁小義而已,這樣做合道嗎?”說完後晏子快步走了出來。

他的車伕見狀,快馬加鞭的要趕快離開。晏子說:“慢點,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會死。鹿生活在原野,可是它的命卻掌握在廚師手上。現在我的命也有人掌握著啊。”

《詩經》有言:“彼己之子,捨命不渝。”有一種人,即使丟了性命也不會改變自己的操守。晏子,就是這樣的人,大義凜然,忠正不阿。

二、親賢臣遠小人,笨老闆的續命丹

齊景公即位後,晏子並未得到重用,他在“東阿”這個地方當縣長。治理東阿三年,晏子的“壞名聲”傳遍國都。景公很不高興,召回晏子並且準備罷免他。

晏子謝罪說:“我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了,請允許我兩次治理東阿,三年之後,我保證我的好名聲一定傳遍國都。”果然,三年後晏子譽滿都城。景公大喜,召回晏子,要對他進行封賞。晏子卻拒不接受。

景公感到很意外,問他為什麼。晏子說:“我前三年治理東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修橋築路,推舉慈善,然而這樣的做法卻遭到了那些欺壓平民百姓的富商大賈的反對。我竭力表彰舉薦勤勞節儉之人,嚴厲懲罰那些好吃懶做之徙,於是那些不務正業的遊民就盡說我壞話。

我判獄斷案,秉公執法,不畏強權,那些豪強大紳又站出來反對;就連我身邊的人,時常對我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我拒絕後他們又懷恨在心;那些朝廷大臣過來,我按規矩辦事,不違禮逢迎,於是又遭到他們的排擠。這些人都對我十分不滿,盡說我壞話,所以我的壞名聲就傳出來了。

後面三年,我反其道而行之,於是原來那些反對我的人就高興了,因為他們得利了,便開始到處說我的好話。前三年我為人民服務你卻要罷免我,後三年我迎合豪強大商你卻要賞賜我,我認為這不符合我的原則,所以不敢接受你的賞賜。”

景公聽完晏子的這番話,幡然醒悟,這才瞭解到晏子是大賢才,於是委以國政,重用晏子,三年後齊國大興。

才辯無雙的晏子,靠謀辯縱橫政壇五十年

往後晏子給景公當相國,看到賢德之人就提拔他,不求和君主的想法相同;見不賢則廢之,不避景公之所愛。一心一意為國盡忠而無私慮,對君主直言勸諫而不加避諱。

有人看不順晏子,就向景公詆譭晏子,說:“罷免人提拔人都不與君主協調一致,這是專斷;在君主面前說話不加避諱,這是傲慢。晏子即專斷又傲慢,實屬破壞君臣倫理,從這一點來看,晏子根本不算忠臣。”

景公覺得此人說的有道理,便對晏子很不高興。晏子洞察了景公的心思,就向景公辭職回老家耕田。

晏子走後,景公親理國政,七年裡,齊國的權勢被諸侯輕視,就連魯國這樣的小國都敢與齊國分庭抗禮;在國內,君主的威勢甚至還不如國內的大臣高氏與國氏。

面對日益衰落的國情,景公感到非常害怕,於是他又召回了晏子,並把七年的俸祿都補給了晏子。晏子拿到後全部分給了窮人。晏子回來治齊,大臣服,諸侯懼,燕、魯都來進貢,其他小國更是按時朝拜。後來晏子死了,齊國又衰落了。

實際上,齊景公跟前面兩位靈公與莊公一樣,都屬於庸君之列,只是景公相對開明一些,起碼他知道晏子有才而委以重用,並且願意聽取晏子的忠諫。在晏子的輔助下,齊國還算是強盛的。但因為君主不行,即使晏子再有智才,齊國也很難突破顯而易見的天花板。

景公雖然知道了解晏子的賢德,但還是很容易聽信奸佞小人的讒言。為什麼說景公也是位無才庸主呢,因為他是賢人小人都親近。賢人把他往前推兩步,小人繼而又把他往後拉三步,如此操作,即使再進步也是有限的。

親賢臣遠小人,這是一位明主應當謹記與遵守的。對付小人,如果這個小人在某些方面還是有點用處的,那麼我們可以“陽親而陰疏”,表面親近,實際疏遠,這樣既然操縱小人,讓小人為我所用,又不讓自己被小人帶偏。

面對賢臣,就要不惜一切代價給舞臺,給權利,讓他們使命的發揮出他們的才智,團結他們的力量,構建平臺的長久推動力。當然,但凡人都有其弱點,聖賢也不例外,針對他們的弱點,就要自己在內心裡明晰,時刻避免與掌握住他們。

另外一點,作為領導,一定要明白下級與上級溝通的阻礙點,也就是下級對上級的信息傳達路徑,一定要通暢,不要被高管層控制了信息的傳達,這樣就會被高管阻塞自己的言路,阻隔自己與基層的有效溝通。

對於信息情報的掌握,一定要一手抓,而且還要分析信息的真實性,傳達信息的對象是否可靠可信,最根本的一點,他們是為了誰而說話,他們這樣說對他們有什麼好處。只有洞悉根本,才能根據實情做出準確的判斷與決策。

三、太極般的運智善辯,橫掃一切戲弄與羞辱

前面我們說了,在晉國的軍事聯盟威脅下,崔杼殺莊公立景公。景公即位後,也沒能修復好與晉國的關係,還多次被晉國摁在地上暴打。為了與強晉抗衡,齊國著手聯盟楚國,共同對付晉國。於是派晏子使楚。

楚國是當時的強國,與晉國爭霸春秋。所以楚靈王內心極度膨脹,目空一切,狂妄自大。他聽說使楚的齊國使者晏子,身材矮小貌不驚人,於是想捉弄戲辱晏子,以顯大楚國威。

楚王開了個會,說:“晏子這人,身不滿五尺,賢名卻傳遍天下。縱觀天下,楚國最為強大,寡人打算好好羞辱晏子一番,以彰顯我大楚國的威風,你們有什麼整人妙招?”於是楚國君臣策劃了一系列刁難晏子的招數。

其中太宰啟疆出了個很損的點子,他抓住晏子身材矮小這一特點,奏請楚靈王命人在國都郢城的東門旁邊專門鑿了一個小門,晏子來了就讓他從這個小門進,以羞辱晏子。

第二天,晏子來了,身穿破裘,駕著破車瘦馬,還沒到城門前,楚國守衛就把大門關了,然後一臉壞笑的對晏子說:“晏大夫請從這個小門進,這是我國國君專門為你量身定做的。”

才辯無雙的晏子,靠謀辯縱橫政壇五十年

晏子撇了一眼,瞬間就洞悉了楚國的不懷好意,既然你們出損招,也別怪我不客氣了,我晏子的才智可不是浪得虛名,今天我就讓你們楚國這幫傢伙吃不了兜著走。

晏子笑了,大聲喊道:“嘿,這不是一個狗洞嗎?我聽說只有出使狗國才走狗洞,我今天出使的是楚國,究竟是走大門進呢還是走狗洞入啊?”

守衛一聽頓時傻眼,無言以對,派人飛報楚靈王。楚王一拍腦子,嘆道:“本來想羞辱他,誰知道反被其羞辱,也罷,開大門讓他來見我。”

東大門一開,晏子驅車直入,就遇上了楚王派來迎接齊使的車隊。只見車上個個是全副武裝的高大士兵,威風凜凜,很顯然是用來反襯晏子長相猥瑣與身材短小的。

只見晏子又是嘿嘿一笑說:“我今天是代表齊國來與貴國結盟的,又不是來攻城略地的。再說了,我晏子只不過是區區一介文士,用得著你們這樣如臨大敵嗎?都閃一邊去!”晏子不怒自威,不容置辯,楚國的武士們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就閃到一邊。

來到宮門前,十幾個楚國的官員分列兩隊,不懷好意的在等候著晏子。很明顯,這幫“儒官”想讓我舌戰群儒了。來吧,我晏子可是才辯無雙之人,難不成還怕你們這些道貌岸然的傢伙。

果然,晏子一下車,楚郊尹鬥成然就迎了上來,高聲說到:“齊國乃姜太公所封之國,當初兵甲強於秦楚,財貨通於魯衛,而自從齊桓公走了之後,就屢被宋晉侵犯。現在齊國朝晉暮楚,齊君臣更是四處奔波,難有安寧。我看現如今齊侯之志不下當年桓公,你晏子之賢也不讓昔日管仲,君臣合德理當大展經綸,重振雄風,以光復先祖霸業。可你們如今卻自比臣僕,服事大國,這是我所想不通的地方啊。”

很顯然鬥成然是要給晏子一個下馬威,想當年齊國稱霸諸侯,威振天下,怎麼到了如今的齊侯和你晏子就淪落到這種田地,到處求爺爺告奶奶了呢?

晏子答之以高聲:“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通機變者為英豪。自周失序,五霸輪番興起,齊晉霸於中原,秦霸西戎,楚霸南蠻,雖然說這時期人才輩出,但根因在於時勢使然。以前晉文公雄才大略也不免要逃亡四方;秦穆公強盛一時,但他的子孫卻逐漸衰弱;楚莊王之後,楚國也屢遭晉吳攻伐,還差點亡國。以此看來,難道齊國就可以強盛不衰嗎?天地萬物,盛衰有時,察時之變,應時而舉,此謂識時。今天我齊國因時而變,與諸侯平等交往,怎麼能說是臣服呢?況且你的祖輩作為楚國的名臣,同樣是識時通變才能保有今天的地位,難道你不是他們的後代嗎?”

鬥成然被晏子答的啞口無言,羞愧而退。

楚上大夫陽芶出列說:“你自詡為識時通變之士,那麼我問你,你們齊國崔杼與慶封兩人弒君又立君,把國家大事視為兒戲。面對如此不道之舉,齊國多少忠義之士為之死戰。而你作為齊國世家,卻上不能討伐叛賊,下不能退避讓位,中不能為君而死,你說你是不是太過於留戀名位了?”

晏子回答道:“凡抱大節者,不會拘泥於小諒。有遠慮之人,豈能侷限於近謀?我聽說,君主為社稷而死,那麼作為臣子就應當跟隨他而死。現在先君莊公並非為社稷而死,我又怎麼能夠隨隨便便的為他而死呢?我又怎能以一死來沽名釣譽呢?且人臣遇國家之難,能則圖之,不能則去之。我之所以留下來,就是為了輔助新君,以保齊國宗廟,這難道是貪圖名位嗎?再說了,按照你的邏輯,如果人人都走了,那麼誰來輔佐國君處理政事呢?再進一步說,君臣之變,哪個國家沒有呢?難道你們站在這裡的這些楚國大臣全都是討賊死難之士?(暗指楚熊虔弒君之後,諸臣反而擁戴弒君者,也暗諷他們只知責人,不知責己)

聽到這裡楚右尹丹不服,他反問晏子:“晏大夫未必太過於誇誇其談了,請問崔慶二人弒君立君之時,你們國內的欒、高、陳、鮑四氏相互兼併之時,你又在哪裡呢?你只知隔岸觀火,卻無奇謀妙策以平亂?難道你所謂的盡心報國就是如此嗎?”

晏子笑道:“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崔慶弒君之時,我並不在場。四族之變時,他們都曾邀請我加入,而我卻唯獨在君主身邊保護他。當國家遭遇變難之時,我剛柔並濟、相機而動的保全君主,對於那些旁觀者來說,他們又怎麼能夠知道其中的作用呢?”

“哈哈哈!”楚太宰啟疆乾笑了幾聲高聲說道:“大丈夫得時遇明主,有大才略者必有大氣派,但依我看來,暈大夫未免也太小家子氣了!”

晏子問道:“足下何出此言?”

啟疆指著晏子的衣服說:“你輔佐明主,且貴為相國,就應當穿美服,盛車馬,以彰顯明君之寵幸。奈何你穿破裘乘瘦馬的出使諸侯國,難道是俸祿太少了嗎?我曾聽說晏大夫一件狐裘就穿了三十年,這難道不是小家子氣?!”

晏子頓時拍掌大笑,他心想,竟然還有如此淺陋之人。說道:“太宰之見,實屬淺陋啊!晏自居相位以來,父族有衣裘穿,母族有肉食,妻族無凍餒。同時,依靠我求助而存活的就有七十多家。我一人節儉而三族富,看似吝嗇卻能排解群士之難。我這樣做不是更能彰顯君主的寵幸與其德行嗎?”

還沒說完,為楚王駕車馬的囊瓦又指著晏子大笑說:“我聽說成湯身長九尺,而作賢王;子桑力敵萬夫,而為名將。古之明君達士,都是狀貌魁梧,雄勇冠世,然後才能功立當代,名垂後世。而你晏大夫身不滿五尺,力不能縛雞,徙有口舌之利,自以為能,真是可恥啊!”

晏子泰然自若的答道:“我聽說秤錘雖小,能壓千斤;舟漿空長,終為水役。僑如與南宮萬等人都高大魁梧、力大無比,卻都死於非命。足下同樣身長力大,長得跟他們很像啊。晏嬰是知道自己無能的,只是諸位有問,我不能不答,所謂自逞口舌之利,又從何說起呢?”

楚大夫伍舉見晏子舌戰群雄,萬夫莫敵,便替眾人解圍說:“晏大夫是齊之賢士,諸君為什麼要言語相加呢。”於是挽著晏子的手邁入殿門見楚王。

楚王並不知道他的大臣們都被晏子橫掃了一遍,還暗自高興用之前商量好的套路,一見到晏子,就高聲發問:“齊國都沒人了嗎?”意思很明白,直勾勾的嘲笑晏子矮小,甚至矮小到不見人影。

晏子不慌不忙的答道:“齊國的人多的呵氣成雲,揮汗成雨,行者摩肩,立者接踵,怎麼說是沒人呢?”

楚王暗自發笑,對於晏子的回答頗為得意,他認為晏子已經落入自己的套路里面。於是輕悠悠的說道:“既然這麼多人,為什麼要派你這麼一個矮人來出使我國呢?”

面對楚王不懷好意自以為是的發問,晏子內心也笑了,你們楚國君臣這幫傢伙,淨拿我的身高來說事,好,我晏子今天就讓你們自取其辱,無地自容。

晏子不緊不慢地答道:“大王有所不知,我們齊國與楚國不同,我們出使他國是有典有則有章有節的。通常來說,對於那些道德高尚的國家,就派一些賢明智慧的人出使;而對於那些愚蠢無知的國家,就派一些淺陋小人來出使。說來慚愧啊,晏嬰就是使臣中最愚蠢最沒出息的人了,所以就被派來楚國了,唉……”

面對晏子的這一回答,楚國君臣的尬笑凝在了空中,彼此面面相覷,場面極其尷尬!

楚王不服氣,咳嗽一聲,當即有兩個差人押著一個犯人走入殿內。楚王高聲問道:“所綁之人犯了什麼罪呀?”差人答道:“這個齊國人犯了偷盜之罪。”

才辯無雙的晏子,靠謀辯縱橫政壇五十年

楚王面露得意之色,看著晏子說:“怎麼,難道你們齊國人都是這般偷盜成性?”很顯然這是事先安排好的,這種把戲當然難不倒晏子。

晏子站起來說:“我聽說,橘子生長在淮南就是橘,而生長在淮北就是枳,它們只是葉子長得相似,但結出來的果子味道卻很不相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是因為水土不一樣的緣故。人也是一樣,百姓生活在齊國則遵紀守法安居樂業,可來到楚國則偷盜成性,這應該是楚國的水土環境造成的吧?”

原本楚國的君臣精心謀劃了一番,想要羞辱刁難晏子。怎麼想到晏子竟如此的機智勇敢,能言善辯,舉手投足之間就輕鬆識破他們的把戲,僅用三言兩語就讓他們顏面盡失,威信掃地。

楚王是徹底服了,對晏子說:“晏大夫真是聖賢之人啊,聖人是不能隨意與之開玩笑的,寡人這是自討沒趣啊。”隨後楚王隆重的接待了晏子。

晏子總是能夠洞悉對方的言辭,根據對方所說的話,反向探測其言外之意,分析對方的用意與目的。然後借力打力,順水推舟,巧妙的運用說辯,用對方的邏輯打敗對方。就好比是太極,瞬間就能理解關鍵所在,然後化解對方的攻擊,再把這種攻擊的力量反還給對方,把對方擊倒。

四、四兩撥千斤,以小勝大的智慧謀略

齊景公跟莊公一樣,同樣崇尚武力,推舉武士,想通過武力來稱霸諸侯。景公蓄養了三位異常勇猛的武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此三人恃寵生傲,不知禮義,橫行霸道,不除是為隱患。

晏子根據三人的性格特點,略為施策,便以二桃妙殺三勇士。

晏子對景公說:“明君所蓄養的勇士,當上知君臣禮義,下有長率之倫,內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敵,其功可以利上而服下,故而君主給他以尊位與重祿。現在你所蓄養的勇士,上無君臣之義,下無長率之倫,內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敵,這是國家的隱患,不如遲早圖之。”

景公覺得晏子說的在理,但擔心用武力恐怕難以制敵。晏子說:“大王不必擔心,臣自有良謀。”

於是晏子命人在桃園摘來兩個桃子,然後把三位勇士召來,景公要對他們進行賞賜。但因桃園只熟了兩個桃子,說三位勇士可以論功吃桃。

公孫接首先發言,說自己力能搏野豬與老虎,這樣的功勞無人可比,於是拿起一個桃子便吃了起來;田開疆一聽就急了,說自己多次率軍打退敵人,此功無人比肩,說完也拿起一個桃子吃了起來。

最後的古冶子也說話了:“你們這些功勞算什麼,我曾經隨君渡河,斬殺妖黿,救君一命,像這樣的大功,難道不應該吃一個桃子嗎?”聽罷,公孫接與田開疆都認為自己的功勞確實不如古冶子,不如別人而取桃不讓,這是貪;知貪而不死就是無勇,於是讓出桃子,拔劍自殺。

才辯無雙的晏子,靠謀辯縱橫政壇五十年

古冶子見狀,說道:“兩位兄弟死了,如果我獨生,這就是不仁;我用言語羞辱別人而自誇其功,這是不義;悔恨自己所做之事而不死,就是無勇。如此不仁不義不勇,我還有何顏面活在世上!”說完也拔劍自殺。

看似很隨意的一次賞賜,卻暗含殺機。晏子僅僅用兩個桃子,不廢一兵一卒,就把三位勇士除去,這就是四兩拔千斤的智慧。宴子用計能夠成功,一定是他掌握了三位勇士的性格特點以及他們之間的兄弟關係。如果能夠用他們的內力而無需外力除掉他們,是效率最高也是成本最小風險最低的做法。

鬼谷說:“物有自然,事有合離。”任何事物都有其固有的屬性,而且他們之間是相互關聯的,如果存在獨立的事物也不會長久的存在。所以要謀事,一定要明曉事物間的關係,分析他們的利害,進而找到轉化關係破除利害的計策與方法。

晏子知道他們以義氣相結卻無長幼之禮,有勇而少謀,針對他們爭強好勝的性格,以桃子論功賞勇。為什麼是二桃,因為這樣能夠引起他們的好勝心以爭強,按照他們頭腦簡單向前衝的性格,特別是公孫接與田開疆這兩個急性了,一定是想都不想就自恃其功。剩下的古冶子,雖然性格沉穩,但也阻止不了他們關係的微妙變化。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一定要吃桃子呢?大家都不吃總可以了吧。肯定不可,因為這是國群賞賜勇士的,讓他們論功吃桃。如果他們不吃,證明他們既不勇也無功,雖然他們可以免於一死,但也達到了削弱他們勢力的目的。

牢牢掌握住對方的弱點,針對他們的弱點施以適宜的計策,以達到控制與瓦解對方的目的,不爭不費,以風險最低成本最小的代價,就把克敵制勝,這就是晏子的謀略智慧。

關於此類的計策的運用還有很多,我們再講一個晏子“折衝樽俎”的故事,在酒晏中只需三言兩語,就能制敵取勝,可謂是運籌於樽俎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

樽俎,是在酒宴中用來盛酒與盛肉的青銅器,代指酒宴;折衝,是指折反敵方衝鋒的戰車,也就是制敵取勝的意思。所以折衝樽俎是指不用武力而在酒宴談判中就能制敵取勝。

春秋中期,晉國謀劃想要攻齊,但不知齊國之國力實情。為了探清情況掌握齊國的情報,便派大夫範昭出使齊國,齊景公以盛宴款待範昭。席間,正值大家都有幾分醉意的時候,範昭借酒勁請求景公賜酒。

景公命人把酒倒在自己的杯中給客人。範昭接過酒杯一飲而盡。晏子在一旁洞察了這一切,並馬上厲令侍臣扔掉那個被範昭喝過的酒杯,給景公再換一個新的。

依照當時的禮節,在酒席之上,君臣各自用杯,不得僭越。但範昭知禮範禮,他的目的是想試探一下齊國君臣的反應如何。如果連君臣禮義都不講了,證明齊國政亂可攻,如果自己的計謀被對方有識之士識破,證明齊國還是有賢明之人,這種情況下要攻齊成功就大得多了。

範昭回國後向晉平公報告說:“現在還不是攻齊的時候,因為齊國有晏子在,我的計策被他識破了。所以如果攻齊,我們沒有必勝的把握。”於是晉平公就放棄了攻打齊國的計劃。

孔子聽說了此事,稱讚道:“不出樽俎之間,而折衝千里之外。”在《晏子春秋》這本書,多處記錄了孔子對晏子的稱讚。事實上,當年孔子想去齊國謀職,卻被晏子說他儒士多禮節,幾輩子也學不完;而且孔子搞的死人葬禮,太過繁雜而浪費錢財。景公原本想重用孔子,經晏子這樣一說,也就沒再提了。

由此可見,晏子的才謀智辯是要高於孔子的。晏子雖然身不滿五尺、貌不驚人,但他的智謀是相當出色的。他的智謀並不是用於開疆拓土,建立新王朝,所以他的名氣相對不是很大,這是時勢決定的。他的智謀用於守國施政,輔佐君主。

齊國君主就是他的天花板,雖然他輔佐了三位齊君,但這三位齊君都是庸碌之主,毫無才幹。然而在這樣的君主之下,晏子也能輔政長達五十餘年,讓其他諸侯國不敢輕視齊國,其他小國都來進貢朝拜,這是相當了得的。以至像司馬遷這樣的牛人,都對宴子推崇備至。

真正的謀士,無論面對誰,都能夠根據對方的特性,使用適宜的計謀與對方形成連接與鎖定,控制對方操縱對方,讓對方為我所用。在縱橫天下的謀士看來,王侯只是實現自己志意的操縱對象,通過運用王侯們的權力,以謀天下,造福百姓。

本文完

本號專注分享鬼谷子的經世道術與謀士智慧,讓愚笨的人變聰明,讓聰明的人變強大。關注 ,一起領略那被掩藏了幾千年的鬼谷智慧。歡迎轉發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