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四個小時的電影,看得我扎心

對於大部頭的電影,往往很難想去看它。

如果這些電影往往還很悶、很壓抑,就更難看下去了。

今天要聊的,是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影片時長237分鐘,將近4個小時

這部四個小時的電影,看得我扎心

壓了很久,還是想挑出來聊聊。

影片根據國民黨逃往臺灣後的第一起未成年人殺人事件改編而來,但“殺人”片段只佔了電影結尾的一小段楊德昌用將近4個小時的片長,真實勾勒出了臺灣的那一個時代

楊德昌的電影生活氣太重、有人覺得很無聊很悶,有人愛得死去活來,但無可否認,楊德昌確實無愧於大師之名。

要聊這樣的電影,還真的挺難。

一來,它已經不單純的是一部電影,它代表了一個時代,表現的東西很多很多,其次,我深知要聊大師的佳作,我目前的功力還是不夠的。

這部四個小時的電影,看得我扎心

這部電影的細節、人物、關係也實在太多,也不僅僅是三言兩語可以講得完的,網上長篇大論的的影片也有很多,大家若是感興趣不妨找一些來看看。

淺聊幾句。

全片時長4個小時,給我印象最深的有兩處,分別在電影的開頭和結尾

影片開始,用一段字幕交代出了時代的背景。

這部四個小時的電影,看得我扎心

“民國三十八年前後數百萬的中國人隨著國民政府遷居臺灣。絕大多數的這些人只是為了一份安定的工作為了下一代的一個安定成長環境,然而在這下一代成長的過程裡,卻發現父母正生活在對前途的未知與惶恐之中,這些少年,在這種不安的氣氛裡往往以阻止幫派來壯大自己的幼小薄弱的生存意志。

這個字幕,便奠定了全片壓抑的基調

民眾對戰爭的惶恐,個體在社會機器前的無助,人們對黑暗腐朽的政權的失望,小人物在時代命運下的無奈。

這部四個小時的電影,看得我扎心

在這種環境背景下,整個社會呈現出一種“病態”。

政局顯得風雨飄搖,大人對前途的未知和惶恐,少年則表現出內心的空虛和對未來的迷茫。

所以這時候,少年群體流行拉幫結派,以尋求在群體中獲得更多的認同和得到更多的存在感

這部四個小時的電影,看得我扎心

影片中對這部分的描寫也較多,佔了較大篇幅。

而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無疑就是張震飾演的小四殺掉心愛的女孩小明的這個片段

這部四個小時的電影,看得我扎心

雖然殺人這個事件我們早已知道,影片前面也一直在鋪墊,但真正來臨的時候,還是太突然了

完全被震驚到了!

在那一刻,小四心中的大廈將傾、整個世界在眼前轟倒,他的整個理想、人生、信仰完全破滅。

很難真正去想象這樣一種感受,每次我試著把小四的這種感受代入到自己身上,就會感覺陷入到無邊的黑暗之中,心情壓抑到極致。

這部四個小時的電影,看得我扎心

雖然是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來的電影,但楊德昌顯然沒有把它拍成一部單純的青少年殺人犯罪/成長片。

四個小時的片長,楊德昌在影片裡探討了家庭關係、父子關係、學校教育、社會面貌、青少年成長、愛情、性等等,反映出那個時代最真實的一面。

這部四個小時的電影,看得我扎心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完全是一部囊括時代的史詩片!

所以,不要因為四個小時的片長而不去看它,一部電影能成為經典,總是有它的道理的。

寫稿不易,喜歡的話點下關注再走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