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技術如此難搞如此複雜,韓國人是怎麼會的?

林老伯爺


芯片雖小卻關乎國計民生,被稱為現代化的“工業糧食”,關係到國家經濟和國家科技戰略。從小處而言,我們日常生活每次點擊鼠標、每次敲擊鍵盤、每次使用電腦都手機離不開芯片;大到國家安全命脈,電力、交通、國防、能源等領域如果離開芯片國家就會陷入癱瘓;甚至在軍事國防領域,如果失去芯片,一切將會陷入萬劫不復。

我國是世界芯片第一消費大國,並且支撐了發達國家芯片產業的長足發展,比如高通2017年收入223億美元其中有65%來自中國,博通2017年54%收入來源於中國。

面對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芯片產業面臨產能更高、性能更好而且更加智能化的需求,但是所有這一切都無疑是制約芯片產業發展的瓶頸。而反觀2017年全球的芯片產業,排名前10的公司其中美國就有5家,站在絕對制高點上的就是英特爾和高通。韓國位居第二,有兩家公司名列前茅,三星排第2名,SK海力士排第6名。

但是為什麼韓國的芯片產業能夠在全世界排名第二呢?經過分析整理,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1.全國支持下資金和技術都很到位

眾所周知,韓國三星集團是韓國舉全國之力來重點發展的超級企業,而作為重點業務的芯片產業用盡了韓國大部分科學家和資金。三星集團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韓國國民一輩子都離不開的企業。

在70年代開始之初並非一帆風順,三星掌門人李秉哲很早時期就派兒子李健熙在日本美國留學,學習了世界最先進的管理經驗和高新科技。當年三星還是一家非常落後的低端製造業企業,後來他主張發展高新科技高級團隊。在他力排眾議之下,三星開始改製為三星半導體,主要研發當時最先進的芯片產業、液晶屏等尖端科技。

當然這時候需要大量資金來支撐,1983年時期舉國支持下的三星企業在此時得到良好發展,並且抵抗風險能力大為增強,才造就這家世界級的企業。

2.工匠精神經得住經濟大潮的浮動

發展芯片事業前期投入非常巨大,而且根本看不到效益。因為要經過無數次實驗和技術探索,而產出的產品卻受到市場價格影響波動巨大,如果遇上形勢不好生產量越大虧損量越大。

而整個行業都知道的是,三星創始人李秉哲在李建熙的建議一手發展芯片產業,但是直到李秉哲去世也一直沒看到三星盈利,而李健熙領導下的三星集團因為過度虧損而搖搖欲墜。1985年前後當年每片芯片的價格從5美元暴跌到25美分,三星當時鉅虧到幾乎停產。

最後時機終於來了,1987年由於日本和美國在半導體和芯片產業相互競爭,相互訴訟對方知識產權,在給三星可乘之機。在夾縫中生長出來的樹苗,與上層空間有著異常強烈的渴求,總算在這個時間段內乘勢崛起,在全世界半導體地位佔有一席之地。

但是隨著市場發展,1995年DRAM市場再次遭到重挫,面對鉅額虧損,甚至被母公司剝離。但三星反而在此時加大產能,最後終於迎來智能手機產產業迅速爆發,而隨著之前擴大產能迅速出貨,反而在這一戰中超過英特爾,成為全球第一大半導體公司。

截至2016年到2018年,DRAM價格一路上漲,作為全球最大的芯片製造商,三星此時銷售額達到690億美元。

3.市場定位精準

根據市場規律而言,任何產品研發前首先要對產品進行精準定位。

尤其是極度燒錢的半導體行業,研發費用按照上億美金來計算,而且十分容易受到市場價格波動。況且半導體行業門類繁多,日本和美國佔據絕對優勢。

當時市場已經細分,在CPU行業以高通和AMD為主,這兩大巨頭的市場地位無可撼動。如果三星此時與他們競爭,恐怕是沒有活路。

於是就選擇DRAM,但是非常容易受到價格影響而暴漲暴跌,當年的英特爾就是看到這個情況,直接放棄繼續研發生產。

三星卻一直在堅持,面對市場暴跌時,甚至在1995年那次市場暴跌中每生產一個芯片就會虧損1美元,直到後來芯片部門幾乎被母公司從業務中剝離出去。但是面對這種情況遠堅持研發出新產品,從而贏得了行業的春天。

如果三星不是靠精準的定位,與英特爾或者AMD虎口奪食,那麼三星現在或許已經不存在了。

正是因為以上原因,韓國芯片產業龍頭三星電子和海力士才發展到現在的世界第二,而且有2萬多家中小企業與他們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從設計製造、加工包裝、運輸都有非常清晰的分工與合作,共同創造了半導體產業的奇蹟。


小池聊科技


本來是路過,但看了前面的回答有許多錯誤,我就不請自來湊湊熱鬧了。我們熟知的芯片主要分為兩大類:處理器和存儲,處理器是美國人為王,存儲則是韓國人稱霸,代表有三星和海力士,這兩家主要是做DRAM(用作手機的運存和電腦的內存)和閃存(用作手機的內存和電腦的固定硬盤),其中三星最能代表韓國的半導體存儲產業在全球的影響力。

三星集團的前身是成立於1938年的三星商會,主要做魚乾和水果出口的買賣,典型的小本買賣。

下面就講講三星如何在半導體存儲領域麻雀變鳳凰的故事。

李秉喆感受到汙辱

很多人以為,三星半導體起步於李健熙時代,其實最早是從他爹李秉喆(三星創始人)開始的。三星最早是賣魚乾的雜貨鋪,不過到1970年,李秉喆已經把三星變成一家家電公司,生產電冰箱、電視機等家電產品,看起來上檔次了。

但三年後,三星這種上檔次的買賣不好做了。由於三星家電產品需要的半導體採購自日本企業,1973年全球石油危機爆發,日本人對三星吝嗇起來,不供應半導體。結果,三星的電視、冰箱不得不停產。

三星介入半導體最早是從李秉喆開始,而NEC的閉門羹讓李堅定進入半導體的決心

好好的家電買賣就因為半導體停擺,而且給錢日本人也不賣。李秉喆感覺受到了汙辱(個人認為沒賺到錢心情不好也是原因之一)。

不過,將雜貨鋪幹成正規大公司,李秉喆也是有兩刷子的,他發現當時日本開始舉國調整產業政策,從鋼鐵、水泥、造船這種傻大粗的重工業,調整到半導體、電腦、新材料等高科技新興產業。

嗅覺靈敏的李秉喆同志立即聞到了金錢的味道,本著“你能賺錢我也能賺錢”的原則,決定三星也要做高大上的半導體。

李秉喆再次感受到汙辱

李秉喆找到好哥們NEC會長,提出要學習半導體技術。李同志這麼做有他的道理:交友千日,用友一時,現在考驗友誼的時候到了。他忘了“在商言商”和“親兄弟明算賬”的古訓,和NEC會長的友誼小船說翻,馬上就翻了。NEC會長說:李大兄弟,借錢可以,借技術的不行!

於是,李秉喆再次感到汙辱,而且是一生受到的汙辱中最大的一次。回去後,他給三星經營層下了死命令:“必須超越NEC!”

但決心歸決心,怎麼把決心落地才是最重要的。

三星在1982年成立特別工作小組,經過6個月蒐集、分析信息,最關鍵的是找到在美國半導體企業和大學中工作的韓裔工程師和科學家幫助研究市場、甄別技術供應商,成功地找到陷在虧損泥潭願意出售技術的美光科技,購買了64K DRAM芯片設計技術許可。

三星從此進入半導體朋友圈,不過,在這個圈裡,三星當了差不多10年小跟班。到1992年,三星當小跟班當膩了,想挑戰生產256MB容量的DRAM。當時全世界還沒有生產這麼大容量的設備,三星投入1700億韓元,花了兩年時間研發出設備,同時開發出相應的設計和工藝生產技術。1994年8月,三星全球首發256MB DRAM,領先日本、美國。

三星半導體在李健熙手裡完成超越對手的目標

後來的故事大家就比較熟悉了,三星在前面跑,陸續超越對手,日本半導體企業逐漸從老大位置退居吃土專業戶,一大波日本半導體企業開始走上變賣家產的沒落生活。

簡單總結一下,三星在半導體領域麻雀變鳳凰的秘訣:

  1. 向行業第一名持續不斷髮起挑戰,同時制定配套的落地措施,包括組織調整、業務分工以及詳細實施計劃,並設定超出員工現有能力的目標,迫使從管理層到普通員工產生危機意識,帶動工作積極性和效率;


  2. 逆週期戰法,在行業不景氣對手縮頭過冬時,三星逆勢加大投資於設備和工藝研發,當行業復甦時,三星可以領先對手早早投入新品搶佔市場;

  3. 為學到技術,不在乎路子野不野。典型的做法是,想辦法(各種姿勢都有,能學到就行)把供應商的技術經驗學到手,消化吸收改良後變成自己的技術,然後想辦法申請專利;

  4. 產品開發有自己的一套,通常的做法是購入對手產品,仔細分析三星產品和對手產品的差距,找出差距產生的原因、背景,制定解決差距的方案,確定超越的方法,然後推出產品超越對手。


魔鐵的世界


感謝您的閱讀!

這句話,韓國人可能會說:芯片技術那麼難搞,華為怎麼會的?韓國芯片以三星的獵戶座為代表,它雖然並沒有成為市場上主力芯片,但它的性能不容忽視,就拿三星目前最強的Exynos 9810來說,它在CPU排行榜上和845以及齊平,段位高於A11和麒麟970。更為主要的是,它在2017年的芯片營收超過了巨頭英特爾。


技術難,但是處理器性能不低,韓國的芯片之所以能夠一騎絕塵,並不比英特爾,高通,蘋果差,主要在於它肯下功夫。從借鑑(模仿)到如今的研發創新,它的成功是常年累積的結果,從上世紀70年代的就花鉅額資金投入研發,三星派遣員工到美國、日本學習,從國家支持到財團支持,三星吸引了眾多的人才,三星的半導體的成功絕非偶然,而是在長期的研發、人才等等方面的配合,才形成了三星在半導體市場的霸主地位。

其實,我們從中可以看到,即使技術複雜,但是隻要願意去研發,專項研究,就能讓我們的芯片得以成功。而我國的華為同樣如此,從海思2004年成立,和三星相比基礎薄弱,起步晚,但是華為能夠在15年的時間裡,生產設計出7NM工藝的麒麟980,甚至在手機CPU領域不必高通、三星等處理器弱,這就說明了問題:芯片確實複雜,但是隻要願意投入,加大研發力度,就能夠獲得成功。三星如是,華為也是。


LeoGo科技


韓國的芯片技術確切的說是三星的芯片技術確實很牛,海力士也不差。

說到芯片,很多人可能覺得的英特爾、高通、AMD、臺積電、聯發科這些企業才是搞芯片的,卻不知道三星的芯片業務在世界上具有具足輕重的地位。

可能很多人最熟悉的就是三星手機,目前三星手機世界銷量排名第一,所以很多人就以為三星只是一家簡單的手機生產商,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手機業務只佔三星總體營收入的一部分,三星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收入來源是三星的存儲芯片。根據三星2018年的業績報表顯示,2018年總營收243.77萬億韓元,約1.47萬億人民幣,其中半導體營收86.29萬億韓元,其中內存營收為72.38萬億韓元,兌換成人民幣分別為5207億和4368億人民幣。

目前三星在移動存儲芯片銷售上已經佔據了領先地位,就連強如蘋果也只能選擇使用三星的顯示屏和內存,三星電子在全球產芯片市場佔有率達到16%左右。

至於為什麼三星能在芯片領域闖出一片天地,其發展的歷史過程很多答友都說了,我們在不一一列舉,我們就來想說下,為什麼三星能把芯片技術搞好。

第一個、三星有野心,不服輸,捨得花錢搞研發

三星原來是一家做魚乾的企業,後來慢慢做到了家電,而家電需要芯片,當時三星的芯片主要從日本進口,但是在70年代,日本人不賣芯片給三星了,沒有了芯片,三星的電視機等家電產品就相當沒有了大腦,所以三星的家電業務職能停產 。被日本人擺這麼一槓,三星的創始人李秉喆感到了極大的恥辱,所以李秉喆生死看淡,不服就幹,日本不提供芯片那就自己生產,而且李秉喆下了死命令,必須研發出芯片。

但是芯片哪是你想研發就研發的?技術積累、人才在哪?再說三星宣佈研發芯片的時候,該產業已被美國鎂光、日本三菱、夏普等企業牢牢佔據,美國依靠長期以來的系統集成的技術積累優勢,日本依靠長期積累的應用科技等,具有明顯的先發優勢,這個時候三星貿然進軍芯片領域就有點雞蛋碰石頭的意思了。

然而倔強的李秉喆就是不服輸,更是咽不下被人擺佈這口怨氣,所以決定投入巨資進行芯片研發,最初投入是1700億韓元,之後也在不斷加大對芯片的投入力度,為此,三星在研發芯片最初的幾年甚至處於虧損的狀態、

比如83年,半導體價格史無前例的暴跌,日本企業依靠技術及成本優勢,大幅降價,64位芯片每片價格從4~5美元暴跌至最低時只有25美分,而當時,三星生產64位芯片的成本是1.3美元,這也就意味著,每生產一片芯片,三星需要倒貼1美元。據說1983年三星虧損了3億美元,這個在當時可不是小數目了。

不過即便是虧損三星依然堅持加大對芯片的投入,正是這種冒險精神和堅持的精神讓三星笑到了最後。不過取得成功後的三星並沒有放鬆研發的投入,而是進一步加大了研發的投入力度,比如前2019年4月24日,三星宣佈計劃到2030年成為全球最大的處理器製造商,這一計劃為期10年,將耗資1160億美元。

第二原因、耐得住時間的考驗

芯片研發不是一兩天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一個時間的積累,這個時間可能會面臨很多不確定性和風險,如果期間因為虧損而放棄,那估計三星就不可能走到今天。

比如三星在三星成功開發64位芯片,但卻落後於當時最先進的日本技術將近5年(即便是到了開發1MDRAM時,仍然落後1.5年),如果沒有鍥而不捨的精神,根本不能做到趕超日本。幸好三星經得住時間的考驗,並在在1993年成為半導體存儲器市場領域第一,此後20多年至今,三星沒有從這個位置退下來過。

第三個原因、政府的大力支持

三星的芯片的成功絕對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們舉兩個簡單的例子:

一個是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為了發展韓國的芯片,韓國政府推動了大規模的改革,將大型的航空、鋼鐵等巨頭企業私有化,並分配給大財團;與此同時,向大財團提供被稱為“特惠”的措施,甚至為發展芯片產業,不惜動用日韓建交過程日本向韓國提供的戰爭賠款。

一個是人才的支持。發展芯片最重要的資源就是人才,為了吸收更多的人才,韓國實行了一些政策,吸引前往歐美髮達國家留學的韓國學子回到韓國,並加入到半導體產業的當中;三星方面則充分利用這次機會,招聘了近140名人才,並用了將近2年時間向三星的工程師及高管們傳授半導體產業的經驗及技術,之後三星得以開始正式建造工廠並投入量產。

第四個、三星芯片技術有偷來的成分

為了發展芯片業務,三星創始人李秉喆一度向美國鎂光及日本夏普派遣員工,以獲得半導體產業的初期技術,雖然過程並不順利,但是三星派出的這些工人對於三星發展芯片至關重要,雖然這些工人看不到圖紙,也接觸不到核心技術,但是他們通過參與到實際生產當中掌握了不少技術。比如有一位研究員通過自己的手指間距離、身高及步伐數,記錄工廠的大概面積及其他參數來記錄芯片生產的一些重要參數。

此外,三星還美國硅谷和韓國各成立了一個研發團隊,從美國的半導體公司聘用了5名韓裔美籍電子工程博士,另外加上300名美國工程師,這些在美國半導體企業中工作和大學中執教的韓裔美籍科學家和工程師,幫助研究市場、辨別潛在的技術供應商。

除了學習模仿美國和日本,三星芯片的發展還跟臺積電有不少關係。比如2009 年,在臺積電任職的梁孟松因研發副總升遷不上的問題、憤而離開研發部門,帶走了自己的一組人馬投奔三星。接下來幾年,三星的製程突然研發快速進步,從48、32、28 納米的間隔時間急遽縮短,且三星的電晶體制程與臺積電的差異快速減少。


貸款教授


首先,並不是韓國的技術有多牛!

沒有誰不是從零做起的,從零到壹是一個充滿血與淚的掙扎史。

芯片有多重要?未來科技發展的命脈。美國對華為一系列舉措便是最好的證明,好在華為科技儲備充足,備胎計劃直接反擊。說到芯片,大家只知高通、英特爾,但今天我們以韓國三星為例來回答一下作者對於韓國芯片製造的疑惑。

現如今的半導體芯片製造公司中,穩居世界第一的不是高通,亦不是英特爾,而是韓國三星。電子產業於20世紀50年代於美國興起,隨後逐漸向日本轉移。在1955年到1970年這一段時間裡,日本的電子產業得到迅速發展。

到1985年,日本的半導體芯片領域的成就已經有了世界第一的趨勢,其DRAM芯片在世界範圍的佔有率高達80%。彼時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公司是日本的NEC,英特爾遠遠被甩在身後,而韓國芯片還不知道在哪個角落。

然而,如今的三星,穩坐世界第一寶座!三星,是如何在重圍中殺出血路,登頂王座的呢?我們可以大致勾畫一下二戰之後世界產業的轉移路線:美國、日本、亞洲四小龍、中國、東南亞及南亞地區……

26年追趕超越,從零到壹,這是一部血與淚的掙扎史

我們將世界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此時的世界產業的重點在於美國,韓國三星正在做農貿,以生產化肥為主。世界貿易的不景氣,讓三星的創始人李秉哲感受到了發展的萌芽。1969年,李秉哲成立了三星電子公司,主要是給日本代工和生產冰箱。

5年之後,三星也僅是建立起了相關電子產品的生產線,核心電子配件依舊靠進口。此時的芯片領域,巨頭雲集,美國鎂光、日本夏普、三菱群雄割據。對於三星要做芯片的事情,三菱的CEO表示:GDP較低的韓國,不適合發展半導體。此時日本的GDP是韓國的30倍左右。

李秉哲先後向鎂光、夏普等尋求技術,但都遭到了拒絕。就連交情很好的NEC(日電)都表示,借錢可以,技術不行。作為一個追趕者,技術落後25年,想要在這個領域有一番建樹,著實困難。

芯片,無疑是世界產業史上最複雜的生產科技。所需的兩點:技術密集、資金密集。然而知易行難,但李秉哲和其子李健熙下定決心,三星一定要有自己的芯片。於是在1974年不顧管理層勸阻,入股美國Hankook半導體,一年後實現業務整合,三星半導體正式成立。

十幾年之後,1983年,三星研製出64位芯片,但技術落後於日本整整4年。這些生產出的芯片每賣出一塊還要倒貼1美元。80年代的三星以一個追趕者的身份在行業中不斷掙扎。月月虧損,年年虧空,但三星依舊沒有放棄。

李秉哲去世之後,三星4M KDAM推出,落後世界先進水平6個月。但技術靠的就是積累實現蛻變,沒有捷徑可走。16M,落後3個月;64M,技術持平;256M DRAM,三星正式超越美日企業。這條追趕超越的路,三星用了26年。

1985年,世界看不見三星;1993年,三星躋身前十;2000年,三星躋身前五;2006年,三星僅次於英特爾。如今,半導體行業三星問鼎世界第一。追趕超越的路不好走,但梅花香自苦寒來!


時空放映室


韓國芯片的發展史,可以說就是三星的發展史。

(👆紅框框出的是三星世界排名的前進腳步)


那麼我們回到問題本身:芯片技術如此難搞如此複雜,韓國人是怎麼會的?

答案是:背水一戰,硬上。

1.目光長遠

不得不說,三星真的是一家非常能忍的企業。

早先,三星管理團隊對於進軍芯片領域一直舉棋不定。一是因為芯片是技術密集型產業,難度大,需要很多精密設備和核心材料。二是還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這些條件都是當時的三星根本不具備的。

但李秉哲和兒子李健熙堅信,三星不能只是買芯片,必須有自己的芯片。

(👆三星創始人李秉哲)


所以1973年,石油危機重創西方經濟體後的一年,李氏父子不顧三星管理層的勸告,自掏腰包入股了當時已經瀕臨破產的美國Hankook半導體公司。1977年,業務實現整合,成為三星半導體。這些舉動在當時幾乎沒有其他人看好。

而後來的64K DRAM攻堅戰,也是一項註定失敗的戰鬥——美國和日本早在4年前就已經完成了64K DRAM。三星當時的成本是日本的四到五倍,即便賣出去產品,每賣一片芯片不光不賺錢,還要倒貼至少1美元。最終,即使有韓國政府的盡力補貼,64K DRAM芯片還是給三星帶來了1400億韓元的虧損。


整個1980年代,三星一直只是一個追趕者、陪跑者,電子財報幾乎年年報虧,股權資本全部虧空。

想象一下,一家公司十幾年來連年重大虧損,卻還在投入更加多的人力、財力。按照常理,我們是不是該認為這家公司是瘋了?

當然,後來的結果證明,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明知道沒有經濟效益,卻偏偏要做。因為明白,越是尖端技術越沒有捷徑可走,只能靠積累來實現迭代升級的。這一點真的是現在許多隻想著割韭菜、掙快錢的公司應該學習的。

2.一個字:拼

三星的搶灘點是64K DRAM攻堅戰。相比於CPU芯片來說,DRAM技術難度較低,容易介入。

當時李秉哲下達指令,開始建設三星芯片工廠的第一條生產線。他深入施工現場,一面指揮,一面帶領工人日夜奮戰,僅用了6個月,就完成了日本需要十八個月才能完成的工廠建設任務。

1987年11月,李秉哲去世。幾個月之後,三星推出4M KDAM,但仍然比世界先進水平慢了半年。

16M KDAM,三星仍然落後3個月。

64M KDAM,三星已經追趕上日美先進企業。

到了256M DRAM,美日韓幾乎同步投入256M DRAM芯片研發。三星投入了1700億韓幣研發,工程師加班加點,終於搶在美日企業前面推出256M DRAM。


可以想象,那時候三星工程師的日常應該就是像一臺機器一樣不分晝夜地工作和追趕,也正是這批人的血汗才換來了三星的崛起。直到今天,不惜血本投入也仍然是三星成功的底氣所在。

3. 人才培養

李健熙曾說:“我的一生,80%時間都用在育人選賢上。“

早在正式進軍半導體產業前,李秉哲就在日本和美國建立了情報機構。他們不僅負責收集最新的技術動向,更為重要的目的是:秘密邀請日本和美國的技術人員來韓國擔當顧問。

1986年,三星邀請時任東芝半導體事業部部長的川西剛訪問三星,並給予最高規格的禮儀接待。隨後,三星要求回訪東芝的大分工廠,在那次參觀之後,三星不僅挖走了他們的生產部部長,還建了一個幾乎和大分工廠一模一樣的工廠·····

(👆這就是那次別有用心的參觀)


1990年後日本經濟泡沫,日本電子企業縮減了芯片研發的投入,並對研發部門進行裁員。而這些研究人員被三星悉數接收。

數據顯示,當時三星的外籍顧問一共有77人,其中57人為日本籍顧問。三星為這些技術人員開出了三倍於他們在日本的工資,並且提供4室1廳的公寓,配備秘書、司機和廚師。

同時三星也給他們安排了有關技術轉移的任務,廣泛程度涉及日本製造商的研發體制,所使用的製造設備和人力資源情報。

通過情報,三星得知東芝研究出了新型的閃存芯片,於是向東芝提出了聯合開發閃存芯片的提議,深陷經濟泡沫困境的東芝無奈答應了三星的提議。

(👆東芝的閃存顆粒)


結果就是,東芝研發的閃存技術成了三星的主場,三星輕鬆在DRAM和閃存領域佔據了世界第一,並保持至今。

4.國家支持

三星之所以能夠一直不計代價地投入,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韓國政府在背後不遺餘力的支持。

其中韓國政府對三星最大的幫助是,放任他們在金融系統內吸納資金。

李秉哲曾經說過:我在銀行搭上一萬股股份,就可以調動它們十萬、二十萬的資金。

1981年5月,韓國實行了一般銀行民營化,陸續把15家一般銀行交給壟斷集團和大企業經營。三星集團一口氣購買了商業銀行、大邱銀行和長期信用銀行的股份。

80年代末,韓國大型壟斷企業的負債率平均在400%以上,高負債經營讓三星創造了奇蹟。

雖然這也帶來了副作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三星電子面臨被惡意收購的危機。此後又經歷了多次被惡意收購風波。如今,三星約有55%的股票份額為外資所持有,不過所幸公司整體的管理權仍掌握在李氏家族手中。



最後,總的來說,“敢”和“拼”這兩個字大概是對這個國家逆襲的最簡單概括了。


AI研究所


應邀回答本行業問題。

提到韓國的芯片技術,就不得不提韓國的三星電子,正是因為韓國三星電子的鉅額利潤,才支持了三星電子的芯片研發,要知道,芯片的研發就是燒錢的過程。

而提到三星,就不得不提到韓國政府的舉國支持。

不過,這些都不是三星電子發家的根本原因。因為,如果不是1985年的"廣場協議\

通信一小兵


芯片技術如此難搞如此複雜,芯片如此難造,韓國人是怎麼會的?說道韓國芯片的崛起,就不得不說三星,三星的芯片產業的崛起可以說帶動了整個韓國芯片產業的發展。三星芯片的崛起,可以說是典型的從草根逆襲到富豪,也可以說是一種倔犟式的要實現“國產芯”的豪賭,加上發展戰略及策略得當,三星贏得了芯片技術的戰役。

韓國的芯片產業可以說是三星帶動發展,在上世紀60年代三星就是一個涉足各行各業的大雜燴,沒有什麼技術含量。但1969年成立的三星電子,開始了韓國人的“國產芯”的逆襲之路。一個重要的人物不得不提,就是當時韓國三星的少東家(李秉喆的小兒子)李健熙,在美國留學見識了美國的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經過考察分析認為半導體這樣附加值高的尖端產業是今後韓國這個資源匱乏國家的出路,於是一場十多年鉅虧到大贏的半導體之路由此開始。

李健熙從內存技術著手,但當時半導體技術主要掌握在美日這樣的國家手中,於是小李同志幾十次到美國買技術、引人才(包括後來有名的梁孟松),反正是能買則買不能買也要搞到手。上世紀70、80年代,DRAM日本是霸主,其擊敗瞭如日中天的英特爾獲得了這一地位。但三星為了實現“國產芯”的願望,一步一步一點一滴積累,再加上大手筆買技術購人才,雖落後於日本幾年的技術,再加上每年大幅度的虧損,但李健熙依然執著於幹半導體產業。

幸好韓國可以說是鼎力支持三星的發展,在這個無底洞的虧損中依然支持者三星。1987年韓國三星終於迎來了歷史上的勝利大轉折。因日本半導體企業遭受美國發起的反傾銷訴訟導致日本半導體收到出口限制,此時DRAM受多年不景氣的影響竟然價格回升,三星竟然實現了盈利,並且在技術上還把日本斬落馬下。


時隔不久三星半導體超越日本,帶動了整個內存產業的發展,包括現代也就是SK海力士,也成為了全球內存的有力玩家。在這場DRAM爭奪戰中,最有實力的日本日立、NEC、三菱(後整合成爾必達)被全面挑落戰馬,最後被鎂光收購,而同樣的東芝內存業務最後也賣身了事。德國的巨頭奇夢達也從內存視野中消失。

韓國的芯片發展之路就是一場隱忍戰、苦熬戰,但捨得投入舍得堅持,再加上當時其國際環境相對寬鬆,技術、人才、設備等都有辦法弄到。經過差不多15年的堅持投入與發展,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成為了半導體全球有力的玩家,特別是存儲與面板產業,更是差不多形成了壟斷的格局。


更多分享及互動,歡迎點擊右上角關注【東風高揚】。


東風高揚


根據之前的數據韓國芯片在DRAM市場的份額佔有率大約七成,三星和SK海力士佔主導。2017年時三星成為最大的芯片製造商,所以說到芯片要從三星說起。除了各位大神的回答,小編覺得有以下三個原因還能補充以下。
  1. 企業文化的影響

除了嚴謹的工作氛圍,三星的管理也是值得稱讚的。走進三星的辦公室,你就能看到每個辦公桌上的會議紀要、工作聯繫單、承諾書等,一切都是井然有序的進行著。在三星工作的人就會知道,每一項工作都是要責任到人,具體去落實到。

  1. 韓國政府的支持。

在1990年至1995年韓國政府開始推行核心部件國產化,相對的頒佈了法律《半導體芯片保護法》,大力推進芯片技術的發展。我們知道,只要是政府支持的項目,一般都會發展的快一些。

  1. 韓國夜以繼日的專研

芯片的製作是非常複雜的,在剛開始的時候只能買別人的產品來研究。員工為了專研芯片技術,夜以繼日的加班,為的是趕超其他國家。設計、製造、包裝、加工、運輸等環節,每一個工作步驟都是嚴謹細緻的完成的。


廣州畢業季科技


芯片作為尖端技術,複雜難搞,韓國人是怎麼會的?

小小的芯片,在近年來卻化身為強大的武器,擁有者號令天下,揮手間就險些要了中興的性命。擁有者之間互相敬畏,各自為營,也因此引得各路人前來投靠。

中國華為,美國蘋果高通因特爾,韓國三星是集中的幾大陣營。而其中,韓國的的整個半導體產業,規模之大,技術之高都是全球頂尖,2017年,三星成為全球最大的芯片製造商。

眾所周知,韓國舉國之力孕育出龐大的三星帝國,而三星,從注重傳統的汽車,造船等傳統行業,到成為最大芯片製造商,被稱之為“逆襲”。

上世紀80年代,美日進行著芯片的全球爭霸,而恰逢此時,韓國確立了以引進科學技術為主的發展路線,併成立了專門機構為韓國的政府部門、產業管理機關、研究機構和高校提供科技信息服務,為開展統計分析工作而引進計算機,IT 產業初步發展。國內大好形勢初現,而美國也急於培養“小弟”壯大自己,韓國理所應當的成為美國的首選支持對象。

進入九十年代,韓國政府更加加大推動力度,還為此頒佈了《半導體芯片保護法》,以舉國之力誕生了三星,也以舉國之力來發展半導體產業,實現半導體產業國產化,超大的資金投入,政策的全面支持和保護,企業的狼性文化,人才的不斷培養,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都推動了韓國半導體產業的飛速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