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的欧洲统一梦

欧洲是指位于位于大西洋、地中海和乌拉尔山等地理边界之内的区域:与美洲以大西洋为界、与非洲以地中海为界、与亚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等地理屏障为界。整个欧洲的面积是1016万平方公里、人口7亿多。如果欧洲是一个统一的国家,那么其国土面积将超过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同时也将成为仅次于中国和印度的世界第三人口大国。这个国家的人均GDP将会达到2.94万美元,名义GDP达到21.82万亿美元,虽然人均GDP比美国要少,但GDP总量还是比美国更有优势的。那么这个国家是否可能超越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呢?一个国家能不能崛起成为一个超级大国主要看两点:一是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资源储备等先天的自然条件,二是看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政治动员力、社会组织力等后天的社会条件。前者是成为大国的基础条件,所以无论科威特、瑞士这样的国家人均收入有多富裕也不会被视为是国际事务中具备影响力的大国,因为这些国家的体量实在太小了;然而仅仅有基础只代表取得了角逐大国地位的资格,而不代表必然会成为一个大国。近代史上的旧中国以及沦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就资源禀赋而言难道不具备成为一个大国的资格吗?如果一个国家空有资源禀赋,然而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均乏善可陈,那么这样的国家只是一个空有规模体量的大国而不是国家综合实力上的大国。说得直白一些就是:一个国家的规模体量、自然资源、地理位置等先天条件是构成其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但并不是说体量大、资源丰富的国家就一定国力强大。很显然如果欧洲实现统一凭借其领土面积、人口规模以及目前现有的产业基础无疑是具备崛起成为一个超级大国的基础的,问题在于欧洲实现统一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一波三折的欧洲统一梦

今天欧洲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是明确的:与美洲以大西洋为界、与非洲以地中海为界、与亚洲以乌拉尔山脉为界。然而历史上的欧洲并不是一个明确的概念,其边界外延是经历了一番变化的: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而“欧罗巴”一词来自于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人物。最初欧罗巴指的是希腊本土,后来才把爱琴海诸岛包括进来。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期欧洲的范围一度向东延伸包括了如今被归入亚洲的小亚细亚等地。显然这时的欧洲与其说是一种地理概念,不如说是一种文化概念——指的是接受希腊文化的地区。公元2世纪托勒密将顿河作为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这一观念一直维持到17世纪。随着俄国的彼得大帝一方面在国力致力于西化改革,一方面积极对外扩张。俄国的西化改革使其与西欧各国的心理认同相对增加,而随着俄国疆域的向西扩张就使其与欧洲中心的地理距离也日益缩短,最终俄国成为了欧洲均势格局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欧洲的地理外延也随着俄国的崛起由顿河推进到今天的乌拉尔山脉。事实上在地理上分隔欧洲和亚洲的乌拉尔山脉尽管蜿蜒长达2000公里,然而其最高点海拔也不过1895米,这一高度甚至还低于我国五岳中的华山和恒山,我们不妨试想在数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华山、恒山就不是诸侯国之间的天然分界线,换句话说即使华山这样的天险在数千年前就能克服,显然乌拉尔山脉并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地理屏障。事实上乌拉尔山脉在历史上既没阻挡蒙古人西征的铁蹄,也没成为俄罗斯自西向东征服西伯利亚的障碍。同样从海上将欧洲与亚洲分隔开来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也不是不可逾越的天堑:今天位于亚洲的小亚细亚半岛在古希腊时代就和欧洲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著名的特洛伊战争就爆发于此。海峡没能阻止希腊人跨海远征特洛伊,没能阻止后来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同样也没能阻止奥斯曼帝国攻陷拜占庭。正因为缺乏天然的地缘屏障,所以从乌拉尔山脉西麓一直延伸到多瑙河的东欧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匈奴人、保加尔人、蒙古人等游牧民族入侵欧洲的天然地缘通道。在相当漫长的古代历史上这一地区与滨临地中海的南欧地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明特质,而作为欧洲文明源头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恰恰就发源于地中海。事实上罗马帝国是一个典型的地中海帝国——即使在其鼎盛时期的版图最北只延伸到莱茵河-多瑙河-喀尔巴阡山一带,至于今天的俄罗斯、乌克兰、德国等广大东欧、中欧地区在当时甚至根本不被视为欧洲的一部分。事实上当时这一并不被视为欧洲的地区可不小——这一地区占据了如今欧洲面积的一半左右。当时的欧洲实际上就以莱茵河-多瑙河-喀尔巴阡山为界形成了拉丁文明与日耳曼、斯拉夫等不同族系的分野。

一波三折的欧洲统一梦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大陆的西部被阿尔卑斯山、比利牛斯山、喀尔巴阡山、多瑙河、莱茵河等天然的地理屏障分割成支离破碎的小块,而在欧洲大陆的西北方向还分布着三个大岛——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和冰岛以及一系列小岛。这些地理屏障将欧洲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各自独立的地缘板块,由于缺乏一个足够强势的核心板块,所以无论是法国或是德国单纯依靠自身体量要想压制整个欧洲其实是无比艰难的。也许有人会说:中国在自然地理上也有高山大川的阻隔,那么为什么就能形成大一统帝国呢?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有着960万平方公里陆地国土的辽阔大国,在其境内的确存在着诸多高山大川,然而在中华文明最初发源诞生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有着适宜农耕的大面积冲击平原的;相比之下欧洲只有支离破碎在板块,缺乏大面积的适宜定居农业的冲积平原,所以往往形成城邦割据的状态。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生存环境塑造了中国人和欧洲人不同的思维模式:中国很早就形成了独特的大一统思想意识,尽管中国作为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是由秦始皇嬴政所缔造的,然而其实大一统思想早已有之——战国七雄连年征战、诸子百家纵横争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天下定于一的目的。然而这种思维意识形态却是欧洲人所不具备的,即使是在形式上缔造了一个大一统帝国的罗马帝国同样欠缺这种思维意识,事实上罗马帝国和中华秦帝国有一个显著的不同:秦帝国具有明确的混一天下的奋斗目标,正是基于这一目标才使秦始皇嬴政得以奋六世之余烈;相比之下罗马帝国的扩张是没明确目标的——罗马的历代统治者总是小心翼翼地尝试帝国是否还有继续扩张的实力。公元9年罗马帝国的扩张遭到了一次严重的挫败,也正是这一事件深刻影响了欧洲日后的历史进程:公元前12年罗马帝国的奥古斯都发动了对日耳曼人的征服战争,随后罗马在自己占领的日耳曼地区建立了日耳曼尼亚行省。如果罗马的这次征服战争取得成功的话,那么罗马帝国的疆域将可能从地中海地区扩张到今天的德国,甚至可能进一步向东延伸到东欧地区,那么日耳曼、斯拉夫等族系就可能被纳入到罗马帝国的统治之下,欧洲就有可能被整合为一个整体。到了公元6年前后如今位于易北河以西的德国领土已悉数被罗马占领,大受鼓舞的奥古斯都决定乘胜追击,于是罗马军团兵分两路:两支精兵分别从莱茵河上游和多瑙河出发向波西米亚(今捷克)挺近。公元9年9月本来臣服于罗马的日耳曼雇佣兵首领阿米尼乌斯暗中与其他日耳曼部落联络并设计将罗马指挥官瓦鲁斯诱入条顿堡森林,最终将瓦鲁斯所率的3个全团全歼。这场战争彻底打破罗马一统欧洲的势头,罗马的疆域最终被限定于地中海地区,而如今的中欧、北欧、东欧等地均不在罗马的统治范围之内。

一波三折的欧洲统一梦

东方的华夏文明由于很早就孕育出了大一统思维,所以秦始皇嬴政可以较为顺利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废分封行郡县并统一帝国的文字、货币、度量衡,实现了”车同轨、书同文“,从此以后中华大地各地区之间就形成了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联系。这种统一体系是如此强大,以致于即使是异族入主中原也必须接纳这一体系。相比之下欧洲由于缺乏这样高度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这意味着欧洲的大一统帝国必须具备足以压制各地的绝对军事优势,否则一旦当帝国中枢处于衰败状态时各地就会出现群雄并起的现象。罗马帝国在其鼎盛时期得以维持一个形式上的大一统帝国,然而随着罗马帝国在蛮族入侵的浪潮下覆灭之后欧洲就进入到了封建采邑制度盛行的中世纪。相比之下中国也曾经历过与罗马的蛮族入侵类似的五胡乱华,然而在经历五胡乱华以及之后南北朝的长期混战之后根深蒂固的大一统思维仍使中国人得以缔造大一统的隋唐帝国。正如中国人的大一统思想一旦形成就对中国历史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样的是:欧洲的分裂状态一经形成就具有强大的惯性,因为始终有力量会试图维持欧洲的均势而不希望一个统一的欧洲出现:在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会为避免有强大的世俗政权崛起威胁神权统治往往联合欧洲各国打压势力强大的世俗霸主;到了近代教会势力式微后正处于国力巅峰状态的大英帝国确定了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对欧洲大陆英国严防死守可能出现一个足以统一欧洲大陆的国家出现,以免威胁自己的霸权,为此不惜联合欧洲各国同拿破仑和希特勒交锋;二战后英国辉煌不再,世界陷入冷战格局,欧洲分裂成为分别由美国和苏联控制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总之谁也不愿看到一个统一的欧洲出现。拿破仑和希特勒曾尝试以战争手段统一欧洲,然而这种方式被证明势必遭到致力于维护欧洲均势的各国的普遍抵抗,最终拿破仑和希特勒的武力统一计划都已失败告终。拿破仑和希特勒用武力统一欧洲的方式已被证明是行不通,而在二战后欧洲人开始尝试用和平的手段实现欧洲的一体化。1945年戴高乐的顾问亚历山大·科耶夫攥写的《法国国是纲要》指出:随着技术环境尤其是经济规模的变化已使单一民族国家”不够大“了,只有那些由若干加盟民族国家构成的”帝国“才可能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事实上亚历山大·科耶夫并没明确提出欧洲一体化的概念,他的设想是由法国和西班牙、意大利以及法属殖民地共同组成一个”拉丁帝国“,届时这个”拉丁帝国“将拥有统一的武装、一体化的经济和相近的观念,从而成为独立于美、苏两极之外的第三极。与此同时科耶夫也承认德国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法国要实现与美、苏两极的博弈就必须借助于德国的力量,与此同时又必须避免使自己再度被德国征服,为此他提出了”煤钢联营“的构想:德国向法国出口煤炭以换取建设所需的成品钢材,而法国则通过对德国战略资源的控制实现对德国复兴的调控,从而使其不至于威胁到本国的安全。

一波三折的欧洲统一梦

亚历山大·科耶夫的”煤钢联营“构想正是日后欧洲煤钢联营(ECSC)的雏形,而随着战后殖民体系的坍塌迫使法国不得不将”拉丁帝国“转型为”欧洲联盟“。二战后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不具备与美、苏两极博弈的实力,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抱团取暖增强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1950年5月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建议把法国和西德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领导之下。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根据“舒曼计划”在巴黎签订《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决定建立煤钢共同市场。1952年7月25日该条约生效。1957年3月25日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条约于1958年1月1日生效,如今欧盟的前身欧共体由此诞生。事实上在各国政治家就成立欧洲共同体的过程中一开始并没将一体化进程限定在经济领域,当时他们也提出了一个防卫共同体计划——说白了就是和如今马克龙所提倡的打造统一的欧洲军其实是一个概念。不过这一概念在当时未免过于超前了:要知道50年代的法国和德国刚经历过惨烈的战争,要实现军事上的互信可谓是难上加难。1954年9月法国国民议会否决了关于防卫共同体的方案,欧洲共同体的职能因此被限定于经济领域。谁也想不到时过境迁之后当年否决防卫共同体计划的法国如今却成为统一的欧洲军队最大的鼓吹者。从1973年起丹麦、英国、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国陆续加入欧共体。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11月1日该条约正式生效,欧共体由此正式升级成为欧盟。1995年1月1日瑞典、芬兰、奥地利正式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扩大到15个。1998年欧洲中央银行成立,1999年欧元作为欧元区的统一货币开始替代之前各自发行的马克、法郎等货币开始运作。2004年5月1日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10国正式加入欧盟。2007年1月1日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这是欧盟历史上第六次扩大。2013年7月1日克罗地亚正式成为欧盟第28个成员国。

一波三折的欧洲统一梦

至此欧盟的发展从整体上看是极为成功的:在横向的规模扩张上欧盟成员国数量增长到28个,成员国国土面积加起来达到了4379963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了5亿多,经济总量达到了18.749万亿美元,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在纵向的合作深度上欧盟成员国之间实现了人员、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通,欧元似乎已向世人证明了欧洲货币统一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然而与此同时欧洲一体化仍存在诸多深层次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欧盟的成功经验一度掩盖了这些问题,然而目前有的问题已逐渐开始表现出来。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欧盟实际上并不能等同于欧洲——欧盟的存在的确反映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然而欧盟的发展并不能与欧洲一体化完全划等号。目前欧洲一共有48个国家和地区,而这其中欧盟成员国只有28个,也就是说还有相当一部分欧洲国家并非欧盟成员国,而这其中最难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恐怕是俄罗斯。上文已提到如今俄罗斯所在的这片区域自古以来就是游牧民族入侵欧洲的天然地缘通道,因此在西欧各国眼中俄罗斯一直就被视为混合着游牧民族血统的”白色鞑靼“。在地理概念上俄罗斯毫无疑问是一个欧洲国家,然而在国际政治中很多时候是被排斥在欧洲体系之外的。事实上当西欧国家在提到欧洲一体化进程时是否包括俄罗斯在内一直是一个争议颇大的话题:尽管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欧洲国家并未加入欧盟,但欧盟实际上是有意向将这些国家纳入到欧盟的体系之内的,所以才会有欧盟的持续东扩之举,然而俄罗斯到底是否应该被纳入到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其实这点连欧洲人自己也说不清:二战后戴高乐的欧洲一体化方案是包括苏联的——戴高乐心中的欧洲就是地理概念上的欧洲,也就是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整片区域,1944年戴高乐和斯大林还签署了《法苏互助同盟条约》。苏联解体后随着意识形态分歧的消失使俄罗斯和西欧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得到加深:1993年底俄罗斯和欧盟签署了《俄罗斯同欧盟之间关于建立伙伴和合作关系的联合政治声明》。1994年6月俄罗斯又和欧盟签订了为期十年的《伙伴关系与合作协定》。1997年10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出席欧洲委员会首脑会议期间提出了建立”大欧洲“的思想。1998年5月俄罗斯与欧洲第一次首脑会议在英国举行,会上发表的联合声明强调了俄罗斯与欧盟发展战略伙伴关系将促进欧洲大陆的和平与发展,将双边关系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1999年俄罗斯与欧盟确立了从2000年到2010年的伙伴关系发展框架。与此同时俄罗斯与欧盟的经贸联系也日益密切:1995年至2006年期间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贸易额从603亿美元攀升到2310亿美元,欧盟对俄罗斯的直接投资也从2004年的60亿欧元增长到了2007年的171亿欧元,同期俄罗斯对欧盟的直接投资由3亿欧元增长到了10亿欧元。对欧盟国家的能源出口一度占到俄罗斯出口总量的90%以上,欧盟成为了俄罗斯最大的外汇来源地。然而欧盟和俄罗斯之间的深层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欧盟的老成员国中仍不乏视俄罗斯为”白色鞑靼“的理念,而2004年后新加入欧盟的原华约阵营成员国们在历史上大多与俄罗斯有各种各样的积怨,欧盟的持续东扩对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和市场范围构成了一定的压力。三百多年前彼得大帝开启了俄罗斯的西化历史,然而迄今为止俄罗斯和西欧国家之间仍为实现互信。事实上要构建一个囊括俄罗斯在内的统一欧洲体系无疑是继位困难的——彼此互不信任的俄罗斯和欧盟都会担心被对方吞掉。

一波三折的欧洲统一梦

既然欧洲一体化很难将俄罗斯囊括在内,那么就只能退而求其次打造一个将俄罗斯排除在外的统一欧洲体系。将俄罗斯排除在外的欧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将更多集中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而在政治军事领域的影响力将相对有限——毕竟俄罗斯的政治军事影响力是不容低估的,而欧盟毕竟是一个经济组织,并不具备北约那样的军事职能。当然马克龙的确是在倡议成立统一的欧洲军队,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无疑是极其困难的:且不说要让欧盟成员国在这一问题上达成共识有多困难,况且美国也不会坐视这种事发生。从欧盟及其前身欧共体当初成立的动机来看:欧洲各国就是要以抱团取暖的形势实现在美苏两极之外增强自身话语权的目标。长期以来美国和欧洲实际上是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尽管大多数欧盟成员国是美国的盟友,然而与此同时双方一直国际市场上展开各种竞争。如今欧盟已然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欧盟各国再打造一支统一的武装力量,那么无疑将对美国的世界霸权构成潜在挑战。那么我们现在不考虑构建一个排除俄罗斯在位的欧洲统一体系后的政治军事影响力,单纯只讨论构建这一体系的可能性呢?事实上即使是将俄罗斯排除在外的统一欧洲体系其实也是很难构建的:即使在排除掉俄罗斯后白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等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可是一向被俄罗斯视为自己战略势力范围的,事实上如今的乌克兰问题正是由于俄罗斯和西方国家的地缘博弈产生的。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欧盟继续东扩无疑时将会和俄罗斯发生摩擦的。那么我们再进一步假设欧盟不像白罗斯、乌克兰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扩张,而是建立一个囊括整个西欧、南欧、中欧、北欧以及巴尔干半岛的统一体系是否可能呢?其实仍有难度——这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被欧盟成员国包围的瑞士出于既定的中立国策而拒绝加入欧盟,恐怕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瑞士也并没特别迫切希望加入欧盟的诉求。

一波三折的欧洲统一梦

现在我们假设欧盟不仅放弃继续东扩,短期内也不谋求整合尚未加入的瑞士、挪威西欧、北欧国家,而是着力于深化欧盟内部的合作深度,从而对这些尚未加入欧盟的欧洲国家产生示范效应是否可行呢?应该说这是一种最为务实的选择,不过依然存在一定挑战。英国脱欧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反映的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诸多潜在深层问题的:事实上在欧盟的持续扩张过程中早就潜伏下诸多深层问题,在英国脱欧之前欧盟成员国之间尽管对欧盟的某些具体运作条款有争议,但总体上看欧盟无论是在横向规模或是纵向的合作深度上都是不断加深,然而英国脱欧开启了一个先例就是欧盟首次出现成员国减少的现象。在此之前尽管从未有成员国退出欧盟的先例,然而实际上欧盟成员国之间客观上还是存在诸多矛盾的。英国脱欧既有自身特有的原因,也是长期以来欧盟潜伏问题的爆发:就英国自身来看这个岛国其实一直和欧洲大陆国家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同时英国与美国还维持着一种特殊的外交关系,而作为欧盟前身欧共体成立的初衷就是尽可能维护欧洲独立于美、苏两极之外的话语权,当英国试图加入欧共体时就曾被法国视为美国安插在欧洲的内奸而加以拒绝。尽管在经过一番波折后英国加入了欧共体,然而在此之后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的关系仍是纠结的——这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国并没加入欧元区。如果说这些因素都是英国所特有的,那么以下将要谈到的问题可就不是英国特有的了,甚至可以说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欧盟在未来不确定的阶段存在一定的解体风险:欧盟说到底只是一个国际组织,而加入该组织的国家有各自不同的国家利益。欧盟的东扩使大量原东欧华约阵营的国家成为欧盟成员国,尽管这些国家大多数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转型以来经济发展迅速,然而比起老牌欧盟成员国仍有较大差距。由于欧盟成员国之间的人员是可以自由流通的,于是大量来自东欧新成员国的移民开始涌入英、法、德老牌成员国,使这些老牌成员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事实上这也是英国脱欧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南欧的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几个所谓的”欧猪国家“在经济危机中可没少拉整个欧盟的后腿,事实上欧盟内部一直存在两大不同的经济体系:一种以德国和北欧国家为代表,一种以希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南欧地中海国家为代表,两种经济体系之间的摩擦使欧元区存在分裂为南、北两大区域的风险。事实上这种风险已表现出来:2016年9月当欧元区财长在布拉迪斯拉发讨论希腊改革进程是否符合债权国要求时7个南欧国家却在雅典召开反紧缩政策峰会,这实际上正是欧元区南北方之间矛盾的反映。

一波三折的欧洲统一梦

事实上当初德国在决定放弃马克而加入统一的欧元区时就不是那么心甘情愿:当时的马克和美元、英镑被视为全球最坚挺的三种货币,在德国国内被视为德国战后经济复兴的骄傲,甚至被誉为经济界的”核武器“。要德国人放弃这种被视为国家骄傲的货币也着实不易,同时德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对南欧国家那种高负债、高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也颇多不满。尽管德国是欧盟内部一个起主导作用的国家,可即使是德国也会优先考虑本国利益,当时德国也没少和南欧国家扯皮。现在看来欧盟的扩张速度也许快了一些,尽管在此之前欧盟在货币一体化、人员自由流通等方面都成为了全世界最成功的国际组织,然而显然正是这些成果掩盖了诸多深层次问题,如今这些问题以英国脱欧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恐怕欧盟内部仍会长期存在原东欧华约成员国和老牌成员国、北欧成员国与南欧地中海成员国这两大基本矛盾,而在两大基本矛盾下各国之间还会存在诸多具体矛盾,而这些矛盾都是对未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考验。纵观欧盟及其前身欧共体的历史而言:欧洲一体化仍将是未来欧洲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北美、拉美、东亚、东南亚、中东、非洲各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一体化进程,欧洲显然也不可能置身于这个总的运动之外,但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必然会伴随一系列的扯皮。目前看来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可能更多将集中于经济领域,在可预见的未来欧洲要在政治军事领域统一成为像美国一样的超级大国基本不存在什么可能性,而即使是在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将不断暴露出诸多新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