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年的年前8月23日,一場幾乎被人遺忘的海戰

135年的年前8月23日,一場幾乎被人遺忘的海戰

在中國的近代史上,最經常被人提及的,無疑是中日“甲午海戰”。

而“馬尾海戰”,提到的真的不多。在中學的歷史課本里,大致會有這樣一小段的描寫:

1884年,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率艦隊侵入馬尾港。8月23日,法艦首先發起進攻,清軍主要將領畏戰,棄艦而逃,福建水師各艦群龍無首,倉皇應戰。福建水師的艦隻還沒來得及起錨,被法艦的炮彈擊沉兩艘,重創多艘。海戰不到30分鐘,福建水師兵艦11艘戰艦全部沉沒,官兵殉國760人,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沒。

這應該就是我們讀書時代對“馬尾海戰”的全部記憶。

然而,中國近代海軍艦隊的第一場海戰,又怎麼止這100多字?

1

馬尾,又稱“馬江”,指在閩江的下游,從福州東南烏龍江與南臺江匯合處,至入海口的一段。

在“馬尾海戰”之前,馬尾其實已經赫赫有名,它是當時中國最大的造船廠“福州船政局”的所在地。

這座由晚晴名臣左宗棠建立,沈葆楨(林則徐的女婿)主持的造船廠,為大清朝生產了40艘各類船隻,並組建了中國的第一支近代海軍——“福建水師”。

也就是在“馬尾海戰”裡,悲壯地全艦隊沉沒的那支水師。

135年的年前8月23日,一場幾乎被人遺忘的海戰

2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1884年7月12日。

這是“中法戰爭”(這是近代史上清政府難得打得還算有點臉面的一次戰爭)爆發後的第二年。

這是兩個沒落帝國之間的戰爭——清帝國被兩次鴉片戰爭折磨得苟延殘喘,法國也困擾在“普法戰爭”的失利中不能自拔。

這一年,因為在爭奪越南控制權的陸戰中沒討到什麼便宜,法國重新向清政府開出了談和條件:清政府從越南撤軍,賠款8000萬法郎。

法國人覺得,他們已經是讓步了,因為他們在戰爭開始之初,要求的賠款是2億5000萬法郎。

但清政府依舊一口拒絕。

如果沒有武力做後盾,談判桌上永遠談不出什麼有價值的東西。清政府敢於說不,正是因為他們在戰場上沒吃虧,而法國人要想得到他們所要的,只能再訴諸武力。

7月14日,在海軍中將孤拔率領下,法國軍艦以“遊歷”為名,陸續進入馬尾港。

戰爭的濃霧,開始籠罩馬尾。

135年的年前8月23日,一場幾乎被人遺忘的海戰

孤拔像

3

當時,主持福建沿海防務的大臣,名叫張佩綸。

張佩綸是晚晴重臣李鴻章的女婿(當時還不是),個人才華也非常出眾。雖然他是一介書生,但在當時朝廷裡,是一個有名的“主戰派“。這也是他被派到福建的一個原因:

你不是說你要打嗎?好!那麼你來打打看。

關於張佩綸這個人,我們今天就不展開了。如果大家記不住他,也沒關係,因為你們肯定知道他孫女的名字:張愛玲。

總而言之,孤拔領銜的法國艦隊兵臨城下,當時的張佩綸和福州船政大臣何如璋,福州將軍穆圖善三人,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天天商量對策。

客觀地說,後來評價三人一味避戰,是有些冤枉他們的。

法國艦隊到來之時,張佩綸就緊急求援,但只有廣東水師,派來了兩艘船做援軍。

此時,這三人就反覆請示朝廷:該怎麼辦?

而清廷的回覆非常明確:“彼若不動,我亦不發。”

這時候,張佩綸終於知道在朝廷上做”清流“和到戰場上當指揮的區別了。於是,他給福建水師的指令也很明確:

“無旨不得先行開炮,必待敵船開火,始準還擊,違者雖勝尤斬”。

這條指令,註定了福建水師被動挨打的局面。

135年的年前8月23日,一場幾乎被人遺忘的海戰

張佩綸像

4

那麼如果當時放開手腳,福建水師有沒有機會贏?

很遺憾,基本也是沒有的。

當時的“福建水師”共有11艘軍艦,但都是老舊的木殼軍艦和炮艇,總噸位只有9800噸。而且,水師裝備的火炮基本上都是過時的前膛炮,無論射速和威力,都比不過新式的後膛炮。

反觀法國艦隊,雖然只有10艘軍艦,但全都配備了後膛炮,並且還配備了當時的新式武器——機關炮和魚雷。更重要的是,法國艦隊的“凱旋”號是裝甲巡洋艦,福建水師任何一艘軍艦的火炮,都撼不動“凱旋”號的裝甲。

還有一點容易被人忘記的是,整個福州船政局,就是清廷聘請法國人日意格、德克卑主持建造並擔任顧問的,裡面的有幾十個工匠也都是法國人。

換句話說,福州船政局造出的每一艘船,法國人其實都瞭如指掌。

所以可以想象,張佩綸他們當時心中的絕望之情。

135年的年前8月23日,一場幾乎被人遺忘的海戰

5

1884年8月23日上午10點,閩浙總督何璟接到了孤拔派人送來的戰書:

4個小時後,向中國艦隊開戰。

這並非是法國人的紳士風度,而是孤拔精確計算了馬尾港的潮汐:到了下午退潮時,法國艦隊的艦首主力炮,正好可以一起對向中國艦隊孱弱的艦尾。

難以想象的是,何璟將這個消息封鎖了。直到中午12點之後,他終於將這個消息告訴了張佩綸等人。

張佩綸他們大驚失色,唯一想出的辦法,是精通法語的福建船政著名工程師魏瀚乘船前往法國艦隊,要求延至次日開戰(另一說,是魏瀚奉命去英國人那裡打聽法國艦隊的動向)。

可惜的是,為求速度,魏瀚坐的是一艘小火輪。而法國艦隊旗艦“窩爾達”號看見中國方面駛來的這艘船, 誤以為是中國軍艦提前來襲。孤拔隨即下令:

向中國艦隊開火!

一聲炮響,驚醒了午睡中的張佩綸,他的第一反應,是逃跑。作為最高指揮,他在海戰爆發之初,就已臨陣脫逃。

135年的年前8月23日,一場幾乎被人遺忘的海戰

6

1884年8月23日下午1時45分,“馬尾海戰”正式爆發。

擁有優勢裝備和火力的法國艦隊,早已準備好進行一場“虐殺”,但之後的戰鬥,卻超出了他們的預料。

法國艦隊一上來就把所有火力集中,圍攻福建水師的旗艦“揚武”號。

“揚武”號根本來不及調轉船頭,只能一邊砍斷錨鏈,一邊開炮還擊。第一炮,就擊中了法軍旗艦“窩爾達”號的艦橋,炸死法軍5人——雖然福建水師的水兵們屢屢請戰被張佩綸拒絕,但他們也早就將炮口瞄好了法國艦隊。

但法國人有魚雷。

法軍的46號杆雷艇一顆魚雷擊中了“揚武”號的右舷,而上層建築也開始起火。這時候,管帶張成棄艦逃走。在猛烈的炮火攻擊下,“揚武”號開始下沉,但全艦官兵很少有率先棄艦的。

有一位水兵,在“揚威”號著火沉入水中的最後一剎那,才跳水逃生。他是清朝第一批留美學童中的一員,後來自主設計了中國第一條鐵路,他的名字,叫詹天佑。

135年的年前8月23日,一場幾乎被人遺忘的海戰

福建水師旗艦“揚武”號

福建水師的 “福星”艦沒有機關炮,近距離時,全艦官兵只能用步槍射擊敵艦。“福星”艦管帶(管帶:指清朝軍事職官,相當於現在的海軍艦長,民族英雄鄧世昌就是“致遠艦”管帶)陳英喝退讓他”暫避鋒芒”的隨從,下令拔錨起航,調轉船頭直接衝入法國艦隊陣中——

“此吾報國日矣!吾船與炮俱小,非深入不及敵船”。

孤拔指揮3艘軍艦圍攻“福星”。陳英大喊:“大丈夫食君之祿,當以死報!今日之事,有進無退!”指揮所有火力猛擊法軍旗艦,但因炮小未能擊中敵軍要害,自己卻在瞭望臺中炮身亡。

“福星”號在法國艦隊火炮和魚雷的圍攻下,最終爆炸下沉,全艦官兵95人,僅倖存20餘人。

135年的年前8月23日,一場幾乎被人遺忘的海戰

“福星”號(右)和“福勝”號(左)

“福星”不是唯一一艘衝向法國艦隊的中國艦船。

跟在“福星”之後的,是“福勝”、“建勝”兩艘“蚊子船”。

所謂“蚊子船”,只能稱為“水上炮臺”,艦船隻是在艦首裝備有一尊不能轉動的前膛阿姆斯特朗16噸大炮,火力很弱,而且馬力小、笨重遲緩。

但這兩艘艦船還是毫不猶豫衝了上去,“建勝”號還命中了孤拔的旗艦“窩爾達”號,只是因為火力實在太弱,沒造成多大破壞。

“建勝”號的管帶呂瀚,戰前就給母親和妻子寫了遺書:“見危授命,絕不苟且!”,中炮犧牲時才32歲。“福勝”艦管帶葉琛,重傷不下火線,最終飲彈身亡。

135年的年前8月23日,一場幾乎被人遺忘的海戰

法國艦隊的旗艦“窩爾達”號

福建水師的“永保”和“琛航”兩艘船,是運輸船。

按理說,炮火一開,他們應該退出戰場。

但是他們沒有撤退,而是同樣掉頭,直接衝向法國艦隊,試圖撞擊敵艦。但因為速度慢,最終被相繼擊沉,艦上官兵全部殉難。

福建水師的炮艦“飛雲”和“濟安”還沒來得及起錨,就被炮火擊沉。但另一艘炮艦“振威”號卻是最先做出反應的——法國艦隊一開炮,就立即轟擊了附近的法艦“德斯丹”號。

隨後,”振威“號管帶許壽山下令砍斷錨鏈,迅速迎敵。法軍集中三艘軍艦猛轟“振威”號,”振威“號全艦多處中彈,眼看不濟。此時,許壽山下令:開足馬力!去撞沉”德斯丹“號!

人們知道後來北洋艦隊鄧世昌的“撞沉吉野”,卻很少有人知道之前福建水師許壽山的“撞沉德斯丹”。

135年的年前8月23日,一場幾乎被人遺忘的海戰

法國艦隊的“德斯丹”號

不幸的是,在法艦的炮火攔截之下,“振威”號鍋爐中炮爆炸,船身終於開始下沉。但這個時候,許壽山並沒有棄船,而是站在一樽大炮旁,那門大炮,還有最後一顆炮彈,是許壽山專門留下的。

在船身下沉的最後時刻,許壽山拉響了引繩,一炮轟中“德斯丹”號。當時有在場的外國人留下現場描述:

“這一事件在世界最古老的海軍紀錄上均無先例”。

32歲的許壽山與大副梁祖勳最終被敵艦機關炮擊中,壯烈犧牲。

到了下午2點25分,慘烈的“馬尾海戰”進入尾聲——11艘中國軍艦,全部被擊沉。

但更令人難忘的,是那一夜的晚上。

那一夜,沿江的居民自發駕駛漁船、鹽船,對法國艦隊發起火攻。

那是怎樣一幕悲壯的景象:

一艘艘民用船隻,如同飛蛾撲火一般撲向法國艦隊,然後被軍艦的炮火摧毀。

“馬尾海戰”之後,清政府退無可退,最終對法宣戰。

那一場海戰的失敗之所以值得銘記,不僅僅是提醒我們要“知恥後勇”,更是要銘記一種精神。

“馬尾海戰”,是中國組建近代海軍以來,第一場正式的戰鬥,比讓我們刻骨銘心的“甲午海戰”,還要早了10年。

在這場我們全軍覆沒的海戰中,中國軍人表現出的那種氣勢和魄力,才是我們這個民族在後來的各種逆境甚至遭遇滅國危險時,一直堅持到底贏得最後勝利的底氣和基石。

在“馬尾海戰”中,有一幕讓人印象深刻:

在旗艦“揚武”號沉沒的最後一刻,一位沒有留下姓名的水兵,爬上了主桅杆頂,在漫天炮火中,掛上了一面龍旗(清朝當時的準國旗)。

船雖沉,旗仍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