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曾经有一座观音山

亳州曾经有一座观音山

漫步薛阁路,你可以看到一座玲珑宝塔直插云天,这就是薛阁塔(又名文峰塔)。薛阁塔近旁从前有一座土丘,名薛阁孤堆,明朝薛考功曾在上面建过家庙,可见孤堆不小。后来家庙毁于兵燹,孤堆依然是一座荒丘。

清朝嘉庆二年(1797年)亳州都司(州的城防武官)李佲,命防军以薛阁孤堆为基础挖土垒山,经过一番浩大的工程,薛阁孤堆骤然变得高大了许多。他将山顶整平,盖了一座观音庙,山就称为观音山。观音庙从后来人们见到的规模和建设格局来看,非一时所建,可能是数代人的功绩。

观音庙有殿房20余间,曲室回廊,危楼静宇,茂林修竹,十分幽雅清静。观音山最典雅的建筑要数观音殿,雕梁画栋、飞檐挑角,民间传说是仿照皇帝的金銮殿建造的。观音殿内塑有观音菩萨神像,金童、玉女分列两旁。东西厢房为念佛堂,有大小佛像数十尊。

面对观音殿的小阁内塑有护法神韦驮像,观音庙院两边还有东西两个配殿,东配殿为紫竹林,西配殿为娃娃殿。据说,观音殿的观音像慈眉善目,非常慈祥。紫竹林的观音像十分美丽。送子观音(又称送子娘娘)特感和善。娃娃殿里的娃娃山上都是非常漂亮的小娃娃,有男孩儿,有女孩儿,有站着的,有坐着的,有趴着的,十分可爱。迷信传说,如果谁想生一个什么样的娃娃,就用红头绳往他脖子上一拴,以后生的娃娃就跟他(她)一样。

观音庙山门朝南,从平地到山门要登数十级青石台阶,称之为云梯。台阶两边也依山就势建有房舍,所以观音山上的殿房并非都在一个平面上。观音山虽不甚大,但山势陡峭,周围松柏掩映,翠竹成林。山上,庙院周围有围栏相护,游人可凭栏而望,儿童也不至于滑落山下。

那时,观音山周围都是田野,薛阁宝塔就矗立在观音山东北面山脚下。登上薛阁塔顶,可遥望十里,古城亳州尽收眼底。观音山也只有薛阁塔四层之高,从塔顶俯视观音山,可以看到庙院景象。观音山东面不远处有两株古银杏树,高百尺,身粗五围,枝叶繁茂,十分壮观,也是亳州一景。

农历二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生日,这一天观音庙逢香火庙会,很远地方的人都到这里赶庙会。每逢庙会,人山人海,百货杂陈,往往前后十多天都热闹非常。赛神会举行各种文艺活动,有连日大戏,有喇叭笙箫,有高跷、鬼会等,也有纨绔子弟在“马趟子”里跑马、赛马。野地里小麦青青,很多群众在那里放各色各样的风筝。

旧社会迷信的人多。逢庙会,远近的善男信女都要登山拜菩萨,求神问卜,拴娃娃,许心愿,还心愿。即使一般的人赶庙会也都要登山到庙院看热闹,登塔赏景。一些文人雅士还要题诗留念。因此,观音山当时闻名数百里,被誉有“金焦之盛”,就是说可以与名震全国的镇江金山寺、焦山寺院相媲美。

清诗人袁成格来亳游览,观音山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在《登亳州城南观音山》一诗中曰:

年来游兴屡添豪,揽胜登山快此遭。

联步要凭双足健,回头渐觉一身高。

危楼映日丹流彩,古木摇风翠卷涛。

归路重寻增暮色,半空塔影落平皋。

如果是天晴月朗的晚上登观音山,那更是别有风味。请看清诗人张葆光《晚登薛家阁》一诗:

高台霜气满,月上野风清。

远客流光里,悠然此夜情。

疏星隔林影,虚籁入春声。

今岁谯民乐,村村灯火明。

其实,观音山原来也是一座庞大的汉墓,只是后来又垒土加高而已。“十年动乱”期间曾遭破坏,后由县博物馆部分发掘,陪葬器物早被古人盗之一空。后来周围群众将观音山之土拉去填坑建房,墓中砖石也散落民间。之后,观音山旧址建起了一所小学,名薛阁小学。现在薛阁塔南面的高埠上还住着一户人家,那里就是古观音山南麓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