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人旅行,主要不是为了看风景......


宋代文人旅行,主要不是为了看风景......

​《鹤林玉露》之中,记载了南宋文人赵季仁德三个人生愿望:

“一愿识尽世间好人,二愿读尽世间好书,三愿看尽世间好山水。”

宋代随着人生约束的松弛,以及社会上商业活动的繁盛,文人雅士们普遍有着观光的热情。

就拿理学名家朱熹来说,出行之时会带上足够喝一整天的酒水,即便需要多走几十里地,为了看到好风景也在所不辞。

宋代文人旅行,主要不是为了看风景......

​可以说,这一时期,旅行和著书立说、收藏名作一样,成为了标榜文人士子身份的一个途径和象征。

和唐代之前的旅行者们不同,从宋代开始,中国的旅游名胜开始从单纯的自然风光,转向为历史人文旅游。

某个名胜之前的访客中,有没有名冠天下的大人物,成为了这个景点地位衡量的重点。

或许,宋朝文人们在乎的其实并不是所谓的风景,而是文化内涵。

单以著名的杭州西湖来说,南宋时候的西湖据王福鑫的《宋代旅游研究》统计,共有450处旅游景点,其中历史人文类占了半数。

而关注于前任的旅途和游记,也使得两宋时期的旅友们对自己的目的地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能够在事前就准备应对突发情况的策略。

南宋罗大经到桂林一带的溶洞进行探险时,就因为知道范成大曾经勘探岩洞失败,所以罗大经事先准备了几百份蜡烛备用,这才使得他成功进入并游览了多达84个岩洞。

甚至于,先贤们留下的花草树木,在此时都成为了旅行者们追逐的对象。

陆游非常看重所谓的“红梨树”,就是因为它被欧阳修喜爱。

而苏轼曾经为了自己在赴京赶考途中,没有停下对路边的柏树致礼而遗憾,就因为宋代名相寇准曾经在巴东衙门庭院同样种植过柏树。

宋代文人旅行,主要不是为了看风景......

​1094年,巴东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将寇准的祠堂以及他当年种下的柏树烧的一干二净。

到巴东游历的王辟之记载道:

“悼柏之焚,惜公手植,不忍剪伐,种凌霄于下,使附干以上,以著公遗迹,以慰邦人之思。”

这样看来,之后南宋时期,陆游所见到的柏树早已经不是寇准当年的手植柏树。

可是,这丝毫不影响陆游以及类似陆游的朝圣者对于这个景点的热情。

这和我们今天复建某一个早已毁灭的历史景点后,涌入的前来观览的人们的心理,可以说如出一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