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華為的野心:宣佈為自動駕駛研發激光雷達

「R」華為的野心:宣佈為自動駕駛研發激光雷達

在10月22日開幕的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再次表明了華為的戰略選擇:華為不造車,聚焦ICT技術,成為面向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供應商,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

「R」華為的野心:宣佈為自動駕駛研發激光雷達

同時,華為的汽車團隊也浮出水面,徐直軍首次對外宣佈,5月29號,華為公司正式成立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來執行面向智能網聯汽車的戰略。

多年佈局的汽車業務終於升級到了一級部門地位,和三大BG並列。

至此,在華為的組織架構中,有三大BG和兩大BU。BG業務分別是運營商BG、企業BG和消費者BG;BU業務包括Cloud&AIBU(雲業務)和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這也是在雲業務BU之後,華為成立的第二個BU。原本在企業中,BU原本是指產品線,BG是事業群,按理說BG層級更高。但是,華為先後將雲、汽車BU移至集團下,隸屬於ICT組織,與BG在同一排位,汽車業務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早在4月,徐直軍在上海車展期間發表主題演講,正式發佈華為汽車數字化解決方案。徐直軍說,華為不造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車企造好車。

華為給自己的定位很明確:汽車供應商,華為不造車,但是要聯接車、為車提供零部件。對於車聯網、智能汽車、自動駕駛的研究,華為四年前就已經開始佈局。競爭對手既有高通這樣的通信巨頭,也有博世這樣的汽車Tier1龍頭。

徐直軍當時曾說:“汽車行業說ICT企業進入了汽車,但我們還覺得汽車進入了ICT呢。”確實,在ICT、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中,汽車是眾多觸角中的一個,只是汽車的場景比較大。在物聯網、AI時代,汽車是不可忽視的移動終端,強調“聯接”的華為必然也不會錯過。

華為怎麼做供應商?

在華為內部,對於汽車的研究已久,由徐直軍率領,他也一直有一個汽車夢。徐直軍此前就明確表示,華為要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供應商”。

而華為進入一個行業,往往是通過技術創新來重塑產業。

與BAT主要佈局OS系統不同,華為車聯網整體定位在車聯網平臺基礎設施,主要為車企提供ICT技術,包括3G/4G(未來5G)網絡、通信模組、車聯網平臺、雲數據中心等。

徐直軍表示,華為已經進一步規劃了面向智能網聯汽車的解決方案,包括五個方面:

一是最傳統的智能網聯,怎麼把車與雲、車與車、車與物、車與周邊連起來;

第二是智能駕駛;

第三是智能座艙;

第四是智能電動;

第五是提供一系列幫助車企研發創新及支持出行服務的雲服務。

具體包括搭建MDC智能駕駛平臺、智能座艙平臺、智能的電動平臺,通過4G、5G、V2X的技術,把車與路連接起來等等。

華為主要從看家的通信領域起步,將雲服務、計算平臺、AI芯片等和汽車相關聯的業務都整合到了一起。具體的功能還是圍繞著汽車信息的傳輸、計算、存儲。

比如,華為的LTE-V2X芯片(可以基於4G實現車和車、車和周邊路況的通信)、車載移動通信模塊已經廣泛應用;硬件MDC(移動數據中心)搭載AI昇騰芯片,已經和奧迪Q7自動駕駛汽車有合作,號稱可以達到Level4 的技術層次;值得注意的是,5G基帶芯片巴龍5000也支持車聯網。

這些產品也集合了華為不同部門的研發,比如2012實驗室下面就有車聯網業務,MDC屬於華為雲BU下面的智能計算部門,此外還有深度學習、視覺處理器、電池、電機、電控等研發部門。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說過華為的管道策略:向全世界最智慧的大腦開放,包容所有的智慧,接納一切新發生,促使管道變粗。終端是管道戰略的一環,是水龍頭,可以撐大管道。華為終端,就是要不斷把這個管道拓寬。

而汽車產業更特殊,既有管道屬性、又有水龍頭屬性。對比來看,汽車承載的信息量非常大,手機和汽車的數據不在一個量級。汽車聯網後,各類硬件、軟件都需要重新適配,各項傳感器收集的車內信息、路況信息迅速增長。

圍繞著電子信息流,華為不斷擴展邊界。

尋找第三隻眼

圍棋博弈中有一個知名的“兩眼論”:只有兩個真眼,才能活棋。這個概念也廣泛地應用在企業中,比如,阿里的兩隻眼是電商和數據,騰訊的兩眼是社交和遊戲,他們代表了企業的核心壁壘。

對於華為來說,目前產業上的兩隻眼可以概括為網絡連接的管道業務和終端業務。其中,網絡連接包括起家的運營商業務、以及拓展的企業數字化等,這些都屬於ICT的基礎能力。終端就有手機、智能硬件等王牌產品。在這兩個領域中,華為都達到了寡頭地位,甚至探索“無人區”。

為何華為重磅跨界汽車?

一方面,隨著外界競爭環境變化,華為也在尋找新的管道出口。

運營商等通信業務是華為ICT產業的根本,但業務要跟著通信技術更新的腳步,增長空間還是有限制、天花板可預測。並且這是強週期性行業,波峰波谷明顯。

消費者業務近兩年華為勢如破竹,截至10月22日,華為手機今年的銷量已經超過2億臺,在智能手機領域,華為、三星、蘋果三強爭霸愈演愈烈。

然而眼下,這兩項業務均受到美國的打壓。美國對於華為5G設備的質疑、知識產權問題的發難、實體清單的“掐脖子”,都添加了華為海外市場的不確定性。

現在,兩隻眼受影響的情況下,汽車可以看作華為尋找的第三隻眼。並且,汽車技術方面,沒有一個國家處於壟斷地位,美國、歐洲、日本等地區都各有所長。長期來看,華為佈局汽車,制約少,同時也有自主研發的機遇。

另一方面,汽車這一大型移動終端,蘊含著巨大的變革機會。

雖然汽車銷量增速放緩,但汽車電子零部件增量市場在擴大,尤其是新能源車、自動駕駛的發展,帶動了供應商的洗牌。

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的數據,2018年全球汽車電子零部件市場規模為2175億美元,該網預測2020年將達到2400億美元。另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測算,預計2020年電子零部件佔整車比重將達到50%。

例如在汽車半導體領域,恩智浦半導體全球銷售與營銷執行副總裁Steve Owen曾說過:“將來的電動車裡可能會配有1000美元的半導體產品。”2017年每臺車所含的半導體價值為380美元,這意味著未來還有2-3倍的價值空間。

汽車市場的價值,不言而喻。

內部變革加速

從華為整體來看,2019年以來,華為內部組織變革也在加速。2018年的財報中,華為就將消費者BG“獨立成團”,在架構、薪酬等方面給予更大的自主權。並且,消費者BG擴大團隊的同時,要接收運營商等部門轉來的員工。

運營商BG、企業BG、Cloud&AIBU都屬於ICT業務組織。其中任正非今年重點把守運營商部門,這也是美國重點打擊的領域,華為為此也做了很多準備。企業BG提出了“HUAWEIInside”概念,盯緊了政企數字化的龐大市場。雲業務不僅僅是雲,加入了AI元素。

據瞭解,5月27日,由任正非簽發組織變動文件,華為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隸屬於ICT管理委員會管理。

在516美國“實體清單”發佈之後,華為的變革還在繼續。

“過去幾個月已經證明實體清單不可能讓華為死掉,華為公司肯定能繼續活下來,而且越活越好。這種情況下,實體清單的目的是不是就達到了?有可能達不到,達不到的後果是中國和其他國家誕生替代產品,替代產品所覆蓋的市場,美國產品就進不來了,美國廠家的市場規模會縮小,對它的財務質量會有削弱。”任正非不久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臨時許可”延長或不延長,對華為公司沒有太大影響。從5G到核心網一系列產品,完全可以不依賴美國就能生存很好。

他表示,華為砍掉了一些不重要的邊緣產品,“在研發組織的改革過程中,我們砍掉了46%的部門,把這些部門的優秀員工都轉到主產品線去了,所以我們的主產品會做得更好,而不是更差。”

目前來看,核心的5G產品線影響不大,基站大量發貨,海外訂單佔據半壁江山;最受影響的消費者業務發佈了鴻蒙操作系統,正積極補齊生態。

同時,華為在挑選培養新的業務,運營商業務一直以來是華為的利潤奶牛,終端長成了明星業務,汽車BU則是華為看中的未來之星。能否點亮新星,且看華為是否能繼續創新。

科技越來越發達,高科技含量的車太貴買不起,一首新車買了又怕貶值太快,賠錢!

想要買車的朋友找不到門路怎麼辦?不用怕Zero君給大家安利兩款你值得擁有的愛車!(意向者可添加小助理微信私聊~)

1、2011年頂配大眾輝騰

「R」華為的野心:宣佈為自動駕駛研發激光雷達

2、2010年高配奔馳唯雅諾

「R」華為的野心:宣佈為自動駕駛研發激光雷達

薦:

【中國風動漫】除了《哪吒》,這些良心國產動畫也應該被更多人知道!

來源:無人駕駛世界,RAD極客會(ID:RAD_Geek_Club)推薦閱讀,不代表RAD極客會立場,轉載請註明,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或做相關處理!

「R」華為的野心:宣佈為自動駕駛研發激光雷達

人工智能產業鏈聯盟

「R」華為的野心:宣佈為自動駕駛研發激光雷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