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讓孩子更聰明,6歲前,不要教他畫畫

有一個小姑娘三歲了,一直無法和人交流,也不會和人玩耍。她的父母嘗試很多方法打開她的心扉,最後發現畫畫對她有很大的幫助,慢慢她開始和人溝通了。

繪畫是孩子的一種語言,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種遊戲,他能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觀察力,記憶力,邏輯認知,審美,智力對孩子的身心健康也非常有益。

幾乎每個孩子小的時候,爸爸媽媽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有繪畫天賦,是個小畫家。就像每個孩子在爸爸媽媽的心裡都是音樂家一樣。

孩子越是小的時候,越是能聽到父母這樣說。奇怪的是,慢慢孩子大點了,家長對孩子繪畫的關注超過了孩子對繪畫的興趣。看到的多是熱情滿滿到處報美術培訓班的家長,很難見到仍然興趣滿滿,到處塗塗畫畫的孩子。

這種現象也是有原因的,實際是攀比心在作祟,家長最怕自己的孩子被人落下,所以總有種超前意識,認為早開始就是王道,但繪畫這件事真不是。有的孩子在三四歲的時候,父母就給報了繪畫班,就拿著孩子每次班上畫的作品逢人就自豪地展示一下,接著就是家長的榮耀期。

想讓孩子更聰明,6歲前,不要教他畫畫

表面看孩子的繪畫能力提升了,實際上孩子離畫畫越來越遠,因為他越來越感受不到樂趣,繪畫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成為典型的“傷仲永”現象。

01

“玥玥,你怎麼總是亂畫,把筆都戳壞了。”

聽到姐姐的訓斥,玥玥看看自己的筆和紙,大部分筆都已經被戳壞了,水彩筆的筆芯被硬生生戳到了筆管裡。紙張上留下的都是被戳壞的洞洞和亂亂的纏在一起的線。

玥玥抬頭看了看姑姑,好像並不在乎姐姐對她的不滿,繼續戳著,塗著。

玥玥以前沒用過筆,她只會戳。而且覺得這很有意思,也不想停下來。

姑姑看到了 ,對玥玥和姐姐說:“這樣吧,我教你們畫,然後你們再畫。”兩個孩子聽到姑姑的建議,高興地拍手叫好。

本來這是個好的開始,剛開始她們的興趣很濃,一會讓姑姑畫恐龍,一會讓畫青蛙,玥玥睡覺的時候還拿著姑姑的畫睡,姑姑很滿足。

想讓孩子更聰明,6歲前,不要教他畫畫

下午,玥玥醒來依然用筆在紙上戳。姐姐也開始像姑姑一樣畫,沒多久,姐姐就不耐煩地說:“算了,玥玥咱倆玩去吧,反正也畫不好。”說完,兩個孩子就走了。

連續幾天,孩子都不願意畫畫了, 姑姑也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

兩歲以上的孩子獨立意識越來越強,她們越來越喜歡自主控制,不希望被幹擾。這個階段,大人的教學性質的示範可能會讓孩子失去興趣。

著名教育家迪斯特·韋赫說“畫1小時畫獲得的東西比看9小時獲得的還多。如果因為我們不懂方法,把孩子畫畫的興趣摧毀了 ,對孩子的一生都會是個損失。

02

一桐是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從小就喜歡畫畫,常常是手不離筆。

有一天,我和愛人去她家,她興奮地跑過來,拉著我的手,把我領到桌子前:“阿姨,你看我畫的畫,這是我給我們班同學畫的。她們都喜歡我畫的畫,還有好幾個同學都想要 。你坐下等我一會,我也給你畫一幅。”

沒一會的功夫,一副荷花圖就畫好了。後來路過她家門口,她不是在畫小朋友,就是讓小朋友拿著物體,畫靜物。就像一個小畫家一樣。

而在這以前,她只是每天自己坐在桌前塗塗畫畫,從來沒有誰來指點她。但是父母會鼓勵她,逢人也會說,閨女就喜歡畫畫,也會給她準備各種繪畫筆,蠟筆,彩鉛,水彩……她想用什麼就用什麼。

繪畫是每個孩子都喜歡的事,隨手塗鴉可以讓他們感受到快樂。如果當她們畫的畫得到認可或者接受的時候,他們的熱情和創造力會被激發。

想讓孩子更聰明,6歲前,不要教他畫畫

繪本《點》講述一個由主人公最初畫的一個點而開啟神奇的繪畫之旅的故事。

瓦士提說他就是不會畫畫,所以什麼也畫不出來。老師鼓勵他說可以隨便畫一筆試試。瓦士提就狠狠地用筆戳了一下紙,然後說“完了”。沒想到老師讓他簽上名字,把他畫的這個點,用金色的畫框裱了起來,掛在辦公室的牆上。他看到後非常受鼓舞,心裡想我能比這畫的更好,於是出現很多的點畫。

幾周以後,繪畫展上,瓦士提的點畫引起了轟動。

這個老師就這樣讓一個自認為就是不會畫畫的孩子成了繪畫小奇才。

而這依靠的就是鼓勵,認可。

03

經濟學觀點認為,市場具有自我調節功能,可以通過不斷地自我調整達到最優的資源配置和效率最大化。

這個觀點也同樣適合孩子繪畫。

孩子在不斷的塗抹過程中也在觀察,他的動作會產生怎樣的變化。突然有一天,當他發現從一個點出發,可以回到另外一個點,出現了一個圓的時候,他就開始嘗試著去描繪他心中的圖像了。他會用一個圓圈加上兩條線代表爸爸媽媽。

這是一個有趣又有探索意味的過程。

給孩子時間,給他鼓勵,他一直在探索中不斷進步。

實踐表明,6歲以前,我們不需要教孩子臨摹,他們需要的是引導,欣賞,讚美,認可,正面積極的反饋。

第一,對孩子 來說,繪畫僅僅是一種有趣的遊戲

剛開始孩子只是習慣用筆在紙上,地板上,牆上亂塗亂畫,她們覺得這很有樂趣,所以能玩很久。只要願意就不要打擾他們,靜靜地在旁邊欣賞就好。一兩歲的時候,孩子畫的只是雜亂的線條,而這足以讓他們興奮。

而這種看似雜亂無章的筆法特別像素描裡的排線。

想讓孩子更聰明,6歲前,不要教他畫畫

幼兒塗鴉

有誰能否定這不是孩子自我繪畫的自我練習呢,所有的圖形不都是點線畫出來的嗎。

所有的成功都離不開日復一日的積累,畫畫同樣如此。

齊白石老人小時候沒有學過繪畫,他當過雕刻工,木匠,直到60歲才摸上畫筆。

門採爾從小就喜歡畫畫,但父母一直不讓他畫。後來長大後終於握起畫筆,參加了美術學院,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拿著本子,走到哪裡看到什麼都想畫。

當一個孩子把畫畫當成她的最愛,那麼畫的像與不像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這種興趣能一直保持下去,發自內心地想畫。

起步晚也不一定畫不好。孩子小時候繪畫長大也不一定會成畫家,需要做的就是放鬆心態,不攀比,讓孩子充分體會繪畫的樂趣。

第二,父母創造多樣的繪畫條件

孩子畫畫會不受約束,一旦喜歡上繪畫,牆上,地上全都是他的花板。所以很多媽媽覺得弄的哪哪都是髒的,所以就乾脆不讓孩子畫。

其實,可以陪孩子在地上、雪上、用樹枝作畫。還可以用剪紙剪畫。用樹葉擺出各種有趣漂亮的造型。

有一項對非洲的兒童進行的實驗,這些孩子從來沒有接觸畫筆和紙。也從沒有幼兒的塗鴉期,象徵期,圖像期。剛開始他們不知道怎麼畫,但沒多長時間,就畫出了人形。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平時他們在地上或者其他地方塗畫。

想讓孩子更聰明,6歲前,不要教他畫畫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小時候家裡非常窮,他的母親教她寫字就是在荻灰上進行的。

畫畫和寫字一樣,不一定要用紙和筆,就像寫字一樣,只要想畫,哪裡都是畫板。

第三,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之所以喜歡畫畫,是因為能隨心所欲。能把自己心中所想按自己的想法勾勒出來,還可以很好地展示自我。

美國德克賽爾大學《心理治療藝術》指出,根據研究發現,隨手畫畫能促進大腦產生愉悅感。

如此此時你非要教他線條怎麼畫,色彩怎麼用,那他的這種心理需求就得不到滿足,很快就厭倦了。

孩子畫完,是特別喜歡和她喜歡的人去分享的,他會興奮地告訴這個人他畫的是什麼,為什麼這樣畫,在分享的時候是眉飛色舞的。還喜歡把畫的畫送人別人,這就是馬斯洛的自我實現需求。

每當這時候,爸爸媽媽一定要鼓勵,並表示很喜歡,不要隨便一扔,一定要把他好好放起來,如果可以在家裡的一面牆上展示出來。如果是孩子送給他人,也請他來配合,保護孩子的這個興趣。這樣孩子收到正面反饋才會繼續有動力創作。

最後引用一位繪畫老師的話作為總結“不用出門,卻可與萬物對談,學會感受世界”。對孩子來說這也是最重要的。

作者簡介:80後艾灸媽媽,關心育兒,喜歡養生, 從事過養生保健師。願意和大家一起交流成長,守護家人、孩子平安,健康。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