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投资启示录:投入182亿元后,英国首富主动放弃造车的思考

温馨提示:左右观车,多维度说车。竭诚为您呈现——汽车产品分析、汽车民生维权和汽车专业点评等多维立体信息。本文为左右观车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由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在此感谢原作者的付出。

汽车投资启示录:投入182亿元后,英国首富主动放弃造车的思考

在投入182亿元后,突然发现看不到前景,英国家电巨头Dyson 戴森果断地放弃了造车项目,这一举动被媒体称为“勇敢的决定”。

左右观车新媒体认为,这样的称赞应是发自内心的。人天生都有贪念,戴森也不例外,但是在贪念和理智面前,戴森的英明就是选择了后者。戴森投入巨资造车,且后续资金并不缺乏,这种情况下是谁都会一往无前,而他就因为发现了造电动汽车没有前途,于是没有一古脑地含糊固执,而是用超强的定力战胜了纠结,果断地“弃车”不失为明智之选,其行为也触发了市场的感慨,连媒体都给予了一致的好评。

反观现实,尤其是在国内,各种造车新势力层出不穷,有些全新汽车品牌甚至“新”得把媒体人都搞懵了。汽车业“新势力现象”的解读,媒体操了不少心,汽车大佬更直接地把这种现象断言为“未来10年一半车企将消息”。

进入造车业,敢于投资,有能力投资的人,其实力都不可小视,而且都怀揣着赚大钱的目的而来。实际情况是,已经投产汽车的新势力,看上去已经走过了最为艰难的时刻,实际上天天为融资发愁,一旦资金链断了,前期投入前功尽弃,比如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等,都面临这种处境;还没有量产汽车的新势力,显然是资金不足,在等待着“白衣骑士”前来搭救;而连样车都没有,只做了一个漂亮的PPT,就敢拿出来,向投资客灌输未来的前景,大有”骗钱“的意味,这就有待投资人仔细识辨是否靠谱。

然而,在投资这个问题上,不少人存在着发热的情绪,冲动之下便被魔鬼套住不能自拨。原因大概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期。

不可否认,国家对汽车业的发展方向,就是要逐渐去燃油化,向新能源汽车方向过渡,这是产业政策的一次大调整。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技术层面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如电机、电控和电池以及智能化方面,还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因而无论老车企还是新车企,在新能源汽车的这条起跑线上,都处在几乎相同的地位。这对于手握巨资的商贾来说,投资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前景非常可观。现实的例子,以恒大集团投入巨资进军汽车业最为显著(网友可查看往期文章:《许家印造车胜算几何? | 深度》这篇文章)。许家印造车,从目前来看气势汹汹,但能否持久,还有待以后的观察。

汽车投资启示录:投入182亿元后,英国首富主动放弃造车的思考

仅这一条,恐怕是所有投资新能源汽车的大佬们,最为看重的一点。

二是造车是个赚大钱的实体。

分两个层面解析。

为何说造车赚大钱?造车赚不赚钱,可以问做房地产赚不赚钱,答案是肯定的。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就有投资一项,而汽车是最为典型的投资实业,受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之所以受产业政策的支持,这是因为一个国家在发展中,必须进入汽车社会,因此汽车的繁荣发展不可阻挡,“投资汽车业很赚钱”绝不是一句空话。但是,投资都是有风险,做得好才赚钱,做得不好搞不好血本无归。与此同时,投资汽车产业,又是一个重资产的行当,投资大而回报慢,资金缺乏很容易被拖跨。现在不少老车企的日子也不好过,比如华泰汽车、力帆汽车、众泰汽车、猎豹汽车等,都因经营不善和产品力不够坚实,面临着巨额债务风险。

为何说汽车产业是实体经济的范畴?尽管目前互联网经济叫嚣气焰不减,但对于造车业而言,互联网跟造车是两码事,而最为显著的融合,两者反而是一种有效的互补形式。基于实体经济可以长期做下去,尤其是一个汽车品牌,如果发展得好,成长为百年企业也不是个问题。这方面,也是吸引资金投向汽车业的重要原因。

三是互联网经济掏空了不少实体,造车业成了资本追逐的风向。

汽车投资启示录:投入182亿元后,英国首富主动放弃造车的思考

有一句话说:站在互联网的风口,猪也会飞。这句话不知忽悠了多少人,又让多少资金在这个虚拟世界里迷失了方向。痛定思痛过后,资本最终看中的还是具有前景的实体。

不可否认,很多投资人其实并不懂汽车,而是被许多的美妙之词和故意夸大前景的虚张声势所蒙蔽。有媒体报道称,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为了让刘强东入股蔚来汽车,李斌专门来到刘强东家,简单的一番谈话后,刘强东就拍板参股。虽然刘强东入股蔚来汽车的那点钱,相对他的资产不值得一提,但也反映出一个现象,在那些成功人士身上,有的时候投资并不完全理性,而是凭个人感觉。

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曾说过,造5台漂亮的样车,可能2个亿就可以让供应商搞定。拿着样车,那些新造车势力就可以到处去融资,看上去特别有说服力。其实,造车还有很多核心的问题需要逐一解决,而且时间还很长。李书福的此番言论说明,造车远没有想象的那样简单,很多投资人只是听了造车新势力对核心问题避重就轻,对拿手的活儿进行添油加醋,不断美化造车的前景,便被说服了。等资金到位,过了一阵后,投资人又发现,原来资金是个大窟窿,不断稀释的股权,与当初想得到的股权完全不是一码事。这一点,是值得所有投资人警醒的。

放弃造车,对于耗费了巨额资金的戴森来说,是一个勇敢的决定。戴森认为无法生产出可盈利的汽车背后,是戴森“没有核心技术”难以成长为行业巨鳄之“痛”。

做不了行业巨鳄,甚至连前十都不能进入的,风险自然随之而来。而处在中不溜湫水平的车企,日子过得艰难的一大把,加上汽车行业面临产业调整,整个行业呈现低迷之时,更需要资金堡垒做支撑,因此,能不能持续经营,新的生死大考或许已然临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