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辽东“快递业”相当发达

明朝为了辽东的稳固和贸易发展,从初期便开始在辽东开辟驿路,广设驿站、递运所和急递铺等机构。值得一提的是,驿路的广泛开辟影响到后来修建的辽东长城的走势。

大白读史 | 明代辽东“快递业”相当发达



大白读史 | 明代辽东“快递业”相当发达


 明朝在开原开设的马市


明代辽东庞大的“快递”体系

大白读史 | 明代辽东“快递业”相当发达

鞍山市千山区鞍山城村有一座明代的古城门遗迹显得很另类,许多游客慕名而来。鞍山师范学院教授、明史专家张士尊告诉记者,这座古城门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目前辽宁所保存的明代驿站遗址中最为完好的一处。

张士尊说:“这座古城在明代被称为鞍山驿,位于当时的东、西鞍山两座山之间的杨柳河谷地。此处山路狭窄,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控制南北通道的要塞,明朝初年设立,万历六年(1578年)重修。”

根据勘测,鞍山驿是一座不规则的方形城垣。东西墙长276米,南墙长290米,北墙长283米,周长1125米。现城墙高十余米。原有南北二门,现只存南门,南门高13米,门洞宽4米。

“原来门券上面有 ‘鞍山驿堡’门额,下书‘万历六年重修’。但原来的门额早已不见,现在的门额是1986年重修时用墨玉雕刻的。”张士尊解释道。

张士尊告诉记者,明朝在辽东开辟了多条驿路,并设置大量的驿站,鞍山驿就是明代辽东驿路上较为重要的一个站,这里不仅设置了驿站,还修筑了城堡,设置了一处鞍山递运所。

《明太祖实录》记载,辽东驿路是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开通的。当年七月,朱元璋“命左军都督府自山海卫至辽东,置马驿一十四驿,各给官马三十匹,以赎罪囚徒为驿夫,驿百二十人,仍令田其旁近地以自给”。

后来,随着驿路的开辟,驿站不断增加,据《辽东志》记载:辽东共有35个驿站,有的设置在城中,如辽阳驿、沈阳驿、盖州驿等,有的设置在荒山峻岭中,如鞍山驿。

辽东驿路的起点为山海关,终点北到开原,南到旅顺,从旅顺过海可以直达山东半岛的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市)。各驿站的距离一般来说是40里到60里,但是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有超过七八十里的。

张士尊说:“与驿站配套的是递运所,有的和驿站同处一城,鞍山驿就是这样设置的,有的则和驿站分城设置。”

驿站主要是输送人员和信息,来往官员可以住宿。而递运所主要输送物资,是明朝专门运送军需物资和上贡物品的运输机构。

据《明会典》记载:“(递运所)洪武九年始置……乃命兵部增置各处递运所,以便递送”“每所设置车辆不等,如大车一辆载米十石者,人夫三名,牛三头,布袋十条。小车一辆载米三石者,人夫一名,牛一头”。

“递运所有专门负责的官员,设大使一人,副使一人,掌运递粮物。”张士尊说,“根据《辽东志》记载,辽东地区设置递运所33个,集中在辽南和辽西地区。”

除了递运所,明朝还在辽东设立了急递铺,急递铺的功能就简单得多,就是负责传递地方公文,与驿站的功能有些重合。急递铺的人员很少,一般每个急递铺只有一两名铺兵,急递铺的间距也较驿站和递运所更短,一般是10里到20里不等,如辽阳南15里设置了首山铺,继续往南15里是沙河铺(今鞍山市立山区沙河街道一带),然后相距15里是长甸铺(今鞍山市铁东区长甸街道一带),南边10里便到了鞍山驿。

相比驿站和递运所,辽东急递铺的数量更多,据《辽东志》记载:辽东的急递铺共55铺,分布不均。如辽阳有8铺、海州(今海城市)14铺、盖州6铺、复州(今瓦房店市复州城镇)7铺,辽阳南部一带的急递铺最为密集,而锦州至山海关之间则没有急递铺。

张士尊介绍,明朝在辽东设置的递运所和急递铺两种机构,主要是递运官方物资及军需用品,是作为驿站的补充形式存在的。急递铺多以卫所城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连接周边邻卫所,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快速邮递网络。

为了保障驿路的安全畅通,明朝在驿路两侧修筑了大量的路台。据《全辽志》记载共有173座路台,而《全辽备考》则记载有278座路台,究竟辽东驿路上有多少路台,现在已无法考证。一般来说,驿路上每隔五里当有一台,在要冲之地可能加密到二三里一台。

究其原因,张士尊认为,这与当时的蒙古和女真各部族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时,东北地区的蒙古、女真各部族经常要到北京朝贡,东北的土特产,如失剌孙(土豹)、貂鼠皮、金钱豹、阿胶、人参等,通过驿路、驿站源源不断地输入到内地。内地汉族的先进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如铁锅、铁铲、瓷器、绢、布、米等,也通过驿路大量地输送到蒙古、女真各部。

《明神宗实录》记载,通过朝贡,蒙古、女真各部族获得了明朝皇帝大量的赏赐,同时也买入大量的所需物品,满载而归,“行李多至千柜,少亦数百”,可见明朝东北各路驿站担负着繁重的接待和运输任务。

著名考古学家,辽宁省博物馆原馆长王绵厚认为,明代辽东驿路的开辟,驿站、递运所和急递铺的建立,不但加强了明朝对东北的经营管理,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辽东乃至东北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先辟驿路,后筑长城,二者走向一致

大白读史 | 明代辽东“快递业”相当发达

明代辽东驿路是以辽阳、广宁、开原为中心,道路四通八达。特别是辽阳一直是辽东都司的政治中心所在,因此,以辽阳为中心形成了向四周辐射的交通网络,最后通向东北的奴儿干地区和东南部的朝鲜。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调查,王绵厚得出结论,明代辽东驿路有四条主要道路,以辽阳为中心向四周辐射。

从辽阳南行是到旅顺的驿路,主要驿站有辽阳驿、鞍山驿(由此西行牛庄驿可至辽西)、海州驿、耀州驿(今大石桥市岳州城村)、盖州驿、熊岳驿、复州驿、金州驿、旅顺口驿等。

从辽阳北行是到开原的驿路,主要驿站有沈阳驿、懿路驿(今铁岭县新台子镇懿路村)、银州驿(今铁岭)、开原驿等。

从辽阳向西南方向是到山海关的驿路,主要驿站有鞍山驿(是由辽阳通往辽南、辽西的重要中转驿站)、广宁驿、小黑山驿(今黑山县)、小凌河驿(今锦州城南小凌河畔)、宁远驿(今兴城)等。

最后就是从辽阳向东南方向通往朝鲜的驿路,是中朝使臣来往必经之路,也是明军防备女真各部的最前线。主要驿站有连山关(今本溪南连山关镇)、凤凰城、镇江城等。

张士尊告诉记者,辽东驿路四通八达,开辟时间也早于辽东长城,所以从时间上看,辽东驿路和辽东长城形成于不同时期,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但事实恰恰相反,正因为先有驿路,后来为保护驿路和驿路沿线的卫所屯堡,才形成了辽东长城现在的走势。

辽东长城西接蓟镇长城,东迄鸭绿江边,全长2000多里,其走向几乎与驿路一致,并把驿路保护在其内侧,像一字长蛇蜿蜒于辽东驿路的北部,从整体上看,它和辽东驿路一样,也是个大大的“凹”字形。

张士尊说:“明朝收复辽东后,最早修筑的是城。城的功能是作为防御工事,是保护人口和物资的据点。从洪武元年(1368年)开始,明朝就陆续在辽东建城。洪武后期,辽东驿路开通,驿站、递运所、急递铺相继建设,正是这些站铺的建设把辽东的各个城、卫所联结起来,使其防御开始走向体系化。在这个以城为核心,以卫所为点,以驿路为纽带的体系中,几乎集中了辽东全部的物资和人口。但是到了明朝中期,辽东边疆蒙古、女真部落崛起,边患增加,为保护辽东的物资和人口,防御成为明朝在辽东的首要任务,修筑防御工程的事情逐渐提到日程上来。”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辽东长城在正统二年(1437年)至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陆续修筑完成,一个完整而严密的陆海防御体系至此形成。

辽东驿站实行军事化管理

大白读史 | 明代辽东“快递业”相当发达

明代辽东驿路上最多时有35个驿站,33个递运所,55个急递铺,这些机构对明朝建设辽东发挥了重要作用。

王绵厚认为,辽东驿站的军事性质非常突出。其主要目的之一是为军事服务,尤其是开国之初建立的驿站,其目的是将边防重镇连接起来,以保证公文传递的畅通和军队、军需物资的迅速调动。

据《辽东志》记载:“各处例有驿丞递运所大使,惟辽东驿递以本百户所军充役。”可见辽东的驿站是由军队管理,不再另设驿丞和大使等职,而且根据驿站的大小灵活配置,如辽阳、沈阳、广宁等驿各设带管驿递百户一员,而较小的驿站则两三驿设带管驿递百户一员,辽东驿站的军事化管理程度很高。

明代驿站中的驿夫被称为卫军或余军,他们是军人,可以在驿站地屯田,驿夫一般是父子相承的世袭制,也有个别驿站的驿夫由囚犯担当。

在驿站中,除了驿夫外,最为重要的就是马和驴等交通工具。《明会典》记载:“凡马驿设置马驴不等。如冲要去处或设马八十匹、六十匹、三十匹。其余虽非冲要,或设马二十匹、十匹、五匹。”可见,驿站位置重要与否关系到所配置的马和驴数量的多少。

在明朝,使用驿站的手续也很简单,只要持有“符验关券”等凭证就可以使用驿站,“符验关券”包括符验、勘合和火票三种。

符验由兵部发给,所差人员填好姓名、官职亲自领取,完事后缴回。勘合,也称半印勘合,是政府防止利用文书作弊而实行的制度。勘合分为两半,用时需相并验对骑缝印信作为凭证。驿传勘合上填写乘驿人的姓名、职务、到达地点、往返日期以及应得的马匹、车船数量等。火票则是军务紧急情况下使用的凭证。

随着辽东经济的发展,往来客商的增多,驿站对往来客商提供了便利,但因客商太多,也加重了驿站的负担。

清代辽东驿路大变,对辽南先弃后用

大白读史 | 明代辽东“快递业”相当发达

明朝灭亡后,辽东的驿路和驿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驿路改道,有些驿站继续使用,有些驿站则完全荒弃。

清代时,东北地区的政治中心转移到了盛京(今沈阳),所以交通线路开始以盛京为中心,通向四面八方。除了明代原有的驿路,清朝又开辟了四条驿路,它们分别是盛京至山海关线,盛京至开原线,盛京至凤凰城线,盛京至兴京(今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线。

耐人寻味的是,清朝在辽南地区没有设置驿站,而是以急递铺代替,包括辽阳、海州、盖州、金州、复州等地。康熙年间编纂的《盖平县志》记载:清政府觉得“盖邑非往来之冲,而前代置驿皆省。檄书传送一二铺司事耳”。意思是说清政府认为辽南并不是重要之地,驿站能省则省,有急递铺就可以了,因此从辽阳到旅顺的道路上始终没有设置驿站,“凡往来公文俱由铺兵传递”。

但是到了道光二十年(1840年),辽南地区的地位对清政府越来越重要,为了改变辽南没有驿站传送公文不便的状况,盛京将军才在辽阳、牛庄、熊岳、复州、金州等地设立了10个腰站(驿站的中间站,以便休息或换马,也称腰顿),当时的盖州设立一个腰台,作为驿站使用。

在清代,辽东的驿站只供官员食宿休息,不对往来客商开放。商旅们只得借住民宅。乾隆、嘉庆时期东北地区人口增加,往来客商逐渐增多,驿站附近出现了旅店。旅店的兴起弥补了驿站的不足,并为民间交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转载文章请在公号留言,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和ID,同时请勿删除文中“大白新闻(ID:dabaixinwen)"字样,否则本公号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