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提高智力不是重点,早教误区你踩雷了吗

孩子出生在这个世界上之后,最开心的莫过于父母,养育孩子前三年是很关键的时期,作为0-3岁的父母,在这个孩子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如果能够作对做好,用正确的早教方法来育儿,今后对孩子的影响是很深刻的。

在家长的引领下孩子能够保持对世界充分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孩子的专注力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打下基础,学习能力,抗挫能力,自信健康的心理都是这个时候开始发展的。

很多家长认为三岁之前的孩子连记忆也没有,不会说话也听不懂别人的话,就算是教给他们一些东西孩子也早晚会忘记,有必要这么较真吗?

这个时候让孩子背唐诗,从1数到100,认识几百个汉字都不行,早教要教什么?在孩子能力范围之外的学习当然不是这个阶段的早教主要内容。

早教除了教知识之外,其实还包含了幼儿心理开发,性格培养等等,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背唐诗,认汉字,学外语。

0-3岁提高智力不是重点,早教误区你踩雷了吗

天才是很少见的,大部分孩子都是普通的平凡人,需要按照一般儿童的发展规律来进行教育,而且大部分神童都是注重一方面的知识灌输,这样其实违背了孩子的天性,他们同样也失去了其他方面发展的机会。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遍,现在的孩子智商都不低,但是高学历犯罪的案例却逐渐增加,说明孩子除了注意培养知识之外,还需要对情商进行提高。唯有双商都高才能让孩子享受到健康快乐的人生。

所以在三岁之前家长的培育重点则是要让孩子人格健全,智商和情商都提高。首先把孩子培养成身心健康的合格公民。每一个普通的家庭都能达标,对整个社会来说那就是全民素质的提升。

把孩子培养成具有坚强意志,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信,大方善良,内心快乐,充满活力和对世界的探索欲,只有打下这样的基础,进入小学和中学之后对知识学习也会有很大帮助。

0-3岁提高智力不是重点,早教误区你踩雷了吗

那么父母在当下经常出现的早教误区有什么呢

1. 不知道孩子在0-6岁存在敏感期

很多家长不知道孩子生长规律,会把孩子在幼年时期各种敏感期当成身体不舒服或者是不乖,然后采用各种方式压抑孩子的行为,实际是在违背了孩子的天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孩子也很痛苦。

孩子在0-6岁阶段是身体飞速生长的时期,所以不同时段会有各种敏感期,这是孩子在生长过程当中受内在驱动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反复进行某一动作或者反复学习某一项能力,这是因为孩子这个阶段有积极强烈的探索欲和学习能力导致的。

这个阶段有依恋形成的敏感期,有口腔敏感期,手脚动作敏感期,语言敏感期,细微事物敏感期,肌肤触摸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数学敏感期,绘画敏感期等等。

比如出生不久的宝宝持续到一岁就是口腔敏感期,无论成年人怎么阻止,孩子都会把东西往嘴里放,大人不要认为不干净,就去经常阻止孩子,否则会对孩子内心造成不良影响。

0-3岁提高智力不是重点,早教误区你踩雷了吗

大人需要做的就是保证孩子入口的东西是干净的就够了。如果能够提供不同的东西让孩子去感觉就更好了。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就是用口腔去探索世界的。等到他们顺利度过这个时期之后,就再也不会用下意识的啃手或者是啃东西了。

有些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仍然改不了吸吮手指或者是好吃零食,吞口水,骂脏话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口腔敏感期有关。

紧接着口腔敏感期之后的是手脚敏感期,在这个时候孩子喜欢扔东西,用手指到处戳,甚至喜欢打人,其实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打人就是在进行手臂肌肉的练习,有的时候敏感期并非相继进行,而是多种重叠在一起。

两岁左右的孩子进入了物权意识敏感期,孩子经常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么东西都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甚至就连父母都不能拿走孩子手里的东西。

有些家长如果不清楚,就会认为孩子很自私,强迫他们交出手里的东西。这会对孩子内心造成不良的影响。这并不是一种不良习惯,不需要纠正。

这其实是对物权归属的练习,通过对物品归属权的确认,孩子才能及时认知他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家长应该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行为,而不是乱给孩子贴标签。

0-3岁提高智力不是重点,早教误区你踩雷了吗

让孩子顺利度过物权意识的敏感期正确做法就是,在孩子表现占有欲特别强的时候,不要和孩子较真,顺着他就好了,这个时间其实不强行让孩子纠正,四五个月差不多就过去了,强行纠正反而会延长。然后父母再找合适的机会引导孩子多分享就可以了。大多数孩子在三四岁左右就能进入分享阶段。

总而言之就是处在强烈物权期的孩子,家长不要强行让孩子分享,抢孩子手中的东西,逗孩子让他哇哇大哭,和孩子说“你太小气了”,这样对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是很大的。

当孩子想要分享给家长东西吃的时候,家长一定要吃,不要拒绝,不然孩子就会将分享和失望联系到一起,从而无法享受分享带来的快乐。

当孩子进入秩序完美期的时候,他们会对各种规律要求非常严格,一定要牵着父母等红绿灯,或者是要求一块苹果要切的整齐。

家长不要认为孩子有强迫症,那是孩子完美的敏感期在起作用。家长如果总是强行破坏孩子对完美的要求,就会导致孩子内心受到创伤。

5-6岁阶段是崇拜和被崇拜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等,在幼年阶段孩子的敏感期常常是一个接一个,如果家长提前做好功课,就能让孩子顺利度过这些敏感期,持续保持健康的心态。

0-3岁提高智力不是重点,早教误区你踩雷了吗

2. 早教不仅是单纯的知识灌输

一提起早教很多家长想到的就是让孩子学会一些什么知识或者是技能,还有智力开发等等这些和提高智力有关的事情。

但其实早教蕴含的内容远比这些范围要广得多,过度灌输知识,让孩子认字,学外语,学数学,可能会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

三岁之前的学习重点并不是要学会多少知识,而是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发展,身心成长才是早教的重点内容。

强健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灵是未来学习丰富知识的基础,也是一辈子幸福的源泉。

这个时期如果溺爱孩子,永远围着孩子转,为孩子包办一切事物,不让他们接触任何陌生或者是家长觉得危险的事物,不尊重孩子,或者是漠视孩子的需求,只是满足孩子物质需求,不顾及内心感受,只会培养出一个内心不健康,不独立,没有好奇心的孩子。

对三岁之前的孩子来说教导不如亲身示范来的有效,因为这个时候和孩子沟通是有障碍的,优秀的孩子未必早年都是教出来的,而是有优秀的父母和良好的家庭氛围。

0-3岁提高智力不是重点,早教误区你踩雷了吗

当孩子稍微懂事一点之后,家长也不要总是强行让孩子去做什么,而是引导为主,因为说教会引起孩子的反抗和压力,有的时候家长越说左孩子就越做右,尤其是一边说教一边指责,那更起不到任何教育的作用。

如果孩子手指灵活的话,18个月左右就能自己穿鞋了,如果孩子传错了左右,家长只是对他们说错了,孩子是不能理解的,因为他们分不清楚左右。

这个时候只需要平静的对孩子说将两只鞋交换一下就够了,经常对孩子说错会给他们带来压力。这个时候只需要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而不是说教。

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的大脑很简单,家长需要做的就是给他们正确的指令。太复杂了孩子是接受不了的。年龄较小的孩子家长多给孩子做演示,就够了,更不要在孩子发生一点错误的时候就喋喋不休的提示。

孩子的很多学习能力其实都是在家长不断灌输知识的过程中失去的。面对孩子的成长家长除了必要的监督和保护之外,更多的是静静等待孩子的成长就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