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消費預警發佈“雙11”該怎麼躲陷阱?

一年一度的“雙11”電商大促已經在各大平臺拉開帷幕,天貓、京東、拼多多、蘇寧易購、唯品會、考拉海購、貝店、蘑菇街、雲集、寺庫、洋碼頭、網易嚴選等頭部電商紛紛推出促銷活動,以便能夠在今年“雙11”中搶佔先機為自己帶來更多流量和轉化。一時間,拼購、滿減、秒殺、打折、紅包、購物津貼、遊戲瓜分紅包、積分兌換金額、優惠券、預付定金直減等優惠活動此起披伏,無時無刻不刺激消費者的購物慾望,觸發著“剁手黨”買買買神經。

十大消費預警發佈“雙11”該怎麼躲陷阱?

據電訴寶(電子商務消費糾紛調解平臺)歷年用戶投訴情況統計顯示,電商大促後容易出現消費者爆發式投訴的情況,問題集中表現為:先漲後降、虛假宣傳、定金不退、發貨遲緩、退換貨受限、信息洩露、快遞延誤等。10月16日,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佈了《2019年Q3中國電子商務用戶體驗與投訴監測報告》中就有30家零售電商上榜,消費者需引起注意。

為此,網經社旗下國內知名電商智庫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發佈“雙11”電商大促消費十大預警,提醒消費者謹防促銷中的各類陷阱,避免“入坑”。

預警一:可不要被紅包“晃了眼”

今年“雙11”預熱期間,各家電商平臺玩法全面升級,天貓推出“全民開喵鋪瓜分20億紅包”,寺庫推出“許願嘰”遊戲,遊戲過程中,用戶通過趣味遊戲兌換商品優惠券、積分、現金紅包等多重大禮,甚至於簽到還可領取大禮包。於此同時,京東拼多多蘇寧紛紛推出“百億補貼”互相鉗制,可謂“薅羊毛”的新境界,是讓消費者剁手更順利、更優惠。

預警二:摸清優惠“套路”,謹防被“忽悠”

“雙11”期間,價格優惠是刺激消費的重要因素之一,各家電商也因此打出促銷牌,秒殺、打折、紅包、優惠券、預付定金直減等不停歇,卯足了勁刺激消費者下單。然而,部分商品已經偷偷換了“身價”,商家依舊玩起“先漲後降”的套路。部分商家借促銷表面讓利實則清庫存,甚至出售質量較差的商品。此外,部分商家的預付定金直減的活動,消費者需提前支付定金,如未支付尾款則定金不退。

預警三:社交拼購或藏“貓膩”,下單需謹慎

隨著社交模式的發展,低價拼購的模式早已不再陌生,除拼多多等拼購電商外,淘寶、京東、蘇寧等電商紛紛推出拼團平臺,“雙11”期間各家電商的拼團促銷活動此起披伏但也良莠不齊。

拼團的價格往往低於一般銷售價,消費者容易衝動消費。傳統的拼購模式社交電商的頑疾之一就是低價低質,消費者容易買到質量不符合預期的商品。而拼團是出於某一特定目的而臨時組織的鬆散團體,拼團交易成功後就分散,售後一旦出現糾紛往往就難以再組織起來維權。此外,拼團購物需提前支付,成團後發貨,容易出現發貨不及時的情況。

預警四:特價限購、消費返現與實際不符

在以往的電商大促期間,經常出現某些商家推出特價限購、消費返現等活動,但實際上,商品頁面上顯示特價商品限購100件,前100名下單的用戶消費返現,但實際卻是,消費者成功下單後,商家卻以已達上限或庫存不足等理由拒絕消費者下單,或者並非前100名用戶,而無法兌換返現承諾。

預警五:警惕發貨陷阱,避開物流高峰

“雙11”期間,一波又一波的促銷活動刺激消費的同時也給商家和物流帶來壓力,雖然菜鳥網絡和京東等都亮出“物流新武器”,投入更多的人力、網點和新技術,但物流慢以及服務不到位的問題或將不能得到根本性解決。此外,商家的發貨能力有限,面對大量的訂單壓力,發貨慢也將影響用戶體驗,部分打著“閃電發貨”的商家也不能及時發貨。

其中,《電子商務法》就對網購物品交付時限和運輸中風險、責任承擔問題做了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按照承諾或者與消費者約定的方式、時限向消費者交付商品或者服務,並承擔商品運輸中的風險和責任。但是,消費者另行選擇快遞物流服務提供者的除外。”

預警六:電商專供小心被“套路”

電商專供的話題在此前“618”電商大促期間早已被大家熱議和警醒。一箱同品牌的紙巾網店便宜一二十元?一件同品牌同款的服裝網店價是實體店價的三分之一?一款看似一樣的電視機價格相差千元,實則型號僅差一個數字?這背後是品牌“電商專供”在“搗鬼”。“雙11”電商大促期間,品牌商品成為消費者購買的主力軍,然而被打上“電商專供”標籤的品牌商品消費者需謹慎下單。

預警七:瞭解退換貨規則,注意售後時效

“雙11”期間,由於訂單量大增,商家在商品檢查等方面容易出現疏漏,消費者賣家有問題商品的概率有所增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提出的“網購7天無理由退貨”,不少消費者抱著能退貨的心理輕易下單。然而,實際情況是“7天無理由退貨”真的“零風險”嗎?不少消費者在退換貨時往往會遇到這幾類問題:(1)商品質量問題,消費者售後因沒有證據,客服多次推諉不作為導致商品過了7天,之後告知已過退貨週期不予退換貨;(2)商品本身有問題,退換貨卻仍需支付運費;(3)一線客服的處理範圍及賠償權利較小,遇到消費者因售後商品造成損失需通過上級進行處理,由於對接和事件大小被推遲處理,導致過了“7天無理由退換貨”期限,售後

困難。

預警八:提高信息保護,切莫隨意“授權”

隨著移動購物的發展,多數消費者習慣通過App下單購物。對於一些從未安裝的電商App,在下載安裝時往往會跳出多個對話框,而消費者一般都不會仔細查看條款內容,直接點擊“同意”或“是”,這就讓商家獲取了很多用戶的個人信息,有些是購物所必要的,有些是非必要的。據網信辦官方微信通報,在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指導下,App專項治理工作組開通了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舉報渠道,認真受理網民舉報。期間,工作組收到大量關於App強制、超範圍索要權限等舉報信息。商家的過度收集用戶信息,給消費者的隱私安全帶來一定的隱患,近年來信息洩露事件屢屢發生,而App過度索要授權是個人信息洩露的導火索之一。

預警九:小心各類詐騙,不要被“釣”錢

“雙11”電商大促期間無疑又成為了各類詐騙活躍期,各類詐騙如釣魚木馬、中獎詐騙、退款詐騙、貨到付款詐騙、秒殺詐騙等讓消費者防不勝防。

預警十:部分消費金融高利息無提示

大促期間為刺激消費,電商紛紛推出類似於螞蟻花唄、京東白條、蘇寧任性付、分期樂、惠分期之類的“賒賬服務”,而不少平臺為鼓勵消費者使用消費金融付款給出了更多的優惠。大部分電商平臺的消費金融服務分為一次性還款的免息服務以及分期付款的收手續費服務,並且多數標明具體的還款金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