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帝國的生命線:拜占庭海軍武裝發展簡史

拜占庭海軍是東羅馬帝國或拜占庭帝國的海軍力量,與 一起形成了海陸攻防體系。與它們所服務的拜占庭帝國一樣,它是羅馬帝國的直接延續,但在國家的防禦和生存方面所起的作用遠遠大於其早期統一的羅馬帝國。但作為一支警衛力量,拜占庭海軍在帝國軍團的權力和威望被極大降低。

海洋帝國的生命線:拜占庭海軍武裝發展簡史

14世紀,拜占庭帝國軍艦上的四格十字架的帝國軍旗

海洋對拜占庭帝國的生存在至關重要,掌握制海權的東羅馬人多次在生死存亡之際依靠海軍存活甚至反擊。很多歷史學家稱之為“海洋帝國”。

拜占庭海軍簡史

海洋帝國的生命線:拜占庭海軍武裝發展簡史

羅馬帝國的擴張,海軍功不可沒

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帝國曾經數百年囊括了整個地中海地區,成為這裡唯一的霸主。海軍也是羅馬人引以為傲的王牌軍隊,曾經為羅馬的擴張征服立下過汗馬功勞,特別是擊敗迦太基的布匿戰爭。在東西羅馬分治後,東羅馬海軍沿襲了帝國的海上優勢。

海洋帝國的生命線:拜占庭海軍武裝發展簡史

Dromon(快速大帆船)模型

在公元5世紀,汪達爾人在地中海首次挑戰了羅馬人的海上霸權,但6世紀上半葉被拜占庭帝國的查士丁尼一世所征服,結束了其威脅。在同一時期重新建立了一支高水準的艦隊,並引進了一種被稱作Dromon(意為快速)的大型帆船,這也標誌著拜占庭海軍開始脫離其羅馬帝國晚期的特點,發展出獨立的拜占庭式海軍。

海洋帝國的生命線:拜占庭海軍武裝發展簡史

拜占庭-阿拉伯海上戰爭示意圖(7-11世紀)

這一進程將隨著阿拉伯穆斯林在7世紀開始征服而進一步加速。拜占庭在失去黎凡特(今敘利亞、黎巴嫩等地)和後來的北非之後,地中海從一個羅馬人內海變成了他們和阿拉伯人之間的戰場。在這場鬥爭中拜占庭艦隊至關重要,它不僅是為了保衛帝國在地中海沿岸遠離本土的領土,而且還需要抵禦帝都君士坦丁堡的海上襲擊。

東羅馬人通過使用新發明的“希臘火”(自稱“海洋之火”),使得它是成為了拜占庭海軍最著名和最令人恐懼的秘密武器。因為海上的生命線一直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君士坦丁堡從多次圍困中脫困,為拜占庭贏得了無數次海上交戰的勝利。

海洋帝國的生命線:拜占庭海軍武裝發展簡史

基比拉奧特軍區位置(842年)

7-8世紀,拜占庭海岸的防禦和通往君士坦丁堡的通道由卡拉比西亞安(希臘語:Καραβισιάνοι,意思是船員)的龐大艦隊承擔。然而,它逐漸被分成幾個區軍區艦隊,主力是位於小亞細亞西南的基比拉奧特軍區,而中央帝國艦隊則駐紮在君士坦丁堡以保衛首都,也是海軍遠征的核心部隊。

到了8世紀末,拜占庭海軍作為一支組織嚴密、維護良好的海軍,再次成為地中海地區的海上霸主,與穆斯林海軍的對抗繼續互有勝負。到了10世紀隨著阿拉伯勢力式微,拜占庭人得以恢復在東地中海的霸權地位。

在11世紀,海軍跟隨帝國一起開始衰落並面對西歐新的海軍挑戰。因為國力的減弱,拜占庭人越來越被迫依賴威尼斯熱那亞等意大利城邦的海軍,為此出讓了大量商貿代價,這對拜占庭的經濟和主權造成災難性影響。

海洋帝國的生命線:拜占庭海軍武裝發展簡史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拉丁聯軍正是主要依靠海軍攻入君堡

科穆寧王朝統治下雖然一度復甦了帝國,可之後拜占庭帝國再沒有有作為的皇帝力挽狂瀾,最終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中,帝國遭遇了毀滅性地肢解,帝國海軍一樣實力大減。1261年尼西亞帝國復辟後,巴列奧略王朝的幾位皇帝試圖重振海軍,但他們的努力只是徒勞無功。

到了14世紀中葉,曾經可以將數百艘戰艦投入海上的拜占庭艦隊,已經縮水到最多隻有可憐的幾十艘。對愛琴海的控制權最終移交給了意大利和奧斯曼海軍。在1453年拜占庭帝國徹底為奧斯曼帝國征服之前,已經十分弱小的帝國海軍仍在艱難地維持。

組織發展歷程

早期(4-7世紀)

3世紀開始,羅馬帝國海軍開始以行省為單位獨立開來。這種分散了帝國的海上力量的做法也是基於羅馬人在地中海的無敵狀態,一直到阿拉伯人征服後組建新式艦隊,才真正開始了拜占庭海軍新的歷史。

海洋帝國的生命線:拜占庭海軍武裝發展簡史

中世紀地中海的主要艦船樣式

早期的歷史研究一度認為在4世紀時,拜占庭海軍就隨著羅馬帝國的分裂消失。但近年來隨著可考證的結果越來越多,人們發現拜占庭海軍其實在帝國的沿海和河流有不少身影,不過更多是作為帝國陸軍的輔助。

戴克裡先時期(284-305年在位),帝國海軍人數從4.6萬人增長至6.4萬。多瑙河艦隊是東部地區最知名的河流艦隊,西部帝國也有幾支河流艦隊被提到。但更為重要的總督和行省的艦隊被大大削弱,基本無法抵禦日耳曼蠻族的入侵。

在東部的羅馬海軍情況要好得多,在敘利亞和亞歷山大都有當地海軍的記載。君士坦丁堡也有不少海軍駐紮,他們很可能來自於西部總督區殘存的海軍。在公元400年,君堡的海軍足以剿滅企圖佔領整個巴爾幹的哥特人。

海洋帝國的生命線:拜占庭海軍武裝發展簡史

6世紀,查士丁尼大帝的擴張

5世紀的海戰中,拜占庭海軍更多是臨時集結再在戰後解散。從513-515年首次出現了永久性的專業拜占庭海軍,皇帝阿納斯塔修斯一世(Anastasius I)領命他們平定了維塔利安的叛亂。這支艦隊在後來被查士丁尼一世所保留,並繼續壯大。

此後帝國擴張後,帝國海軍除了君士坦丁堡之外,在拉文納、迦太基和亞歷山大也建有重要據點。此外,地中海西端的塞普坦(Septem,今西班牙領休達)、克里米亞南部的赫爾松(今俄控塞瓦斯托波爾西郊)和亞喀巴灣畔的埃拉納(今以色列埃拉特)也是帝國的重要海軍據點,維持著龐大的制海體系。

中期(7世紀末-1070年代)

海洋帝國的生命線:拜占庭海軍武裝發展簡史

一張拜占庭海軍為主題的希臘郵票

7世紀30年代開始的阿拉伯征服給拜占庭帝國以巨大創傷,羅馬帝國繼承下來的諸多體系被迫改變。帝國陸軍在7世紀末開始進行軍區制改革,地方軍區開始自主徵兵。君士坦丁五世時期將大軍區拆分,並在君士坦丁堡建立了一支強大的中央精英部隊(Tagmata)。

作為陸軍的輔助,拜占庭海軍此時由阿拉伯征服後殘存的海軍組成了“卡拉比西亞安”。卡拉比西亞安在此時成為了帝國的海上常備武裝,主要駐紮在小亞細亞西南海岸,總部可能設在薩摩斯島。但事實證明,這支拼湊起來的海軍並不能有效抵抗阿拉伯海軍的進攻,對手曾經數次輕鬆通過愛琴海甚至進入到普羅龐蒂斯(馬爾馬拉海)。

在8世紀早期,拜占庭海軍開始裁撤舊有的卡拉比西亞安海軍。取而代之的是以君士坦丁堡為核心的中央海軍其他地方海軍。相對羅馬帝國時期分散的海軍力量,8世紀改革後的中央海軍比地方海軍要強大許多,戰船數量和體積都要遠超地方。中央海軍也在這個時期多次成功解救了阿拉伯人對君士坦丁堡的圍城。

719或727年,以阿塔萊亞(今土耳其安塔利亞)為首府的基比拉奧特軍區建立。標誌著拜占庭帝國專業的海軍軍區設立,它控制著小亞細亞西南的廣大海域,成為了與阿拉伯海軍較量的主角。依照陸軍的軍區制,海上軍區在帝國中期應運而生,並又在愛琴海地區產生了幾個類似的小型軍區

海洋帝國的生命線:拜占庭海軍武裝發展簡史

約900年的拜占庭帝國愛琴海周邊軍區示意圖

希臘軍區:686-689年在查士丁尼二世統治時設立。位於希臘中南部,初期首府在科林斯。皇帝安置了約6500名馬代特人(Mardaites,可能是黎巴嫩馬龍教派的祖先),作為海軍的划槳手和駐軍。雖然不是純粹的海軍軍區,但希臘軍區擁有獨立的海軍艦隊。809年被拆分為希臘和伯羅奔尼撒兩個軍區。

西西里軍區:687-695年建立。掌管西西里島和意大利南端卡拉布里亞地區,是帝國西部海域的主力部隊,首府位於敘拉古。但因為遠離帝國本土屢遭阿拉伯人入侵,實力不斷減弱。最終在902年最後一個據點陶爾米納被阿拉伯人佔領徹底退出西西里島。首府遷往卡拉布里亞南端的雷吉烏姆(今雷焦卡拉布里亞)。

海洋帝國的生命線:拜占庭海軍武裝發展簡史

凱利法尼亞島西端的阿索斯(Asos)半島

凱利法尼亞軍區:建立於8世紀中後期,掌管希臘半島西側的凱利法尼亞群島,負責帝國本土與意大利控制區的聯絡安全,首府駐紮在凱利法尼亞島。870年拜占庭帝國重新徵服意大利東南端的阿普利亞地區後曾經置於凱利法尼亞軍區下,910年分開新設立了倫巴迪亞軍區。

帕夫拉戈尼亞軍區:819年與卡爾迪亞軍區(今土耳其特拉布宗附近)一道,被皇帝利奧五世從亞美尼亞軍區中拆分出來。掌管小亞細亞北方中部的海岸,後來擁有獨立海軍部隊很可能是應對羅斯人的入侵。

其他主要河流和相對孤立的地區海軍則由地方官員掌控,例如希俄斯島、馬耳他群島和多瑙河河口等地。不過後來他們逐漸被融入到軍區中,後遭到入侵者的征服。

晚期(1080年代-1453年)

海洋帝國的生命線:拜占庭海軍武裝發展簡史

科穆寧王朝皇帝阿萊克修斯一世

科穆寧王朝時期,拜占庭帝國的海軍已經變得衰落。阿萊克修斯一世重組了殘存的艦隊,並將主要防禦力量集中於帝都君士坦丁堡。到曼努埃爾一世時期,拜占庭的艦隊已經恢復了不少活力,水手中雖然加入了一些外族僱傭兵,但這支龐大的艦隊仍以羅馬人的傳承者而自居,並感到自豪。中央艦隊集中了很多資源,也導致各軍區的海軍幾乎可以忽略。

但在13世紀末期,隨著帝國的內亂國力不斷下降,海軍也一道愈發無力。威尼斯與熱那亞艦隊成為了此時帝國的“保護者”,但在1204年十字軍東征後,帝國的根基不在。退到小亞細亞的尼西亞帝國組織了兩個成規模的艦隊,一個駐紮在士麥那的愛琴海附近;另一個則在馬爾馬拉海和加里波利半島。

海洋帝國的生命線:拜占庭海軍武裝發展簡史

巴列奧略王朝鮮有的明君——米海爾八世

尼西亞帝國雖然復辟君堡成功,但並未成功挑戰此時意大利人的海洋霸權。後續巴列奧略王朝的皇帝米海爾八世重建了一支海軍陸戰隊,這支部隊隸屬於國家中央。這支海軍的水手們獲得了屬於自己的土地,以維持在部隊中的服役。就像陸軍一樣,海軍在此時開始越來越多使用僱傭兵。這支部隊也成為帝國末期最主要的海軍力量。

艦船與武器

艦船

拜占庭海軍的艦船經歷了幾個發展時期,具有不同的特點。

最早的拜占庭海軍繼承了羅馬海軍的基本形態。但從6世紀開始,快速大帆船(Domon)就取代了舊式船隻,在此基礎上,帝國海軍的艦船不斷演變和改良。傳統的方形帆船在中世紀逐漸被取代消失,更多則採用。

海洋帝國的生命線:拜占庭海軍武裝發展簡史

巨大的雙槳快速大帆船

雙槳船是單排的,大約有50個槳,每排有25個槳。這和希臘式的船不同,希臘式的船使用的是一個支架(Parexeiresia),這些支架直接從船體延伸出來。在9世紀和10世紀後期的bireme dromons中,兩個槳組(elasiai)被甲板上,第一個槳組位於下面,而第二個槳組位於甲板之上;這些劃手在登船作業中預計將與海軍陸戰隊並肩作戰。

帝國海軍專家馬克裡普利亞斯(Makrypoulias)建議在下面25名劃手,在甲板兩邊35名劃手組成一個由120名劃手組成的快速大帆船。這些船的總長度可能約為32米。雖然大多數現代船隻只有一根桅杆,但更大的快速帆船可能需要至少兩根桅杆才能有效地操縱。

海洋帝國的生命線:拜占庭海軍武裝發展簡史

14世紀,一艘輕型槳帆船繪畫,現收藏於雅典拜占庭基督教博物館

到了14世紀帝國末期,由於意大利城邦為首海軍佔據地中海霸權,拜占庭海軍也受影響更多采納西歐的船隻設計。實際上意大利式的艦船也是從拜占庭戰艦基礎上發展而來,並可以更快更輕。

主要武器

和上古時期軍艦不同,拜占庭軍艦通常不適用衝擊對撞的方式攻擊。艦對艦的交鋒主要採用登船近身攻擊投擲可燃物兩種方式。後者雖然破壞性更強,但並非主要方式。當然在個別情形下也可能會用撞擊方式進攻。

和羅馬海軍類似,拜占庭海軍和他的對手阿拉伯海軍也裝備了小型投擲機或弩炮,可以發射石頭、希臘火、標槍甚至令人窒息的石灰等作為“炮彈”。

海洋帝國的生命線:拜占庭海軍武裝發展簡史

13世紀描繪的拜占庭海軍

海軍陸戰隊和上岸的划槳手都穿著重型盔甲,並裝備有短劍和長矛等近戰武器。而其他的水手則穿著軟墊氈衣,用弓弩作戰。

從12世紀開始,十字弓(希臘語稱為 τζᾶγγρα)在地中海戰爭中變得越來越重要,它是最致命的武器,一直到配備了火藥炮的裝備齊全的船隻出現。拜占庭人很少使用火藥武器,歐洲14世紀後半葉開始使用大炮,但拜占庭人很少使用大炮,因為此時囊中羞澀的拜占庭人只有幾門大炮用於防禦君士坦丁堡的城牆。與威尼斯人和熱那亞人不同,沒有記載表明拜占庭艦船安裝過火炮。

希臘火

海洋帝國的生命線:拜占庭海軍武裝發展簡史

克里特島出土的希臘火武器:手榴彈型和蒺藜

海洋之火”被西歐人稱作“希臘火”,在672年由一位名叫卡利尼科斯(Kallinikos)的敘利亞羅馬難民發明的。據稱他發現了石油的可燃性,並加入了自己研製的特殊配方(可能有生石灰、硫磺、硝石或松脂等成分),可以被做成固定噴火裝置或手持武器,亦或者可以拋擲的榴彈或蒺藜。這種武器經過特指兵器後可以噴射到很遠的距離,不管是敵船還是敵方士兵都有很強的殺傷力。

現代資料表明,凝固希臘火汽油彈不能被水撲滅而是漂浮在水上面燃燒;沙子可以通過隔離氧氣來撲滅它,一些人還提到濃醋和舊尿可以撲滅它,可能是某種化學反應因此,想要不被點燃人們需要將毛氈或皮革來浸在醋裡。

海洋帝國的生命線:拜占庭海軍武裝發展簡史

《拜占庭編年史》中描繪的帝國中央海軍用希臘火攻擊托馬斯叛軍

希臘火雖然極具特點,但並非是無敵武器。它並不能改變戰場上的實力對比,更重要的意義是打破戰略平衡攻其不備導致地方陣腳大亂。在拜占庭與羅斯人的交戰中,突如其來的希臘火就摧毀了對手的心理防線。

12世紀時希臘火還在史料中多次提及,但1204年與十字軍的交鋒裡拜占庭帝國並未使用。這有可能是因為原料產地的黑海東岸、高加索西部的領土丟失。835年,阿拉伯人也首次使用了類似希臘火的武器,但不能確定配方是來自間諜竊取還是自主研製。

千年帝國的生命線

拜占庭帝國包括前身羅馬帝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海洋帝國,帝國的形成依賴於航海技術的發展,羅馬人才能囊括整個地中海。拜占庭帝國幾乎所有重要城市和肥沃土地都位於海岸維繫海上安全才能確保帝國不同區域的聯繫

保持帝國的穩定與統一。此外,7世紀以後的阿拉伯人崛起迫使拜占庭重新建立起一支更為強大的海軍,他們與穆斯林海軍的角逐一支持續到10世紀末。

海洋帝國的生命線:拜占庭海軍武裝發展簡史

941年,描繪拜占庭海軍驅逐羅斯人

另一方面,這個時代航海技術的性質和侷限性意味著無論是拜占庭人還是他們的任何對手都無法發展出真正的海權霸主。帆船艦隊都侷限於沿海作戰,無法發揮真正獨立的作用。此外,正如拜占庭對阿拉伯人的勝敗交替所表明的那樣,

沒有一方能夠永遠佔據上風

再加上安納托利亞上的軍區們擁有軍事和民事等傳統優勢,所有這些都意味著,就像羅馬帝國一樣。即使在其鼎盛時期,海軍在很大程度上仍被視為陸軍的附屬或補充,地位相對較低是顯而易見的。

拜占庭海軍跟隨帝國一道,在10世紀末-11世紀逐漸衰落。恰逢意大利城邦威尼斯和熱那亞崛起,加上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摧毀了帝國的國本。帝國海軍逐漸由拜占庭希臘人、亞美尼亞人和其他基督徒等組成羅馬人,變成僱傭兵軍隊戰力大不如前

海洋帝國的生命線:拜占庭海軍武裝發展簡史

拜占庭海軍跟隨帝國一起走向了沒落

意大利人在貿易中不斷獲得特權,讓帝國的商業蒙受了巨大損失,這也導致了拜占庭經濟的進一步崩壞。財政困難從而引起了政治上的屈服,西歐不斷奪走羅馬人多年積累下的財富。1204年後,除了米海爾八世時期之外,拜占庭海軍幾乎成為了意大利城邦海軍的僕從軍

拜占庭海軍的興衰反映了帝國實力的漲削緊密聯繫著帝國的國運。這種關係被法國拜占庭歷史學家路易·布萊希爾(Louis Bréhier)形容道:“拜占庭統治的時代是它控制海洋的時代,正是在它失去海洋的時候,它就會開始由盛而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