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和會館:曾是世界華人僑胞都耳熟能詳、神往眷戀的傳奇式建築

廣州八和會館始建於清光緒年間

館址在城西黃沙海傍街

八和會館:曾是世界華人僑胞都耳熟能詳、神往眷戀的傳奇式建築

廣東八和會館黃沙會所明信片

八和會館是粵劇藝人的大家庭,按行當組成八個堂:

兆和(公腳、小生、總生、正生、大花面)

慶和(二花面、六分)

福和(正旦、貼旦、武旦)

新和(男醜、女丑)

永和(小武、武生)

德和(打武人員)

慎和(接戲、賣戲管理人員)

普和(“棚面”即音樂人員),合稱“八和”。

館內除了會議廳、忠義堂、辦公處、吉慶公所(賣戲機構)之外,還有宿舍、方便所(醫藥處)、養老院、泣別所等等。

八和會館:曾是世界華人僑胞都耳熟能詳、神往眷戀的傳奇式建築

早期八和會館平面圖

這一龐大的多功能的建築,頭門按桐堂的格式建築,門口開得又高又大。那兩扇大門歷經劫難而保存至今,頗有傳奇色彩,見證了八和會館的滄桑與粵劇的沉浮。

這對高達四米多、厚10釐米的柏木大門和趟櫳,堪與陳家寺那對大門媲美,門上畫有兩個門神,他們為八和會館把守大門。直到日本侵華,飛機轟炸廣州,八和會館被炸為廢墟,那兩扇門卻奇蹟般倖存下來。

根據粵劇界前輩孔壯志先生的說法,廣東八和會館被日軍空襲炸燬之後,兩扇被運到了廣州河南。

1946年,八和會館恢復活動,在恩寧路買了一所房子作會址,也就是現今“廣東八和會館”的所在地。

八和會館:曾是世界華人僑胞都耳熟能詳、神往眷戀的傳奇式建築

這時粵劇呈復甦之象,戲行又旺起來,紅伶們頻繁進出八和會館,恩寧路一時成了“粵劇街”。

可惜新八和會館比之昔日黃沙的舊館規模小多了,大門雖然找了回來,但屋小門大,大門派不上用場,只好閒置。

到了“大躍進”期間,這對大門又一次遭難,它被拖到路邊,做了汽車的墊板,讓4噸卡車從它身上輾過!打武家梁家森看著心疼,找到廣州粵劇團團長靚少佳訴說。經靚少佳一番努力,好歹將這對大門索回,搬至永慶大街的鑾輿堂(“八和”中打武演員的組織)放置。

“文化大革命”時,粵劇凋零,八和會館冷落,兩扇大門自然棄置無用,它被有心人保護起來,沒被破開當柴燒,算是幸運的了。

八和會館:曾是世界華人僑胞都耳熟能詳、神往眷戀的傳奇式建築

作為八和會館的重要文物,這對大門曾在“羊城國際藝術節”中參與“古今粵劇博覽”展出。當時找了10個健碩的搬運工,好不容易才逐扇門搬上卡車,運至展館。直至2003年八和會館重修,這對大門才重新安放在會館大門口,那對重繪的門神,煥發著新的光彩。

八和會館:曾是世界華人僑胞都耳熟能詳、神往眷戀的傳奇式建築

注:本文素材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