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手機,和父母把尿有關。孩子的自制力就是這樣被摧毀的

在前段時間熱播的《媽媽是超人》中,賈靜雯的女兒咘咘非常喜歡吃零食,不愛吃飯。為此,賈靜雯決定給咘咘定下一個規矩——三天不吃零食。


孩子沉迷手機,和父母把尿有關。孩子的自制力就是這樣被摧毀的


其實,賈靜雯打從心底裡覺得這個挑戰必定會失敗。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當她跟孩子講清楚規則後,每一次面對自己喜歡的餅乾、糖果時,咘咘都能堅持不吃,最後竟然順利完成了挑戰。

大家不妨設想一下,如果你也給自己孩子設置這樣的挑戰,他能順利通過嗎?

比如,孩子沉迷於手機和電腦,如果讓他三天不碰,他可以做到嗎?

又或者,孩子經常定下目標,但每次都三分鐘熱度,沒一會就懈怠了,這又該怎麼辦呢?

這些生活中非常普遍的問題,其實根源就是一點,即自制力的問題。

在這個發展迅猛的時代,變化總在轉瞬之間,誘惑也呈現指數爆炸式增長,孩子們如果缺乏自制力,就很容易被帶偏,所以作為家長,我們需要適時的“逼”孩子優秀。

而“逼”孩子優秀不是說要讓孩子被動的做一些對成功有幫助的事情,是指要培養孩子主動的去學會追求和享受優秀,而前提就是要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孩子沉迷手機,和父母把尿有關。孩子的自制力就是這樣被摧毀的


在有一期《圓桌派》中,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作為嘉賓,說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觀點:現在小孩沉溺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這一切都源於對尿之類東西的控制。

也就是說,當孩子從小就在吃喝拉撒睡等這些小事上形成了自律自制,慢慢的,孩子就形成了自制力,後期也就不容易沉溺手機ipad,因為孩子懂得控制自己。

但當孩子一直沒有機會形成自律自制,總是由家長督促,用他律他制來制約孩子,最後就會導致一個問題——孩子一定把他律他制破壞掉!


孩子沉迷手機,和父母把尿有關。孩子的自制力就是這樣被摧毀的


比如,現在依然有些家庭,在孩子2歲前就開始訓練孩子大小便,不管孩子有沒有排便的需求或意願,在固定時間就會把尿把屎。若孩子在把的過程沒有大小便,有些家長還會“恐嚇”,甚至還會拍打小孩屁股。

因為孩子被壓抑了,就算他年幼沒有機會破壞規則,等他成年後,他也會有這樣的想法:我憑什麼聽你的呢?為什麼要按你說的來呢?

傳說中的“晚期叛逆”與“中年叛逆期”便是由此而來。

所以說,童年時期的自控力,對一個人成年後影響巨大,比起智力、學習成績或者長相,它是更可靠的預示成功的指標。


孩子沉迷手機,和父母把尿有關。孩子的自制力就是這樣被摧毀的


自制力不佳在孩子身上有哪些具體的表現呢?如下所示:

上課容易跑神、難以集中注意力;

寫作業時總是要玩玩這摸摸那,拖拖拉拉;

玩起電子產品來就忘乎所以,管不住自己;

不能做到按時起床睡覺,生活習慣比較差;

吃起零食來沒夠,不好好吃飯;

學習中遇到問題就放棄,不請教他人;

如不購買他心儀的玩具便在公共場合大哭大鬧;

……

既然缺乏自制力會給孩子帶來這麼多不好的影響,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把握自制力養成的黃金期,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呢?

首先,要做到在日常生活中有規矩的制定,讓孩子們明確界限在哪裡。

喜歡溺愛、放任、縱容的家庭,孩子通常比較隨心所欲,肆意妄為,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言行。

其實孩子的自制力比我們想象中要強,關鍵在於父母平時有沒有給孩子立規矩,講原則,讓孩子明白自己言行的界限在哪裡。

所以很多時候,不是孩子自制力不行,是父母原則性不夠強,可能在看到孩子撒嬌、耍賴、哭鬧後,就妥協了,打破了既定的規則,讓孩子嚐到了甜頭。

在教育孩子時,不要用太多規矩約束了孩子的探索行為,但是一些必需的規矩還是要有,比如對於零食、電子產品、作息時間的要求等。

建立規則時一定要跟孩子商量和討論,由孩子自己說出來的規矩,他會更樂意去執行。

定下了規則,家長一定要堅持原則,語氣、情緒可以很溫和,但是態度和立場必須堅定。

比如規定了孩子每天只能玩10分鐘手機,如果孩子玩了20分鐘,那麼第二天就不許玩,不管孩子怎麼要求都要拒絕。

在適當的規矩中,孩子會慢慢由他律變為自律,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不能超過多長時間,自制力即得到發展。

當孩子做出專注、有自制力的行為時,家長可以給予鼓勵和讚美,可以更有效地發掘孩子的潛力,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

其次,要尊重孩子,允許孩子的適當放鬆。

有研究表明,人的自制力是有限度的,大腦會在苦差事和尋找簡單的獎勵之間尋找平衡,所以如果讓人連續完成兩件事情,每件都需要很強的自制力,那麼第二件事往往做得更差。

所以與其在題海戰術中讓孩子耗盡對學習的興趣,不妨適當允許孩子自己安排時間,只要做好了應該要做好的事情,可以允許孩子適當放鬆,讓孩子享受到高自制、高效率帶來的甜頭,順便也可以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時間進行規劃。

另外,就是要及時提醒孩子,讓孩子對自己負責。

想讓孩子一瞬間明白利害關係並不現實,家長不妨從給孩子一個溫柔堅定的提醒開始,讓他們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比如:孩子喜歡在超市亂拿東西,就可以在進超市之前告訴孩子,我們今天需要買什麼,如果有喜歡的,可以回去跟爸爸媽媽商量,下次再買。可是如果亂拿東西,或者發脾氣的話,爸爸媽媽會帶你馬上離開超市。

當孩子可以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時,自制力的問題就不在話下了。


孩子沉迷手機,和父母把尿有關。孩子的自制力就是這樣被摧毀的


Professor點評:

孩子往往更貪戀當下的安逸,很少願意犧牲掉眼前的快樂、舒適,去換取日後的成功和幸福。

但是當孩子能夠放眼未來,勇敢承擔當下的責任時,他們就會知道,那種高度的自律會帶來高效率、高自信,同時也會帶給他們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感和更大的自由度。

關注公眾號“瑞思英語”,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