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說歷史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大清帝國經歷了與西方列強的各種戰爭,簽訂了許多恥辱的賣國條約,雖然有過同治中興,推行洋務運動,取得了一些成績建立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可是甲午一役讓清帝國輸的一塌糊頭,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說西方列強打不過那是以前不瞭解,可一直低頭向我國學習的蕞爾小國日本都給打輸了,國人的自尊心受到了強烈衝擊,於是開始研究日本的明治維新、西方的君主立憲,企圖從統治者內部發起政治改革,給這個病危的大清換血,戊戌變法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了。
戊戌變法是在什麼情況下開始的
1895年甲午戰爭大清帝國戰敗後,李鴻章在日本下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日本要求割讓臺灣、遼東半島,賠償白銀二億兩的消息傳了北京,激起了正在北京參加科考完畢等待放榜學子的強烈不滿,更是讓在京參加考試的臺灣痛哭流涕,
紛紛上書光緒皇帝拒絕承認《馬關條約》變法圖強。 最著名的當屬康有為的“一萬八千字的萬言書”,得到十八個省的舉人響應,有一千兩百多人連署簽名,到都察院門前請求代奏給光緒皇帝,讓督察院的官員給拒絕了,但是,這個事情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反響。
此後,康有為以“變法圖強”為口號,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發行報紙、興辦強學會,吸引梁啟超、譚祠同、劉光第、楊銳等心繫家國的有志之士加入。1897年冬天德國佔領膠州灣,引發了西方列強瓜分我國的狂潮,在這種強烈民族危機之下,
維新變法運動的形勢迅速高漲,康有為上書光緒提出立即變法改革,不做亡國奴。後來,光緒皇帝召見了這位呼籲變法的民間高人,兩人經過一番談論,光緒皇帝下定了變法的決心,從而開始我國近代史上轟轟烈烈變法維新運動。
戊戌變法的改革主張及失敗
康有為在得到光緒的肯定後,於是在1898年1月康有為上書《應詔統籌全局折》,到了4月,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在北京發起成立了保國會。 到了6月11日,光緒帝頒佈了"明定國是"詔書,也就說變法正式開始。變法期間,光緒帝陸續頒佈了近百道變法的昭令,
改革的主要內容是:精簡舊的政府機構,採用君主立憲、裁撤腐朽的官員,任用維新派人士加深改革力度,鼓勵建立形式學堂,廢除八股文,創辦報刊、傳播新思想,興辦私人的企業,創建新氏陸軍海軍等,一場自上而下的社會改革運動在全國開展。
這場運動最開始慈禧太后是支持的,她也不希望大清就此玩完,改革能延續大清的統治當然是支持,那後來為什麼慈禧為什麼要鎮壓這場運動呢?話說,這改革自然是要破舊立新,必然會傷及一些守舊派的利益,這些守舊派的官員是慈禧一手提拔起來的,心自是向著慈禧太后的,改革中辭掉了這些守舊的官員,他們必然會找慈禧大倒苦水,說維新派怎麼不好,破壞祖制等等,
這些小的方面慈禧為了顧全大局都忍了,關鍵的是這些維新派採用君主立憲制,削弱皇權,並秘密聯繫袁世凱,讓其準備派兵包圍頤和園,企圖硬奪權,作為保守派的慈禧哪還能容忍,結果慈禧先下手,於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光緒帝被囚禁於瀛臺,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逃往國外避難,譚嗣同、劉光弟、張銳等六人被殺,史稱戊戌六君子,歷時103天的維新變法宣告失敗。
戊戌變法失敗的主因分析
有很多認為戊戌變法失敗的主因是,袁世凱向榮祿告密,從而導致了變法維新的失敗。其實不然,首先,袁世凱的新軍只有7000人,況且還遠在天津,而當時直隸總督榮祿駐地就在天津,時刻盯著袁世凱,袁世凱又是榮祿舉薦到天津操練新軍的,
怎麼著袁世凱也不能夠忘恩負義殺了榮祿,去頤和園擒慈禧太后。況且袁世凱這老謀深算人,怎麼看都是慈禧太后的勢力大些,光緒帝心腹都是一些沒有從政經驗的維新派,一個有實權或者掌控軍權的人都沒有,就算最帶兵去也死路一條,變法失敗和袁世凱告不告密關係不大。
第二個再來看看這個維新派的領袖康有為。國學大師章臺炎在康有為70大壽的時候評價他說“國之將亡必有,老而不死是為”,而章太炎也曾參加過維新運動,可以說他對康有為的主張看的是很清楚。康有為將慈禧太后、榮祿、徐桐、剛毅等人譽為保守派,自己是維新派,還被稱為康黨、康聖人,他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守皇派 ,從他的作風中就可以看的出來。其在變法之前拼命的參加科考希望進入仕途,當袁世凱稱帝后,他罵袁世凱是不忠不義之徒,不保光緒帝自己當皇帝。
再到張勳復辟溥儀再登基,康有為那是雙手贊成,還跑到溥儀哪裡去當個什麼首席內閣大學士,當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後,康有為說“挾兵逼宮“,“何以立國?,次年,又跑去天津覲見溥儀。他在國外流浪的時候,口稱有光緒的“衣帶昭”到處招搖撞騙,招募的錢財都進了自己的口袋。可以說康有為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保皇派,保滿清派。而他的那些改革雖然有些創新有些影響,但是都不是徹底的拔出,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之上做出的改動。康有為為的是自己能夠升官發財,並不是什麼真正的維新改革派,更不是什麼為國為民的大聖人。所以這就是戊戌變法的先天不足。
第三個看那些負責改革的康門弟子。康有為自己中了進士,官職也就個六品官,梁啟超中國舉人沒有職位,辦公報紙教過書,在製造社會輿論方面在行。而被光緒提拔到軍機處,負責改革的中堅力量,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四人也僅僅是四品官員,沒有一個是有過處理政務經驗的,也沒有一個有軍權或者封疆大吏參與支持,
唯一的靠山就是光緒皇帝,同樣沒有軍權實權也不大。為了湊錢還各國欠款,譚嗣同還提出過,要把新疆賣給俄國,把西藏賣給英國,覺得這是無用之地。可見,這樣一個沒有高級官員、將軍參與,而是靠 一腔熱血的小官主導的改革,能夠讓那些守舊派的高級官員去遵守執行?這難道不是痴人說夢。
第四個是自己手上沒有兵還有去奪權。維新派在改革中受到了守舊勢力的阻撓,不去繞著灣走,偏要仗著光緒帝給的權力,去得罪那些慈禧太后手下的人,難道他們不知道光緒帝的權力是慈禧給的嗎?守舊派跑到慈禧哪裡去告狀,光緒提醒他們注意,他們不以為然卻要來硬的,覺得慈禧就是阻撓他們改革的最大絆腳石,要除掉絆腳石。手上沒有掌有軍權的人,卻找的是隻是對維新派有好感的滑頭袁世凱參與政變,不曾想卻被慈禧反手一擊,他們還沒有還手之力,逃的逃被殺的被殺。非要急功近利拿雞蛋去碰石頭,難道就不能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去改嗎!
結語
戊戌變法作為我國由封建主義,改向資本主義、君主立憲的政體,是有他積極一面的,但是急功近利操之過急,沒有主政的強勢人物支持。縱觀,我國曆史上的變法,那個沒有得到主政者的大力支持,“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都得到了最高統治者的大力支持,反觀戊戌變法,獲得支持的光緒皇帝,不過是慈禧手中的擋箭牌,簽字蓋章之用,真正實權人物慈禧卻被他們給得罪了,所以註定戊戌變法會失敗。
麇子文史
戊戌變法,發生在光緒二十四年,也就是1895年6月11日到9月21日,整整100天,故又稱百日維新。
提到維新變法,今天我們來聊聊維新變法的主要發起者康有為。
戊戌變法開始後,光緒召見康有為。康有為入殿時,剛好碰到榮祿。榮祿問到康有為:“以先生這樣的大才,是否有可以補救時局的方法?”康有為答:“非變法無以救中國。”榮祿問:“法固然要變,但是一兩百年成的法,怎樣才能實施變法?”康有為答:“多殺幾個一品大員,法即變了。”
榮祿何許人也?慈禧太后的親信,也是後面末代皇帝的外祖父。當時剛剛就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他前面同時擔任這兩個職位的是李鴻章。這個時期國內幾乎一半以上軍權都抓在榮祿手中。從上面這段對話可以看出當時的康有為是有多麼狂妄自大,連榮祿也沒放在眼裡。
康有為對於權力的渴望,遠遠超過他對於維新變法本身的追求。
在維新變法期間,他企圖將全部舊臣罷免,同時建議重用具有維新變法的年輕小臣,這些小臣幾乎全是他的門生或他思想賬下的小兵。
康有為這個人,作為維新變法的主要發起者,太過缺乏政治經驗。從被重用起就一直樹敵,盲目搞對象,和他不一致的幾乎全部想廢除。甚至妄想袁世凱會幫他殺榮祿,幫他圍頤和園殺慈禧。
研究歷史總會覺得荒誕,中學時候的正面人物越深入看越會發現問題,這也是因為我們人類本身的複雜性,兼好兼壞。當然維新變法的失敗不能完全是康有為個人的原因,是當時複雜的各種社會因素共同造成的。
Ivan68359067
變法的主導者負有很大的責任。
首先是康有為,他做事看人的格局太小,百日維新的時候,可以說他只是一個天真的改革者。自以為自己看到了所有改革的兇險,可沒想到他所看到的只不過是冰山一角罷了。
他在選人上也有大問題。孤擲一注的把所有希望和政治理想投到了光緒帝身上。可誰知光緒帝自己本手就優柔寡斷性格懦弱。最根本的是他根本就沒有權利。那時候的光緒可能還不知道自己是個傀儡,可外人幾乎都看的出來,唯獨康有為這幫外人沒有看出個分明。
當時康有為在京城辦強學會。李鴻章送來3000兩贊助費,可沒想到康有為當著眾人的面,把李鴻章的錢給退回去了,還嘲弄了一番李鴻章,說他是頑固派中最臭的石頭云云。另一邊又對袁世凱歡迎有加,還邀請他做強學會會長。到後來還想叫袁世凱出動軍隊,包圍頤和園,發動政變。可誰不知道,袁世凱是基本上個李鴻章差不多,都是在官場上摸爬多年的“老油條”。精通謀略手段。
在第一次朝堂議事時。與頑固派大臣破口大罵。還楊言變法就是要殺一兩個一品大員才能成功。我想這樣的狂話,慈禧也很少說吧。何況還是一個剛剛步入官場的新人,一來到就公開楊言要殺慈禧的親信。
從改革措施上,更能看出康有為的狂妄和天真。別人改革都是從小處改起,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的慢慢輻射。康有為不同,一上來就要啃硬骨頭,廢除科舉和精簡官吏。這兩件事在當時來看都很有必要要做。但這兩件事無疑是最難做的。想想康有為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就像去做成這些事,可能嗎?並他一句話一道公文,就搶走數萬人的出路,實際嗎?
當然,我們不能說百日維新的失敗,根本原因在康有為身上。但我想說,作為變法的核心人物,作為變法的直接負責人,康有為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豬朋O狗友
中國的歷朝歷代的不斷髮展,都會經歷很多改革創新,以適應人類各種不同的需求。歷史上著名的變法很多,如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等比比皆是,但是大多數都會以失敗告終。清朝末年的政治一片混亂,譚嗣同、康有為等六人聯合起來向光緒皇帝推薦新法,史稱戊戌變法,但遺憾的是因為種種的原因,最終以失敗告終,這次變法也同歷史上其他變法一樣付出了血的代價。為什麼戊戌變法會失敗?其根本原因有哪些?
古往今來變法的動機是什麼呢?最高層認為目前的統治方式阻礙了社會發展。變法即是要改變目前的統治方式,改變現有統治方式必然要改變現有的統治格局,改變現有的統治格局註定要改變現存的統治階級利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既得利益者,但務請注意一點:觸動利益永遠比觸動靈魂更難。
故成功變法一般具備二個特徵:
1、強硬的最高統治者通過鐵血手腕鎮壓現有的既得利益者,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保守派。前提是最高統治者牢牢把控著權利核心,強大到足以憾平任何阻礙力量,典型代表,秦孝公強力支撐下的商鞅變法。永遠不要輕視既得利益集團,秦孝公去世後,商鞅被車裂警示無數後來的改革者。
2、保守派轉型。既然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更難,那就給他更新更大的利益。世界上沒有永遠的保守派,面對遠遠大於既得利益的誘惑,保守派瞬間轉變為改革派!當然這需要相當的政治智慧,參照我朝改革開放。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戊戌變法。最高統治權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緒呢,距離鐵血雄主大概要差十萬條大街,當時但凡有點政治智慧的大臣都知道變法玩不轉。我們再看看當朝重臣及封疆大吏,榮祿、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放在當時哪一位不是睜眼看世界的經世之才之人,要麼棄之不用,要麼推到變法的對立面,更別提轉化為改革派了,沒有一點政治智慧,完全是奔著自尋死路玩的!
戊戌變法作為近代中國的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具有進步意義。雖然被慈禧太后扼殺了,但也為13年之後爆發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礎。
一、政治經濟方面:
1、推動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慈禧太后帶著光緒逃到西安,這給慈禧以慘痛教訓。
簽訂《辛丑條約》後,慈禧太后下令實行新政,其內容有編練新軍;廢科舉,建學堂;獎勵民辦工廠;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預備立憲;成立諮政院、諮議局等。其中有些改策已經超出了當年維新變法的內容。
2、激起了民眾對滿清政府的憤恨,推動知識分子由維新向革命轉化。戊戌維新失敗後,支持孫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對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識分子轉變為革命黨人。
二、思想文化方面:
1、推動了中國的思想解放運動,民主思想進一步傳播。
戊戌變法之後,民主思潮充分發展起來了,激起了新一輪向西方尋求救國真理的熱潮。戊戌變法失敗後,更多的年輕人出國留學,更多的西方學說被譯介到中國,中國的思想界更為活躍。
2、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前奏。
戊戌變法後,新式文化事業勃興,國內出現辦學熱,創辦新式報刊熱,出版新書熱。戊戌時期,維新派為了對人民進行啟蒙,曾提倡白話文和小說界革命。
滴水之悟
清朝光緒是想有一點作為的,變法開始時連慈禧也是同意的,因為她看到不變法清朝是沒有出路的,我們總認為變法不成功是與慈禧態度的變化有關,是與老太太的喜怒無常的脾氣有關,歷史的細枝末節又怎能如此簡單如此直白,從一則小故事上我們或許可以探討變法成敗的一點倪端。
康有為被光緒召見,在朝堂上碰到榮祿。榮祿說:“法是應該變得,但一二百年的老法怎麼能在短期內變了?”康有為憤然說:“殺幾個一品大員,法就可以變了。”
如果真按康有為的辦法去做了,變法就真的能夠成功嗎?我們先假設變法成功了,一個用血腥和暴力手段取得成功的法,難道就是國家百姓真心擁護的好法嗎?即算它是一部好法也不能保證它面面俱到,難免會有疏漏,此時如有人提出異議,康有為等人已嚐到最直接清除異己的辦法,難免不會把提出問題之人也殺了,那麼這個法長時間運行下去會不會和原來的清廷一樣專橫而走上和初衷不同的道路。
當然我們知道變法沒有成功,從這則短文上我們看到榮祿問的很策略。無論他是真心擁護變法還是虛與委蛇,至少沒有上來就否定變法,而是打了一個太極拳,法要變但不能倉促為之。這本來是康有為爭取一名大員支持最有利的時機,但康有為用憤然回答了榮祿,且這個回答血腥暴力,並隱隱有指向榮祿之意,含有這些大員之中也包括你的威脅。從這一回答不難看出康有為性格上急躁浮躁,一股子志在必得的驕氣,把榮祿這個政治老手氣的夠嗆,榮祿這個本來騎在牆上的兩面派一下子推到了反改革陣營中,也讓那些原本支持改革的舊勢力改弦易轍了,變法此時是真的不會有成功的希望了,失敗那就成了一個必然的結局。
風正輕搖雨自飄
戊戌變法失敗主要是倆方面原因:一是維新派的自身的侷限性,他們沒有廣泛的發動群眾,只把成功的希望寄託在沒有實權的封建君主身上,沒有實權也沒有軍隊的擁護,脫離群眾,甚至懼怕群眾,本身資產階級經濟基礎薄弱,所以不敢否定封建主義,還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二是以慈祥為首的頑固派勢力強大,他們阻撓維新變法,以致維新變法只能維持103天。
無風又浪
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光緒皇帝沒有實權加上清政府腐敗無能封建思想頑固,慈禧等頑固派的打壓光緒皇帝為了推行變法找到袁世凱來穩固但沒想到袁世凱出賣了光緒皇帝,慈禧知道後全力追殺迫害維新派囚禁了光緒皇帝故而變法失敗。
小杰675451949235
簡述戊戌變法失敗原因及教訓:
原因:
1、領導者——資產階級維新派勢力過於弱小,而封建頑固勢力十分強大。(根本原因)(由妥協性,軟弱性的階級本性決定)
2、 直接原因——袁世凱的背叛。
3、 帝國主義沒有給予支持(外部原因)
教訓:在當時的中國,改良主義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國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長而又坎坷的。
從中國內部看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戊戌變法失敗,究其原因,固然與資產階級維新派採取改良的方法,寄希望於沒有實權的皇帝,寄希望於袁世凱和外國侵略者,脫離人民群眾有關。但是,如果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仔細分析的話,決不是書本上描述的那麼簡單。就其失敗的原因,從中國內部看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 客觀上,新舊力量的對比明顯不利於維新派
變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用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制度來取代封建專制的政治體制、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自然會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變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維新勢力與保守勢力的力量對比。
當時,力量對比的天平明顯地傾斜於保守派。從控制軍政實權的大多數王公貴族,到軍隊將領和只會做八股文章的士子文人,為了維護既得利益,無不反對變法,從上到下構織成一張嚴密的抵制變法的網絡。
耐人尋味的是,本來與保守派有矛盾的洋務派,雖然在“西用”上與維新派有著共同的語言,但為了維護“中體”,而公然站到了保守派的陣營之中,使得維新派勢單力薄。
維新派的主要靠山光緒,名義上是已經親政的皇帝,但最高權力實際上依然為慈禧所壟斷。維新派在變法期間只掌握一種權力,即起草上諭權,除此之外,他們什麼也做不了主,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只能依靠上諭來推行變法新政,但百日維新中所下的上諭真正得到執行的其實很少。
從嚴格意義上講,維新派始終沒有成為真正的改革實踐者。
最致命的是,維新派始終沒有認清光緒,沒有看到光緒只是一箇舊統治秩序的維護者、改善者,並不主張把中國建成一個資產階級統治的君主立憲國家。
雖然現實的危機促使他選擇了變法的道路,但其根本目的是要實現他內心深處“君權至上”的理想。因此在發佈那麼多的上諭中,都沒體現維新派所要求的開國會、定憲法等主張。 另外,作為中國近代社會新生力量的民族資本家群體中,很少有人直接參與或支持維新變法。而僅僅由一些具有資產階級思想的知識分子來鼓動變法,這樣變法失敗的命運就不可避免了。
二. 主觀上,維新派舉止失當,過於激進,加速了失敗的步伐任何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都是一項系統工程,有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期望畢其功於一役,是不現實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沒有政治鬥爭經驗的維新派,奢望變法立刻產生奇效,迅速扭轉中國長期形成的積貧積弱局面,其實是欲速則不達。
首先,維新派在輿論宣傳上採用了過激的言辭和一意孤行、感情用事的做法。在自己並沒有掌握實權、沒有形成權威的情況下,就要求裁撤六部為代表的傳統官僚機構。更有甚者,康有為在與老謀深算的榮祿談話時,竟然口無遮攔,提出:“殺二三品以上阻撓新法大臣一二人,則新法行矣。”這種不理智的策略,只能減少維新派的同情者和支持者。
其次,維新派沒有建立廣泛而又堅強的同盟。對於任何改革而言,最積極的支持者和最積極的反對者都是少數,更多的是等待、觀望和溫和派。對改革者來說,最大限度地爭取溫和派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擴大同盟軍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否則,只能四面楚歌,陷於被動之中。儘管翁同龢提出了“調和兩宮”的主張,讓慈禧而不是光緒充當維新變法的領袖,但都被康有為等人拒絕了。最終,慈禧認定維新派只忠於光緒而仇視她,進而懷疑維新派的變法動機只是為了從她手中奪取權力,使她毫不猶豫地站到了改革反對派的一邊。
再次,維新派採取了全面出擊、齊頭並進的方針,推進改革政策的實施。在短短的103天時間裡,通過光緒頒佈了300多道變法諭旨,內容涉及各個領域。這種急於求成的心態,使得原本對改革的承受能力和適應能力都比較脆弱的中國社會各階層,更增添了對改革的反感與厭惡,改革的阻力陡然上升。
綜上所述,內因是變化的根本,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總是通過內因起作用。在保守勢力強大的社會環境中,維新派指望立竿見影實現自己救亡圖存的理想最終被殘酷地扼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