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为何只推行了短短百余日,就失败了?

叨说历史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大清帝国经历了与西方列强的各种战争,签订了许多耻辱的卖国条约,虽然有过同治中兴,推行洋务运动,取得了一些成绩建立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可是甲午一役让清帝国输的一塌糊头,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说西方列强打不过那是以前不了解,可一直低头向我国学习的蕞尔小国日本都给打输了,国人的自尊心受到了强烈冲击,于是开始研究日本的明治维新、西方的君主立宪,企图从统治者内部发起政治改革,给这个病危的大清换血,戊戌变法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

戊戌变法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的

1895年甲午战争大清帝国战败后,李鸿章在日本下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要求割让台湾、辽东半岛,赔偿白银二亿两的消息传了北京,激起了正在北京参加科考完毕等待放榜学子的强烈不满,更是让在京参加考试的台湾痛哭流涕,

纷纷上书光绪皇帝拒绝承认《马关条约》变法图强。 最著名的当属康有为的“一万八千字的万言书”,得到十八个省的举人响应,有一千两百多人连署签名,到都察院门前请求代奏给光绪皇帝,让督察院的官员给拒绝了,但是,这个事情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此后,康有为以“变法图强”为口号,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发行报纸、兴办强学会,吸引梁启超、谭祠同、刘光第、杨锐等心系家国的有志之士加入。1897年冬天德国占领胶州湾,引发了西方列强瓜分我国的狂潮,在这种强烈民族危机之下,

维新变法运动的形势迅速高涨,康有为上书光绪提出立即变法改革,不做亡国奴。后来,光绪皇帝召见了这位呼吁变法的民间高人,两人经过一番谈论,光绪皇帝下定了变法的决心,从而开始我国近代史上轰轰烈烈变法维新运动。

戊戌变法的改革主张及失败

康有为在得到光绪的肯定后,于是在1898年1月康有为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到了4月,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了保国会。 到了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也就说变法正式开始。变法期间,光绪帝陆续颁布了近百道变法的昭令,

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精简旧的政府机构,采用君主立宪、裁撤腐朽的官员,任用维新派人士加深改革力度,鼓励建立形式学堂,废除八股文,创办报刊、传播新思想,兴办私人的企业,创建新氏陆军海军等,一场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运动在全国开展。

这场运动最开始慈禧太后是支持的,她也不希望大清就此玩完,改革能延续大清的统治当然是支持,那后来为什么慈禧为什么要镇压这场运动呢?话说,这改革自然是要破旧立新,必然会伤及一些守旧派的利益,这些守旧派的官员是慈禧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自是向着慈禧太后的,改革中辞掉了这些守旧的官员,他们必然会找慈禧大倒苦水,说维新派怎么不好,破坏祖制等等,

这些小的方面慈禧为了顾全大局都忍了,关键的是这些维新派采用君主立宪制,削弱皇权,并秘密联系袁世凯,让其准备派兵包围颐和园,企图硬夺权,作为保守派的慈禧哪还能容忍,结果慈禧先下手,于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禁于瀛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逃往国外避难,谭嗣同、刘光弟、张锐等六人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历时103天的维新变法宣告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的主因分析

有很多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因是,袁世凯向荣禄告密,从而导致了变法维新的失败。其实不然,首先,袁世凯的新军只有7000人,况且还远在天津,而当时直隶总督荣禄驻地就在天津,时刻盯着袁世凯,袁世凯又是荣禄举荐到天津操练新军的,

怎么着袁世凯也不能够忘恩负义杀了荣禄,去颐和园擒慈禧太后。况且袁世凯这老谋深算人,怎么看都是慈禧太后的势力大些,光绪帝心腹都是一些没有从政经验的维新派,一个有实权或者掌控军权的人都没有,就算最带兵去也死路一条,变法失败和袁世凯告不告密关系不大。

第二个再来看看这个维新派的领袖康有为。国学大师章台炎在康有为70大寿的时候评价他说“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而章太炎也曾参加过维新运动,可以说他对康有为的主张看的是很清楚。康有为将慈禧太后、荣禄、徐桐、刚毅等人誉为保守派,自己是维新派,还被称为康党、康圣人,他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守皇派 ,从他的作风中就可以看的出来。其在变法之前拼命的参加科考希望进入仕途,当袁世凯称帝后,他骂袁世凯是不忠不义之徒,不保光绪帝自己当皇帝。

再到张勋复辟溥仪再登基,康有为那是双手赞成,还跑到溥仪哪里去当个什么首席内阁大学士,当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后,康有为说“挟兵逼宫“,“何以立国?,次年,又跑去天津觐见溥仪。他在国外流浪的时候,口称有光绪的“衣带昭”到处招摇撞骗,招募的钱财都进了自己的口袋。可以说康有为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保皇派,保满清派。而他的那些改革虽然有些创新有些影响,但是都不是彻底的拔出,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做出的改动。康有为为的是自己能够升官发财,并不是什么真正的维新改革派,更不是什么为国为民的大圣人。所以这就是戊戌变法的先天不足。

第三个看那些负责改革的康门弟子。康有为自己中了进士,官职也就个六品官,梁启超中国举人没有职位,办公报纸教过书,在制造社会舆论方面在行。而被光绪提拔到军机处,负责改革的中坚力量,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四人也仅仅是四品官员,没有一个是有过处理政务经验的,也没有一个有军权或者封疆大吏参与支持,

唯一的靠山就是光绪皇帝,同样没有军权实权也不大。为了凑钱还各国欠款,谭嗣同还提出过,要把新疆卖给俄国,把西藏卖给英国,觉得这是无用之地。可见,这样一个没有高级官员、将军参与,而是靠 一腔热血的小官主导的改革,能够让那些守旧派的高级官员去遵守执行?这难道不是痴人说梦。

第四个是自己手上没有兵还有去夺权。维新派在改革中受到了守旧势力的阻挠,不去绕着湾走,偏要仗着光绪帝给的权力,去得罪那些慈禧太后手下的人,难道他们不知道光绪帝的权力是慈禧给的吗?守旧派跑到慈禧哪里去告状,光绪提醒他们注意,他们不以为然却要来硬的,觉得慈禧就是阻挠他们改革的最大绊脚石,要除掉绊脚石。手上没有掌有军权的人,却找的是只是对维新派有好感的滑头袁世凯参与政变,不曾想却被慈禧反手一击,他们还没有还手之力,逃的逃被杀的被杀。非要急功近利拿鸡蛋去碰石头,难道就不能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去改吗!

结语

戊戌变法作为我国由封建主义,改向资本主义、君主立宪的政体,是有他积极一面的,但是急功近利操之过急,没有主政的强势人物支持。纵观,我国历史上的变法,那个没有得到主政者的大力支持,“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反观戊戌变法,获得支持的光绪皇帝,不过是慈禧手中的挡箭牌,签字盖章之用,真正实权人物慈禧却被他们给得罪了,所以注定戊戌变法会失败。


麇子文史


戊戌变法,发生在光绪二十四年,也就是1895年6月11日到9月21日,整整100天,故又称百日维新。

提到维新变法,今天我们来聊聊维新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康有为。

戊戌变法开始后,光绪召见康有为。康有为入殿时,刚好碰到荣禄。荣禄问到康有为:“以先生这样的大才,是否有可以补救时局的方法?”康有为答:“非变法无以救中国。”荣禄问:“法固然要变,但是一两百年成的法,怎样才能实施变法?”康有为答:“多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了。”

荣禄何许人也?慈禧太后的亲信,也是后面末代皇帝的外祖父。当时刚刚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前面同时担任这两个职位的是李鸿章。这个时期国内几乎一半以上军权都抓在荣禄手中。从上面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当时的康有为是有多么狂妄自大,连荣禄也没放在眼里。

康有为对于权力的渴望,远远超过他对于维新变法本身的追求。

在维新变法期间,他企图将全部旧臣罢免,同时建议重用具有维新变法的年轻小臣,这些小臣几乎全是他的门生或他思想账下的小兵。

康有为这个人,作为维新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太过缺乏政治经验。从被重用起就一直树敌,盲目搞对象,和他不一致的几乎全部想废除。甚至妄想袁世凯会帮他杀荣禄,帮他围颐和园杀慈禧。

研究历史总会觉得荒诞,中学时候的正面人物越深入看越会发现问题,这也是因为我们人类本身的复杂性,兼好兼坏。当然维新变法的失败不能完全是康有为个人的原因,是当时复杂的各种社会因素共同造成的。


Ivan68359067


变法的主导者负有很大的责任。

首先是康有为,他做事看人的格局太小,百日维新的时候,可以说他只是一个天真的改革者。自以为自己看到了所有改革的凶险,可没想到他所看到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罢了。

他在选人上也有大问题。孤掷一注的把所有希望和政治理想投到了光绪帝身上。可谁知光绪帝自己本手就优柔寡断性格懦弱。最根本的是他根本就没有权利。那时候的光绪可能还不知道自己是个傀儡,可外人几乎都看的出来,唯独康有为这帮外人没有看出个分明。

当时康有为在京城办强学会。李鸿章送来3000两赞助费,可没想到康有为当着众人的面,把李鸿章的钱给退回去了,还嘲弄了一番李鸿章,说他是顽固派中最臭的石头云云。另一边又对袁世凯欢迎有加,还邀请他做强学会会长。到后来还想叫袁世凯出动军队,包围颐和园,发动政变。可谁不知道,袁世凯是基本上个李鸿章差不多,都是在官场上摸爬多年的“老油条”。精通谋略手段。

在第一次朝堂议事时。与顽固派大臣破口大骂。还杨言变法就是要杀一两个一品大员才能成功。我想这样的狂话,慈禧也很少说吧。何况还是一个刚刚步入官场的新人,一来到就公开杨言要杀慈禧的亲信。

从改革措施上,更能看出康有为的狂妄和天真。别人改革都是从小处改起,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的慢慢辐射。康有为不同,一上来就要啃硬骨头,废除科举和精简官吏。这两件事在当时来看都很有必要要做。但这两件事无疑是最难做的。想想康有为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就像去做成这些事,可能吗?并他一句话一道公文,就抢走数万人的出路,实际吗?

当然,我们不能说百日维新的失败,根本原因在康有为身上。但我想说,作为变法的核心人物,作为变法的直接负责人,康有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猪朋O狗友


中国的历朝历代的不断发展,都会经历很多改革创新,以适应人类各种不同的需求。历史上著名的变法很多,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比比皆是,但是大多数都会以失败告终。清朝末年的政治一片混乱,谭嗣同、康有为等六人联合起来向光绪皇帝推荐新法,史称戊戌变法,但遗憾的是因为种种的原因,最终以失败告终,这次变法也同历史上其他变法一样付出了血的代价。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其根本原因有哪些?

古往今来变法的动机是什么呢?最高层认为目前的统治方式阻碍了社会发展。变法即是要改变目前的统治方式,改变现有统治方式必然要改变现有的统治格局,改变现有的统治格局注定要改变现存的统治阶级利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既得利益者,但务请注意一点:触动利益永远比触动灵魂更难。

故成功变法一般具备二个特征:

1、强硬的最高统治者通过铁血手腕镇压现有的既得利益者,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保守派。前提是最高统治者牢牢把控着权利核心,强大到足以憾平任何阻碍力量,典型代表,秦孝公强力支撑下的商鞅变法。永远不要轻视既得利益集团,秦孝公去世后,商鞅被车裂警示无数后来的改革者。

2、保守派转型。既然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更难,那就给他更新更大的利益。世界上没有永远的保守派,面对远远大于既得利益的诱惑,保守派瞬间转变为改革派!当然这需要相当的政治智慧,参照我朝改革开放。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戊戌变法。最高统治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呢,距离铁血雄主大概要差十万条大街,当时但凡有点政治智慧的大臣都知道变法玩不转。我们再看看当朝重臣及封疆大吏,荣禄、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放在当时哪一位不是睁眼看世界的经世之才之人,要么弃之不用,要么推到变法的对立面,更别提转化为改革派了,没有一点政治智慧,完全是奔着自寻死路玩的!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虽然被慈禧太后扼杀了,但也为13年之后爆发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一、政治经济方面:

1、推动了清政府的自我改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这给慈禧以惨痛教训。

签订《辛丑条约》后,慈禧太后下令实行新政,其内容有编练新军;废科举,建学堂;奖励民办工厂;改革法制;派五大臣出洋考察,预备立宪;成立咨政院、咨议局等。其中有些改策已经超出了当年维新变法的内容。

2、激起了民众对满清政府的愤恨,推动知识分子由维新向革命转化。戊戌维新失败后,支持孙中山革命的人增多了,不少对清政府抱有幻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革命党人。

二、思想文化方面:

1、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戊戌变法之后,民主思潮充分发展起来了,激起了新一轮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热潮。戊戌变法失败后,更多的年轻人出国留学,更多的西方学说被译介到中国,中国的思想界更为活跃。

2、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前奏。

戊戌变法后,新式文化事业勃兴,国内出现办学热,创办新式报刊热,出版新书热。戊戌时期,维新派为了对人民进行启蒙,曾提倡白话文和小说界革命。








滴水之悟


清朝光绪是想有一点作为的,变法开始时连慈禧也是同意的,因为她看到不变法清朝是没有出路的,我们总认为变法不成功是与慈禧态度的变化有关,是与老太太的喜怒无常的脾气有关,历史的细枝末节又怎能如此简单如此直白,从一则小故事上我们或许可以探讨变法成败的一点倪端。

康有为被光绪召见,在朝堂上碰到荣禄。荣禄说:“法是应该变得,但一二百年的老法怎么能在短期内变了?”康有为愤然说:“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就可以变了。”

如果真按康有为的办法去做了,变法就真的能够成功吗?我们先假设变法成功了,一个用血腥和暴力手段取得成功的法,难道就是国家百姓真心拥护的好法吗?即算它是一部好法也不能保证它面面俱到,难免会有疏漏,此时如有人提出异议,康有为等人已尝到最直接清除异己的办法,难免不会把提出问题之人也杀了,那么这个法长时间运行下去会不会和原来的清廷一样专横而走上和初衷不同的道路。

当然我们知道变法没有成功,从这则短文上我们看到荣禄问的很策略。无论他是真心拥护变法还是虚与委蛇,至少没有上来就否定变法,而是打了一个太极拳,法要变但不能仓促为之。这本来是康有为争取一名大员支持最有利的时机,但康有为用愤然回答了荣禄,且这个回答血腥暴力,并隐隐有指向荣禄之意,含有这些大员之中也包括你的威胁。从这一回答不难看出康有为性格上急躁浮躁,一股子志在必得的骄气,把荣禄这个政治老手气的够呛,荣禄这个本来骑在墙上的两面派一下子推到了反改革阵营中,也让那些原本支持改革的旧势力改弦易辙了,变法此时是真的不会有成功的希望了,失败那就成了一个必然的结局。


风正轻摇雨自飘


戊戌变法失败主要是俩方面原因:一是维新派的自身的局限性,他们没有广泛的发动群众,只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封建君主身上,没有实权也没有军队的拥护,脱离群众,甚至惧怕群众,本身资产阶级经济基础薄弱,所以不敢否定封建主义,还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二是以慈祥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他们阻挠维新变法,以致维新变法只能维持103天。


无风又浪


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光绪皇帝没有实权加上清政府腐败无能封建思想顽固,慈禧等顽固派的打压光绪皇帝为了推行变法找到袁世凯来稳固但没想到袁世凯出卖了光绪皇帝,慈禧知道后全力追杀迫害维新派囚禁了光绪皇帝故而变法失败。


小杰675451949235


简述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

原因:

1、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根本原因)(由妥协性,软弱性的阶级本性决定)

2、 直接原因——袁世凯的背叛。

3、 帝国主义没有给予支持(外部原因)

教训: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从中国内部看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究其原因,固然与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改良的方法,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人民群众有关。但是,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仔细分析的话,决不是书本上描述的那么简单。就其失败的原因,从中国内部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 客观上,新旧力量的对比明显不利于维新派

变法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用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制度来取代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然会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变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维新势力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

当时,力量对比的天平明显地倾斜于保守派。从控制军政实权的大多数王公贵族,到军队将领和只会做八股文章的士子文人,为了维护既得利益,无不反对变法,从上到下构织成一张严密的抵制变法的网络。

耐人寻味的是,本来与保守派有矛盾的洋务派,虽然在“西用”上与维新派有着共同的语言,但为了维护“中体”,而公然站到了保守派的阵营之中,使得维新派势单力薄。

维新派的主要靠山光绪,名义上是已经亲政的皇帝,但最高权力实际上依然为慈禧所垄断。维新派在变法期间只掌握一种权力,即起草上谕权,除此之外,他们什么也做不了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只能依靠上谕来推行变法新政,但百日维新中所下的上谕真正得到执行的其实很少。

从严格意义上讲,维新派始终没有成为真正的改革实践者。

最致命的是,维新派始终没有认清光绪,没有看到光绪只是一个旧统治秩序的维护者、改善者,并不主张把中国建成一个资产阶级统治的君主立宪国家。

虽然现实的危机促使他选择了变法的道路,但其根本目的是要实现他内心深处“君权至上”的理想。因此在发布那么多的上谕中,都没体现维新派所要求的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 另外,作为中国近代社会新生力量的民族资本家群体中,很少有人直接参与或支持维新变法。而仅仅由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来鼓动变法,这样变法失败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

二. 主观上,维新派举止失当,过于激进,加速了失败的步伐任何改革,尤其是政治改革都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期望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没有政治斗争经验的维新派,奢望变法立刻产生奇效,迅速扭转中国长期形成的积贫积弱局面,其实是欲速则不达。

首先,维新派在舆论宣传上采用了过激的言辞和一意孤行、感情用事的做法。在自己并没有掌握实权、没有形成权威的情况下,就要求裁撤六部为代表的传统官僚机构。更有甚者,康有为在与老谋深算的荣禄谈话时,竟然口无遮拦,提出:“杀二三品以上阻挠新法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这种不理智的策略,只能减少维新派的同情者和支持者。

其次,维新派没有建立广泛而又坚强的同盟。对于任何改革而言,最积极的支持者和最积极的反对者都是少数,更多的是等待、观望和温和派。对改革者来说,最大限度地争取温和派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扩大同盟军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否则,只能四面楚歌,陷于被动之中。尽管翁同龢提出了“调和两宫”的主张,让慈禧而不是光绪充当维新变法的领袖,但都被康有为等人拒绝了。最终,慈禧认定维新派只忠于光绪而仇视她,进而怀疑维新派的变法动机只是为了从她手中夺取权力,使她毫不犹豫地站到了改革反对派的一边。

再次,维新派采取了全面出击、齐头并进的方针,推进改革政策的实施。在短短的103天时间里,通过光绪颁布了300多道变法谕旨,内容涉及各个领域。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使得原本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比较脆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更增添了对改革的反感与厌恶,改革的阻力陡然上升。

综上所述,内因是变化的根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在保守势力强大的社会环境中,维新派指望立竿见影实现自己救亡图存的理想最终被残酷地扼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