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李氏雅積樓:遞傳數世,助誕名劇(下)韋力撰

關於李原道之子李承寵與湯顯祖的交往,該文中也持同樣說法:“李原道之子李承寵,字懷舫,以祖蔭入監,歷任通政司經歷、廣東南雄府通判。當湯顯祖被貶官去廣東徐聞縣途經南雄時,與這位大同鄉結識。後來,李承寵任滿回蕪,湯顯祖晚年生活窮困,四處投友,來到蕪湖,李承寵熱情地接待了他,安置在雅積樓上,使他安心創作。一代戲劇名著《牡丹亭》由此寫成,流傳後世。”

對於李承寵在藏書上的貢獻,《蕪湖古城》一書中有如下簡述:“李承寵任滿回蕪後,繼續先輩的事業,擴充雅積樓藏書。相傳這期間湯顯祖曾流寓蕪湖,受到李承寵的熱情款待,將他安置在雅積樓上,請他悉心創作《牡丹亭》。因此,民間一直把雅積樓當作《牡丹亭》的創作地。湯顯祖去世57年後編修的康熙《蕪湖縣誌》亦云:‘世傳,湯臨川過蕪寓斯樓,撰《還魂記》。’雖然《牡丹亭》不在雅積樓裡定稿,但此說並非空穴來風,因為一部名著的創作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從構思,到執筆,到修改,到潤色,到殺青,甚至上演後還在不斷完善劇本,這些都需要一個時間過程,短則數月,長則數年。大戲劇家湯顯祖創作態度尤為嚴謹,必然斟字酌句,嘔心瀝血,費時更長。湯顯祖寓住雅積樓的日子,應是《牡丹亭》創作過程中的一個階段。”


蕪湖李氏雅積樓:遞傳數世,助誕名劇(下)韋力撰


《玉茗堂還魂記》二卷 清乾隆五十年冰絲館刻本,插圖3

看來湯顯祖在雅積樓中撰寫牡丹亭應該確有其事,只是劉尚恆在論述時說得更嚴謹,劉先生說他無法確認湯顯祖在此撰寫該書時是初稿還是定稿。而孔凡仲主編的《徽風民俗》中有《湯顯祖寫》一篇,此文的小題是“安徽名人傳說”,其所錄傳說中有這樣一段形象的對白:

湯顯祖選了一個雅座,獨自飲酒小酌。突然,他停杯不舉,聽見隔壁傳來輕輕的鳴咽聲,這是少女的哭聲,其中必有緣故。他喚來堂倌,問道:“誰在啼哭?”堂倌起初支支吾吾,湯顯祖正色道:“為何不肯說出真話?”堂倌說:“官家,還是不問為好!”“此話怎說?”堂倌見他認真,便小聲地說:“此地有一地頭蛇範龍太,家中妻妾成群,還整日尋花問柳。眼下這位姑娘是街頭賣唱的,因有幾分姿色,範龍太便託人為媒,要娶她當姨太太。她不樂意這門親事,但又拗不過範的權勢,真是無可奈何,怎不整天哭哭鬧鬧,尋死覓活?”湯顯祖聽罷,大聲喝道:“人間真有這樣傷天害理之事?”堂倌嚇得慌忙離去,卻驚動了隔座一位老者。老者聞言相迎,顯祖讓至座上,兩人推心置腹地談了一席話,顯祖才知其中緣由。

這位老者向湯顯祖講述了該事的具體情況,原來這位姑娘愛上了鄰居的一位青年,但此青年無功名也無產業,因此姑娘的父親幫她特色了一家殷實之戶,然此女死活不幹,其稱即使死了還魂也要嫁給此青年。該文中接著寫道:

湯顯祖聽罷這段情緣,幾天都在醞釀,現實中不讓這姑娘如願以償,他要寫出戲劇來完成她難以實現的夙願……正在他積極構思之時,傳來姑娘跳水的消息,他立即到了現場,並造訪了死者的親屬。夜晚萬籟俱寂,他便挑燈展箋,將那滿腔憤懣全部傾訴於筆端,文不加點,不停地寫了三天三夜,終於完成《還魂記》初稿,這就是《牡丹亭》最初的稿本。

該文為了鄭重起見,還在文尾列明瞭“講述:李秉倫,採錄:汪應澤”,以此說明言必有據,但此傳說可證蕪湖人對此深信不疑,認定湯顯祖在雅積欞撰寫了該劇,同時激發湯撰寫《牡丹亭》的創作思路也是產生於蕪湖。以此說明,該劇的初稿就是出自雅積樓。雖然這樣的說法查無實據,但蕪湖當地人各種文獻中都有這樣的記載,比如《蕪湖古今》中明確地說:“《牡丹亭》這部舉世名著是在蕪湖創作的,具體地點是在‘雅積樓’。”可見湯顯祖與雅積樓的關係並非空穴來風。

可惜蕪湖這座最著名的藏書樓卻毀於太平天國戰火,《蕪湖古城》中寫道:“咸豐三年(1853),太平軍與清軍在蕪湖激戰,雅積樓毀於兵火。清末,在雅積樓舊址上重建了一座兩層樓房,外牆東西兩側牆腳都嵌有‘湯畫錦堂牆腳界’石碑,人們仍將其稱為‘雅積樓’。”而《蕪湖古今》中也有同樣的記載:“咸豐年間,太平軍與清軍戰於蕪湖,雅積樓與縣儒學一道毀於戰火。雖然如此,雅積樓歷經明清兩代,有四百五十年的歷史,它是蕪湖歷史最久、藏書最多的私家書樓,更由於它曾經留下湯顯祖的足跡,因而傳名於世,載入地方史冊。”

戰爭結束後,雅積樓又重新建造了起來,這讓後人紀念這段重要的歷史有了可憑弔之處。故我此次到蕪湖尋訪,雅積樓也列為了必訪之地。郭青先生告訴我,蕪湖正在進行老城改造,如今這一帶已經變成了大片工地。聞其所言,讓我大呼又來晚了。然郭青卻緩緩地告訴我說,雅積樓保留下來了,雖然那裡不讓參觀,但他已經通過相關的朋友與那裡取得了聯繫,我們可以入內一看究竟。他的前言後語令我先驚後喜,於是我們共同乘汪華的車前往這個工地。


蕪湖李氏雅積樓:遞傳數世,助誕名劇(下)韋力撰


工地大門緊閉

眼前所見果然是範圍巨大的圍擋,隔牆望過去,裡面的塔吊正在運作中,郭青對此頗為熟悉,他帶我們穿入一條小窄巷,這條窄巷的一半已經堆滿了沙石,我們走入其中,這裡的工人頗為警惕地問我們來幹什麼。郭青大模大樣地告訴他們,前來找領導。他一邊走一邊向我介紹著舊城原本的狀況,他還時不時地告訴我哪片廢墟原本是怎樣的壯觀,同時我們還在牆上看到了一些界石。

蕪湖李氏雅積樓:遞傳數世,助誕名劇(下)韋力撰

一半道路已被佔領

此前我看過唐玉霞所著《回味低頭思故鄉》,文中提及:“蕪湖的老房子現在比較集中的是蕪湖古城一帶的老街老巷,儒林街、花街、南正街、太平大路等,於尋常巷陌裡流露出一派雅緻徽韻。”接下來該文以較長的段落描繪南正街的情況,之後又寫道:“25從南正街出來到儒林街。儒林街始建於宋代,因地處夫子廟儒林考場而得名。街全長363米,寬3米,東起環城東路,西至南門灣,原為石板路面,早幾年修成了水泥路,是蕪湖現存最古老的街巷之一。街道兩側仍保留著一批很有價值的古建築,比如著名的雅積樓和小天朝。從人物來講,相傳它與湯顯祖、吳敬梓、李鴻章都有密切關係。蕪湖的文化史,在這裡積澱下非常豐厚的一部分。我們這些後來人,說起從前的人傑地靈,都是要到這個淵藪裡來打撈的。”

蕪湖李氏雅積樓:遞傳數世,助誕名劇(下)韋力撰

文保點標誌

蕪湖李氏雅積樓:遞傳數世,助誕名劇(下)韋力撰

歲月靜好

如此說來,雅積樓乃是這條街上最有文化氣息的古建築,該文中寫道:“老房子,不能不提的雅積樓,地處儒林街18號,距今400多年曆史,曾經是蕪湖歷史最悠久、藏書最多的私家藏書樓,寫了那部驚豔天下的《牡丹亭》的湯顯祖曾在這裡讀過書。雖然如此,這裡和別處一樣擁擠著人家,撲面而來的不是書香或古意,而是生活粗糙直率的氣息、樸素的,也是嗆人的。”


蕪湖李氏雅積樓:遞傳數世,助誕名劇(下)韋力撰


保留下來的老建築

總體而言,唐玉霞的這篇文章寫得很是詩情畫意,因為先入為主的觀念,當我看到眼前這片巨大的工地時,心中還是有著不小的落差。郭青告訴我,相關部門已經對外公示,這裡要建成仿古一條街,只是這個規劃多年前就已提出,因為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問題,進度較慢,說不定多年後我再來這裡時,才能夠看到一片全新的古街。我們在前行的路上,也看到了一些文物點保護牌,說明相關部門還是會將一些古建原樣地保留下來,但可能要進行必要的維修。


蕪湖李氏雅積樓:遞傳數世,助誕名劇(下)韋力撰


改造後的老宅


蕪湖李氏雅積樓:遞傳數世,助誕名劇(下)韋力撰


原為診所的俞宅

一路向前走,而後進入了一個翻建後的院落,門口掛的介紹牌上寫著“俞宅”二字,從簡介中瞭解到,這裡原本是診所。走入院中,這裡是帶回廊的洋樓,從外觀看,保護得十分完好。如今這裡是蕪湖古城文化旅遊管理有限公司的辦公室,而郭青在這裡找到了相熟的朋友,那位朋友從裡面拿出幾個色彩鮮豔的安全帽讓我們扣在頭上,他說進入工地內必須要佩戴。今日天氣悶熱異常,將這個塑料殼子扣在頭上,瞬間汗就流了下來,但為了探看雅積樓,就必須要接受這樣的待遇。


蕪湖李氏雅積樓:遞傳數世,助誕名劇(下)韋力撰

完好的西式老建築

蕪湖李氏雅積樓:遞傳數世,助誕名劇(下)韋力撰

改造後的規劃圖

我本以為雅積樓就在俞宅的附近,但沒想到我們卻穿入了工地中。從建築規模看,這片改造區域的確很龐大,許多幢樓房在同時開建。工地內的道路頗為泥濘,還有幾條街主體工程已經完工,正在進行相應的裝修。從建造手法看,的確是用傳統工藝,有些老建築儘量保留下原牆。這種改造方式最令人讚歎,有一部分老街的地面已經鋪就,所用的石材基本是原來的舊料。

蕪湖李氏雅積樓:遞傳數世,助誕名劇(下)韋力撰

土方工程

蕪湖李氏雅積樓:遞傳數世,助誕名劇(下)韋力撰

感覺像是城門

蕪湖李氏雅積樓:遞傳數世,助誕名劇(下)韋力撰

面積不小

蕪湖李氏雅積樓:遞傳數世,助誕名劇(下)韋力撰

恢復後的木結構

然而穿過老街之後,道路卻因施工中斷了,此時的挖掘機正在那裡剷土挖溝,我們完全過不去,而帶路者指著前方一片老房子說,雅積樓就在那裡面,他問站在這裡拍張照片行不行。走了如此艱難之路,僅差二百米就返回,這如何也不能令我心甘,於是我採取迂迴的辦法,繞路到另一側。眾人也只能跟隨我這樣走,而汪華擔心我被腳下鬆動的土跘倒,他時不時地拉我一把。經過這樣的艱難前行,總算穿到了溝壑的另一側,雖然前行道路依然不平坦,但深一腳淺一腳地還是能夠行進,而我們每人的鞋都變成了土包狀。

蕪湖李氏雅積樓:遞傳數世,助誕名劇(下)韋力撰

正在整修的老街

蕪湖李氏雅積樓:遞傳數世,助誕名劇(下)韋力撰

將要完工的一段老街

蕪湖李氏雅積樓:遞傳數世,助誕名劇(下)韋力撰

雅積樓就處在前方的那片老建築中

終於來到了雅積樓的門前,此樓附近的舊房全部拆成了廢墟,惟餘此樓立於廢墟之上,然其門前卻密佈著一些豎井,我不知道這是怎樣的施工手法,也許是加固地基的方式吧。雅積樓側旁的文保牌已經被摘走,門楣上的字跡也看不清痕跡,惟有牆角的界碑還能隱隱看到字跡。郭青告訴我上面刻的是什麼字,可惜我卻沒記住他的所言。

蕪湖李氏雅積樓:遞傳數世,助誕名劇(下)韋力撰

挖溝擋住了去路

蕪湖李氏雅積樓:遞傳數世,助誕名劇(下)韋力撰

從側旁繞行

蕪湖李氏雅積樓:遞傳數世,助誕名劇(下)韋力撰

終於走到了溝的另一側

蕪湖李氏雅積樓:遞傳數世,助誕名劇(下)韋力撰

樓的周圍挖了很多豎井

走進門中,看到兩扇拱花大鐵門依然是舊物,門框雖然作了維修,但基本格局未變。穿過門廳,裡面是一個不大的院落,而院落的正房為二層,從外觀看上去,窗戶進行過改造,而二樓的陽臺卻是原料。

蕪湖李氏雅積樓:遞傳數世,助誕名劇(下)韋力撰

偶遇此人

走進其中一間房,無意間看到一個人坐在那裡,我們原本以為這裡空了很久,偶遇此人讓眾人嚇了一跳。但這位年輕人戴的不是安全帽而是迷彩遮陽帽,想來他不是施工工人。郭青用當地話問此人在幹什麼,此人默默地瞥了我們一眼未曾說話,眾人不好再問,於是入內繼續探看。

蕪湖李氏雅積樓:遞傳數世,助誕名劇(下)韋力撰

樓梯已斷裂

可能是長期沒有住人的原因,院子中自然生長出了兩棵椿樹,院內殘破的房屋構件扔的到處都是,但雅積樓的格局卻保留得頗為完整。雖然知道這是後來復建之樓,但見到此樓時還是感覺到有些小激動,畢竟這裡曾經是蕪湖最有名的藏書樓所在之地。

蕪湖李氏雅積樓:遞傳數世,助誕名劇(下)韋力撰

另一側樓梯已斷

蕪湖李氏雅積樓:遞傳數世,助誕名劇(下)韋力撰

掉在地上的樓梯構件

走入樓中,看到登樓的木梯已經腐朽折斷,眾人勸我一定不要上去,而我在唐玉霞的文章中讀到,她也未曾登上此樓:“湯顯祖居住的二樓現在空了,沒有人住,也沒有人上去,怕不夠結實踩塌了樓板。溼漉漉的天井,苔痕汙濁的地磚,木色陳舊,殘留的土紅色彷彿還提醒著關於它的曾經明媚時光,站在樓上放眼看去,是古城一帶舊式民居的屋頂。一位住在這裡的老人拿出了剪貼本,上面是關於這些老房子的資料。總有些東西值得收藏,總有些東西會被收藏,無論是幾百年前的臨川夢,亦或幾百年後剪貼本上發黃的鉛字。”

蕪湖李氏雅積樓:遞傳數世,助誕名劇(下)韋力撰

上望

看來大家都擔心木梯的安全問題,於是只好在一樓拍照。如今一樓也同樣破爛不堪,但有些舊木料卻頗具古味。另一側的樓梯早已散架,上面的地板也有部分的坍塌,但外牆保護得基本完好,其砌磚方式與北方不同,我不知道怎樣來稱呼,只是留意到在一面牆上有一棵不知名的野草生長了出來。這讓我想到了某個科幻片內的場景,地球上的人類消失之後,城市漸漸被森林所覆蓋,綠色的地球生機盎然。人究竟是個什麼東西呢?就地球而言,人類是不是害蟲,這件事一路想下去,豈止是細思極恐。

蕪湖李氏雅積樓:遞傳數世,助誕名劇(下)韋力撰

廂房

蕪湖李氏雅積樓:遞傳數世,助誕名劇(下)韋力撰

院景

雖然這裡的藏書早已不知去向,但雅積樓之名卻為世人所牢記。尤其那偉大的《牡丹亭》更被中國人所熟知,但熟知又能怎樣呢,我頓時覺得自己的心緒遁入了虛無。好在郭青的講解讓我回到了現實,他對當地文化的摯愛又重新感染了我,讓我打起精神細看這裡的一個個殘損細節,同時想象著湯顯祖在這裡翻閱書籍奮筆疾書的身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