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和尚,魯智深和鄧元覺,誰的武藝更高?這事武松很清楚

施耐庵在《水滸傳》中,塑造了各色各樣的江湖好漢,除了梁山一百單八將以外,方臘、田虎、王慶陣營同樣藏龍臥虎,不乏英雄豪傑。在這些好漢中,又有不少道僧形象,比如行者武松,就是一個頭陀;被武松斬殺的飛天蜈蚣,是一個道士;花和尚魯智深和寶光如來鄧元覺,則是小說中著名的兩大和尚。

都是和尚,魯智深和鄧元覺,誰的武藝更高?這事武松很清楚

魯智深和武松

要說在這些道僧人物中,最值得一說的便是魯智深和鄧元覺。這兩個大和尚各為其主,分別效力於宋江和方臘,作為敵對勢力,他們恰好在戰場上有過一次交手,但遺憾的是,兩人並未分出勝負。關於魯智深和鄧元覺的武藝孰高孰低,讀者們各抒己見,多數人力挺魯智深,大概因為魯智深是小說中的正面人物,但如果站在一個公正的角度來評判,恐怕結果會讓多數讀者失望。

一、兩人職位的比較

魯智深是梁山的步軍大帥,掌管整個梁山的步軍人馬;鄧元覺是方臘帳下的四大元帥之一,手握重兵。說起來,梁山只是一支強盜隊伍,跟正規軍沒法比較;而方臘是一個趨於成熟的政權,能與北宋朝廷對峙,其實力可想而知。所以,魯智深作為一支強盜隊伍的步軍大帥,跟鄧元覺作為一個政權的四大元帥之一,這兩者比較起來,顯然魯智深不如鄧元覺。

都是和尚,魯智深和鄧元覺,誰的武藝更高?這事武松很清楚

鄧元覺(右二)

二、兩人武器的比較

兩人都是和尚,都使一把禪杖,魯智深的水墨禪杖重達62斤,鄧元覺的渾鐵禪杖重50多斤。從兩人的武器的重量來看,魯智深更佔上風,理論上來說,兵器越重,越能證明其力量充沛,自然其武藝就更高。所以,在兩人武器的比較上,魯智深勝過鄧元覺。

都是和尚,魯智深和鄧元覺,誰的武藝更高?這事武松很清楚

魯智深

三、兩人的正面交手!

宋江征討方臘時,魯智深與鄧元覺有過一次交手記錄,小說中這樣寫道:

當時開城門,放吊橋,那寶光國師鄧元覺引五百刀手步軍,飛奔出來。魯智深見了道:“原來南軍也有這禿廝出來。灑家教那廝吃俺一百禪杖!” 也不打話,掄起禪杖,便奔將來。寶光國師也使禪杖來迎。兩個一齊都使禪杖相併。魯智深和寶光國師,鬥過五十餘合,不分勝敗。方天定在敵樓上看了,與石寶道: “只說梁山泊有個花和尚魯智深,不想原來如此了得,名不虛傳!鬥了這許多時,不曾折半點兒便宜與寶光和尚。” 石寶答道:“小將也看得呆了,不曾見這一對敵 手。”

都是和尚,魯智深和鄧元覺,誰的武藝更高?這事武松很清楚

魯智深大戰鄧元覺

魯智深和鄧元覺交手五十多個回合,並未分出勝負。但是,許多讀者看到後面方天定的話,便認定魯智深的武藝在鄧元覺之上,因為方天定先是誇讚魯智深“如此了得,名不虛傳",接著又說“不曾折半點便宜與寶光和尚”,給人一種魯智深佔據上風的感覺。“不曾折半點兒便宜”,就是說魯智深的武藝大於等於鄧元覺,即魯智深處於不敗之地,真相果真如此嗎?不急,我們接著往下看:

且說城下宋軍中,行者武松見魯智深戰寶光不下,恐有疏失,心中焦躁,便舞起雙戒刀,飛出陣來,直取寶光。寶光見他兩個並一個,拖了禪杖,望城裡便走。

都是和尚,魯智深和鄧元覺,誰的武藝更高?這事武松很清楚

魯智深、武松等人

這段文字就非常有意思了,我們不妨一起來分析一下:正當魯智深和鄧元覺打得難分難解之際,觀戰的武松站不住了,他“見魯智深戰寶光不下,恐有疏失,心中焦躁”,請看武松的這一系列反應,非常值得揣摩。首先武松作為觀戰者,他看到魯智深戰勝不了鄧元覺,所以”恐有疏失,心中焦躁”,武松著急了,為什麼?因為魯智深不僅勝不了鄧元覺,很有可能再交手下去會處於下風,別忘了,武松也是一等一的步戰高手,他對魯智深和鄧元覺的戰況,一定了然於心。

都是和尚,魯智深和鄧元覺,誰的武藝更高?這事武松很清楚

武松

在“心中焦躁”的情況下,武松終於站不住了,於是“舞起雙戒刀,飛出陣來,直取寶光”。雖然兩軍交戰,勝者為王,不論手段,但武松作為江湖上著名的打虎英雄,你何曾見過他與別人聯手打一個的,從來都是他以一人之力扭轉乾坤,現在他居然和魯智深聯手對抗鄧元覺,說明了什麼?很簡單,只能說明鄧元覺武藝了得,魯智深不是他的對手,一旦再交手下去,魯智深甚至有性命之憂。作為好兄弟的武松,現在還管什麼幾個打一個,先把鄧元覺斬了再說。再看先前方天定、石寶的反應,他們只是誇讚了魯智深幾句,但並未出手相助,因為他們知道,魯智深雖然武藝了得,但勝不了鄧元覺。而武松的一系列舉動,都能側面說明魯智深的武藝不如鄧元覺,否則,他又怎麼會上前助陣,兩個打一個呢?

因此,通過一番分析下來,我認為鄧元覺的武藝在魯智深之上,我們不能總站在梁山好漢的立場說話,從小說中露出的蛛絲馬跡來看,這種結果應當是經得起推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