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的多倫諾爾大草原

春秋時期的多倫諾爾大草原

(多倫諾爾草原)

春秋時期(前770年-前476年),灤河中上游地區,包括多倫諾爾草原一帶主要為山戎、屠何等少數民族所佔據。

一、山戎(又稱北戎)

山戎是我國春秋時期北方的一支較強大的少數民族。又稱北戎,也是匈奴的一支。活動地區在今河北省北部、內蒙古自治區等地。見《春秋·莊公三十年》、《漢書·匈奴傳(上)》所載。後亦為北方少數民族的泛稱。據史書記載,山戎部族以 “射獵禽獸為生”,“隨畜牧而轉移”,即為典型的遊牧民族。山戎經常聯合各部落侵犯中原,成為燕、齊諸國之邊患。公元前664年齊桓公興兵救燕伐山戎,滅掉令支、孤竹山戎部旅。約戰國晚期,山戎逐漸銷聲匿跡。戎族是少數民族的一支,不僅人口數量大,而且居住地區廣,並逐漸從西方遷至東方和北方。戎族分支頗多,有大戎、小戎、陸洋之戎、九州島之戎、驪戎、犬戎(曾攻破西周都城鎬京)、揚拒、泉皋、伊雒之戎、姜戎、茅戎、北戎、無終戎等名稱。山戎,即為戎族的一支,也即是由西方遷往北方居住的戎族。

春秋時期的多倫諾爾大草原

(春秋時期多倫諾爾草原地圖)

從史料上可以看出,山戎是生活在燕山以北一帶,以林中狩獵(當時,燕山以北至多倫諾爾草原一帶分佈著大片原始森林,並且氣溫較為溫潤)和放牧為主的遊牧民族。但是,隨著歷史的變遷,山戎人伴隨遊牧,逐漸開始了農耕。山戎曾栽種冬蔥和戎菽,享譽塞北。《(清代)欽定熱河志》載:“戎菽又名胡豆,種出山戎,北土甚多,百穀之中最為先熟。”而“冬蔥”,也就是今天廚藝必不可少的佐料大蔥。戰國後期,山戎逐漸衰落,後被其他遊牧民族滅掉。今河北省豐寧縣潮河源村周圍的山上,分佈著許多山戎石板墓,據初步估計有山戎人的石板墓五千餘座。如此眾多的山戎古墓,足以證明灤河中上游地區是山戎族所生息繁衍的重要之地。

春秋時期,山戎的勢力頗為強大。山戎南臨燕國,東近齊國,西接趙國,他們時常長驅直入燕、齊、趙的邊區進行擄掠和騷擾,成為這三個諸侯國的世代邊患,而其中尤以“病燕”為甚。在古代文獻中“山戎越燕伐齊”“山戎病燕”等歷史事件屢有記載。山戎勢力的發展,對燕國更是個很大的威脅。 燕國不斷受到以山戎為主的北方東夷民族的侵擾,農牧業生產和人民生活受到很大破壞。到燕桓侯(公元前697—公元前691)時期,燕國不得不將都城遷到河北的臨易(今河北省雄縣)西北。燕國的權力中心逐步向南遷移,致使國力日衰。燕莊公二十七年(周惠王十三年,公元前664年),山戎侵燕,燕國向齊國告急,齊桓公率大軍救燕,北伐山戎,大敗山戎部族,解除了山戎對燕國北部地區的威脅。戰國初期,東胡日益強大,山戎日益衰落,後被併入東胡。一直到公元前476年東胡被燕將秦開所逐,方才離開灤河上游地區。

春秋時期的多倫諾爾大草原

(秦開卻胡塑像)

二、屠何

屠何,春秋時期,即公元前664年以前,遼西大小淩河流域、灤河中上游的一方國名稱。

關於屠何,史籍中有過不少記載。《逸周書•王會篇》載:“不屠何,青羆,東胡,黃羆。”孔晁注:“不屠何,亦東北夷也。”《爾雅•釋地》載:“東方之夷種有九。”李巡注:“一玄菟,二樂浪,三高驪,四滿飾,五鳧臾,六索家,七東屠(即東方之屠何),八倭人,九天鄙。”《管子•小匡篇》:“中救晉公,禽狄王,敗胡貉,破屠何。”尹知章注:“屠何,東胡之先也。”《通鑑外記•周紀二》載:“敗胡貉,破屠何。九夷海濱,莫不來聽。”《左傳》載:“豹胡,亦即不屠何。”《墨子•非攻篇》載:“古屠何亡於燕代胡貉之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