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魯“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曹操真的沒有劉備得人心嗎?

張魯更傾向於曹操是因為曹操代表的是國家,是正統

張魯“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曹操真的沒有劉備得人心嗎?

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無疑是漢末最為高明的政治智慧,因此真正最為得人心的反而是曹操。

官渡之戰,張繡和賈詡棄四世三公、武將如雨、謀士如雲勢力強大的袁紹,而投奔勢力弱小的曹操,除了賈詡慧眼識英雄之外,打動張繡的就是曹操代表的是朝廷是國家。

江東許貢上書朝廷,認為孫策有不臣之心,被孫策殺死,後來許貢的門客刺殺孫策,導致孫策英年早逝。毫無疑問曹操就是這個朝廷的代言人,同樣心向朝廷的劉繇、王朗、陸康等等江東世家比比皆是。

荊州劉表一死,荊州代表蒯家和蔡家迅速勾搭上曹操,來不及通知劉備就投降,導致劉備差點被曹純的虎豹騎追上。零陵人劉巴更是三次想遠離劉備,結果無奈之下才投降劉備。

張魯本就想直接投降曹操的,但是手下有很多人不同意,畢竟張魯統治漢中、巴州三十年,小日子過得非常不錯。 其弟張衛就非常不滿,親自帶兵去陽平關拒守,但是很快被打敗。

張魯又提議投降曹操,手下閻圃就出注意認為,打了敗仗就急於投降,恐怕會被曹操看輕,張魯於是退軍巴中,臨走左右就建議把糧倉財寶燒掉堅壁清野,張魯說“本欲歸命國家,其意未遂。今日之走,以避鋒銳,非有惡意。”遂封藏而去。

注意張魯提及的話語是歸國家,很顯然“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曹操在當時就是代表的正統,是當之無愧漢室代言人。

曹操對張魯的五斗米教並不反感,條件寬容優待

張魯“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曹操真的沒有劉備得人心嗎?

《華陽國志·卷二》:二十年,魏武帝西征魯,魯走巴中。先主將迎之,而魯功曹巴西閻圃說魯北降歸魏武:“贊以大事,宜附託;不然,西結劉備以歸之。”魯勃然曰:“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遂委質魏武。

雖然《華陽國志》中有記載,但實際上這句“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的真實性尚未有定論 。但是張魯傾向於曹操是非常明確的,曹操當時三分天下有其二,既然要投降自然投降最為強大,最有可能統一天下的勢力。

曹操實際上非常需要五斗米教為其鞏固思想統治,這也是曹操對張魯很優待的原因之一。張魯投降之後,一門五子皆封為列候,張魯本人被任命為鎮南將軍。還為兒子曹宇求娶張魯女兒,結為親家。

張魯和其部署被遷移到長安三輔和鄴城一代,張魯家族憑藉曹魏對其的寬容和優待,或明或暗的繼續傳播五斗米教,魏晉南北朝時期五斗米教在中原和北方得到長足的發展。

以曹操之精明,如果沒有達成協議,豈會容忍張魯家族的小動作,那麼很顯然,張魯投降之後依舊被委以重任,傳播五斗米教是曹操允許的。曹操需要這樣的喉舌和思想工具來達成籠絡人心的目的。

因此實際上曹魏能成為天下最為強大的勢力,是比劉備亦或孫權更得人心的

張魯“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曹操真的沒有劉備得人心嗎?

一再強調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原因就在於這計策的確是當時乃至後世不斷效仿的好計策。曹操憑藉政治的制高點,這才一路後來居上成為天下霸主。

在人才爭奪戰中,曹操代表正統的因素更讓曹操佔盡優勢,赤壁之戰爆發前夕,江東一片降聲就可以看出曹操更得人心。無獨有偶,曹操降服張魯之後,益州城內一日十驚,劉備斬之不絕。

實際上無論是孫權還是劉備,更多是憑藉軍事高壓才讓人心歸順罷了,當然曹操實際上也有類似的問題,這是因為曹操對內部的世家不妥協的緣故。等到曹丕答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之後,天下人心向魏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司馬家族接受曹魏的遺產,順利吞併天下自然是水到渠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