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裡怎樣才能突破自我的認識盲區?

在股市裡怎樣才能突破自我的認識盲區?

親愛的證券投資朋友,你是否出現過以下時刻,出奇地自信自己學到的證券投資理念,無論是技術分析還是基本面分析,當任何人質疑你的理念時,你會毫不遲疑地反擊,當你以價值投資理念選到好股票低價格的時候,你會很自信地全倉或加融資買入,在你看來,這是一次是百年一遇的機會,你一定不會錯過。你會賭上一切。當你賭上一切的價值股,好股票在你買後又繼續下跌的時候,你發現你沒錢了買了,這時候你會用巴菲特等大師的話安慰自己,股票是越下跌越好啊。當你天天要吃漢堡時,漢堡打折時,你一定是越來越高興啊。但你空空如也的口袋卻讓你高興不起來。

為什麼有些人都是價值投資者,都有一種理念,但卻買了不同的股票。然後對不同的股票有著非同一般的感情,比如買茅臺的就非茅臺不看,買平安的就說平安的股票最好,買格力的就說美的不如格力專注。買平安銀行的就說興業銀行不確定。買東阿阿膠的就說一輩子持有一定賺。這麼多現象背後到底是什麼在影響著我們,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和學歷學識決定了每個人的認識都不一樣,其實真不是用智力來做為評價一個人的層次標準。不過有一點能確定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有認知盲點。我們的大腦裡都有主觀偏見。要突破這種自我的偏見很難,難到一定突破,你就不在將是你自己了。你的思維完全會變成另外一個人。因為你原來的思維方式已經改變了。人跟人之間的差別不就是思維的差別嗎?

那有沒有什麼能幫助你改變認知盲區和升級自己呢?有。那就是閱讀和思考,不斷地自我反省,我叫它叫每日必省,想想中國現在最偉大的企業是誰?當然毫無爭議,是華為。華為的任正非說過一句話“我們跟其它的企業沒什麼區別,我們與他們最大的區別就是我們每時每刻都會反思自己,這樣我們才能升級改造。不斷適應新的環境和持繼科技創新。

我們每個人平日裡的所思所想,有一多半是主觀的,是不客觀和理性的,特別是在股市裡,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事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同感,每過一段時間,當我重新溫習投資經典書刊的時候,我都會另有所思所獲。而且不管你看了再多的書,過一段時間,你在股市裡還是會犯書裡已經所標出的錯誤。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你思考的加深加強。你犯錯誤的次數和深度會隨著你閱讀和思考的次數和深度產生正相關的聯繫。而且我越發現,看的書越多。股市操作的最少,年換手率也越少。

巴菲特曾說過。不管你學的再好,你一定會在股市犯錯。我只是希望這個犯錯的次數降到最少。犯錯造成的傷害最低就可以了。我希望從別人和偉人那吸取經驗教訓。儘量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我認知的突破首先要把自己的盲目自信先打掉,其次把自己全倉滿融的貪婪要打掉,再其次把自己擔心錯過市場時機和選擇預測市場時機的慾望打掉,因為這些全都是自己的主觀意見。這些主觀意見充滿著一些風險因素。正是我們的主觀而極有可能忽視這些風險因素。所以我們必須在充分考慮到風險因素的情況下才能去完成主觀的行為。上面這寫的很複雜抽象。總之一句話表述意思就是當你在股市對一個你認為正確的投資行為做行動時,請多多思考再三。從其它多角度和逆反角度去思考你的這一行為是不是理性的,是不是盲目的。

想想為什麼你想學巴菲特價值投資,那麼確定地低價格買入一支好股票的時候股價又下跌了好多,而巴菲特卻還有錢買,而你早已經投入了所有。你眼睜睜看著股價越來越低。其實巴菲特從來沒說過倉位管理,因為倉位管理確實不是價值投資最重要的思想,因為假如你買錯了股票,再怎麼倉位管理都沒有用。但是巴菲特的行為已經很好地告訴了你什麼是倉位管理。

2019.11.3

我會像訓練我的肌肉那樣訓練我的大腦,每一篇文章都是寫給我自己看的,每一篇文章都是自我反思與反省的憑證,入市12年,多少起伏與感悟,每天一篇所思,每天一篇所想,讓時間的複利伴隨我們投資的每一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