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工地實驗室”破解高原施工“盲區”

青海新聞網·青海新聞客戶端訊 已入深冬,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龍羊峽湖邊許久未能融化的冰雪堆積著,室外溫度呼氣成冰。這時候,世界上首個以服務光伏發電為主,全清潔能源打捆外送的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送端站海南換流站仍在抓緊施工。

2019年12月25日,讓所有施工人員緊張的日子。這天質檢專家如期而至,來到海南換流站支流場區域的施工現場,對施工成品進行嚴格的質檢,這種嚴格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挑剔”。

“變電構架基礎光滑、平整,無明顯氣泡、裂紋和蜂窩。”質檢專家對此一致好評,並且認為這種施工質量在高原氣溫低、氣壓低、含氧量低、太陽輻射大、日溫差大、紫外線強等施工難題下取得實屬不易。

如何做到的?

所有的施工成果源自一間“工地實驗室”。

“‘工地實驗室’是我們以‘孵化器’方式組建的。”業主項目部副經理王茂忠說,“通過抽調各技術骨幹和管理人員,集體攻關、科學試驗、精確量化、模型評估的方式,變為成熟孵化產品後,應用於現場施工中,幫助我們尋找到有效的高原施工工藝質量的提升之路。”

此條特高壓施工在世界上絕無僅有,施工中面對的所有問題都是首次。工程難,工程苦,但必須啃下這塊“硬骨頭”,也正是這間“工地試驗室”將不可能變為了可能。

走進電纜溝和圍牆施工現場,一塊塊來自工廠預製的建築小件正不斷被安裝,工程進度不僅大大加快,質量也得以保障。

“高原地區風沙和溫差大,採取現場施工的方式,電纜溝和圍牆容易產生裂紋與龜裂。實驗室通過多次實驗,設計出這兩項施工內容的技術要點和模型產品,並委託工廠代加工,不僅解決現場蒸汽養護困難,還實現了節能、無汙染,實體質量和外觀完全達到清水混凝土質量標準。”土建A包一位技術骨幹談及改變時說。

在GIS基礎作業點,陽光照射下,建築外表整齊光滑,穩實挺立於地面上。通過抽查工程施工質量考核資料,堪稱完美。

該項工作工程面積較大,施工條件苛刻,難度自然不用說。但在實驗室集中攻關下,指導項目部運用研創的超大體積砼技術讓工藝質量經受住高原環境考驗。對於業主項目部來說,他們的收穫不僅在於這一上佳的實體質量,同時也獲得了高原工程GIS超大體積澆築砼技術的全過程數據。

施工項目部負責人李紅安翻閱該項施工實驗檔案,指著數據分析圖說,“施工前我們也有頗多擔憂,這麼大體量的大體積澆築,任何一個環節的疏漏都將導致質量受影響。通過實驗室的幫助,徹底掌握瞭解決的技術方法。按照最符合現場條件的方案施工,既找到了克服工程難點的思路,又為工程工藝創新注入了活力之源。”

設計項目部工地代表人員也有同感,“工程獨特的高原地區建設性質,對施工各方來說都是第一次‘摸石頭過河’。實驗室所產生的各種數據,對設計院今後從事類似工程設計,無異於提供了一線真實可靠數據,也為今後類似工程起到引路和借鑑作用。”

石以砥焉,化鈍為利。只要有恆心一切困難都可迎刃而解,青海新能源也正以此為精神繼續創造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