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傳統文化的錢穆 創建了香港中文大學

1949年,錢穆遷往香港。創建了香港中文大學的前身——新亞書院,以發揚中國文化為最高教育宗旨。錢穆預言:“此下世界文化之歸趣,必將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宗主。”

堅守傳統文化的錢穆 創建了香港中文大學

錢穆

靠自學 從鄉村教師到進入北大授課

錢穆,原名恩鑅,字賓四,清光緒廿一年(1895年7月30日)生於江蘇無錫的七房橋。他7歲入私塾讀書,1911年因辛亥革命,中學學校停辦,他輟學後自學。18歲後,錢穆當了十年小學教師, 1922年以後,他又當了八年中學教師。

堅守傳統文化的錢穆 創建了香港中文大學

錢穆位於無錫七房橋的故居舊址。

一直自學苦修的錢穆,致力於史學研究,1930年,因《劉向歆父子年譜》和《先秦諸子系年》兩篇著作,使學界人士對其推崇備至。後由顧頡剛推薦,錢穆被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講授中國上古史和秦漢史。

居北平八年,錢穆先後授課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北平師範大學等名校。

在燕大,錢穆見陳寅恪穿長袍,遂改穿長袍,一直堅持到老。當時北大名師雲集,戴金屬細邊眼鏡的錢穆,被學生評為北大最叫座的教授之一,學生中有“北胡南錢”之說,胡即指胡適,他倆都因以演講的方式授課而聞名。

一次,燕大校長司徒雷登宴請教師,錢穆直言,入燕大校門即見M樓、S樓,既然在中國,就該起中國名字。校務會採納了錢穆的建議,後將M樓改為穆樓,S樓改為適樓,樓貝公改名辦公樓,其它建築也都賦以中國名稱。校有一湖,因一時無名,就根據錢穆的提議取名“未名湖”。

堅守傳統文化的錢穆 創建了香港中文大學

未名湖

抗日戰爭爆發後,錢穆隨北大南撤到雲南蒙自,期間他與詩人、考古學家陳夢家往來密切。陳夢家勸錢穆寫一本中國通史的教科書,後來在陳夢家的啟發下,錢穆一反此前中國通史的西方化敘事傾向,寫出《國史大綱》,它飽含強烈的道德意識與愛國熱情,展現出“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很快風行全國,成為各大學通用的歷史教科書。

而民族危亡之時,西學東漸,很多青年當時閱讀的多是“左傾進步書籍”,以民族虛無主義為時尚,蔑視和貶低中國傳統文化,稱之為“腐朽沒落”。

錢穆在北平、西南執教期間,是不支持學運的,因為與他的傳統理念相悖。錢穆後來離開了西南聯大,也與當時校園激進的左傾思想有關。

預感在內地難有容身之地

“以中華文化民族意識為論旨”的《國史大綱》,受到蔣介石的賞識。1942年,蔣介石約見錢穆,錢穆拒絕了,次年,蔣介石再度約見錢穆。提倡宋明理學的蔣介石,與錢穆思想非常相合。後來,錢穆再次受蔣介石的邀請,與馮友蘭一起去重慶,給中央訓練團講演。期間,為錢穆安排的每餐飯蔣介石都要親自去看,親口品嚐是否合口。蔣介石還請錢穆負責《宋元明清學案簡編》裡清代部分的編寫。

錢穆多次讚揚孫中山先生所創立的“五院制度”,尤其考試製度、監察制度,認為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精神。

1949年8月,發文點名批評胡適、傅斯年和錢穆三人,說他們是“被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所能控制的“極少數人”。

錢穆認為自己“單槍匹馬,一介書生”,“足跡不到京、滬、平、津,不在公立學校教書”,“怎麼會找到我頭上”。此文發表之前的四個月,胡適已經去了美國;八個月前,傅斯年去了臺灣。

當時,錢穆正應香港華僑大學之邀,赴廣州任教。10月,錢穆囑託蘇州城防司令隨時照顧家小,然後自己隨華僑大學遷至香港,妻子和五個孩子都留在了內地。

在香港創辦中文大學 以發揚中國文化為最高宗旨

錢穆在香港見到許多彷徨的流亡青年走投無路,於是有了創辦大學的想法,“我覺得自己是從事教育工作的人,怎忍眼看他們失學。同時,也覺得自己只有這一條適當的路可以走。雖然沒有一點把握,但始終認定這是一件應當做的事。”

自認流亡知識分子的錢穆,一邊在報刊上發表文章,一邊與謝幼偉、唐君毅、崔書琴等學者,在九龍偉晴街借用華南中學的三間課室,籌辦“亞洲文商學院”,夜間上課,由錢穆任院長。

1950年秋,上海商人王嶽峰在九龍深水埔桂林街61—65號購得新樓三楹,供作新校舍。校舍簡陋,沒有圖書館。亞洲文商更名為“新亞書院”,改為日校,錢穆出任院長。

堅守傳統文化的錢穆 創建了香港中文大學

新亞書院農圃道校舍。

學校經費困難,辦公室晚上就是臥室。錢穆自奉節儉,先是棲身在校舍打地鋪,後搬到貧民區,再搬到偏遠鄉村租房。他每天搭巴士、火車上課,立定講壇,舌耕不輟。

學生幾乎全部是來自內地的流亡青年,很多露宿在學校天台、樓梯上。師生不到百人,學費收入僅有20%,每月虧空多達三千多港幣。後來蔣介石一直幫助了四年,數年後,學校獲得美國耶魯、哈佛的援助,蔣介石才開始停止撥款。

堅守傳統文化的錢穆 創建了香港中文大學

1955年,時任新亞學院院長的錢穆。

錢穆公開在校刊上撰文,指出:“本書院特以發揚中國文化為教育之最高宗旨……中國青年在思想上應有正確的認識,以免誤入歧途,既誤其本身前途,亦遺害於國家民族以及世界和平。”

堅守傳統文化的錢穆 創建了香港中文大學

錢穆故居展示的新亞書院校歌歌詞手稿。

1963年,新亞書院、崇基學院、聯合書院三校合併為大學,68歲的錢穆親定校名為“香港中文大學”。 在英國屬地香港,有了第一所中文教學的大學。

1966年,內地大中學校一度陷於停頓。據錢穆夫人胡美琦回憶,錢穆日夜在長廊上走來走去,一言不發,持續一兩個月之久。一天,錢穆突然說,他要編一部《人人自修國文讀本》,這樣將來即使教師和課程都沒有了,也可以此為研讀文言文籍的國人開一門徑,挽救傳統文化中斷的危機。

堅守傳統文化的錢穆 創建了香港中文大學

錢穆和胡美琦。

父子異途

錢穆畢生信仰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儒家家庭倫理,尤重父子之情。初到香港時,錢穆曾經看電影,內容是關於親子之情的。想起在內地的兒女,錢穆當時禁不住悄然淚下,而錢穆向來是能夠“以理馭情”的。

1950年,錢穆寫信給留在內地的三個兒子,希望他們到香港讀書。當時受輿論影響,兄弟三人認為父親“逃港”即是不愛國的行為。故錢穆想與子女團聚的願望沒有實現。

錢穆父子異途,父慈子孝各不可得。直到三十一年後的1980年,子女們才與父親重聚,錢穆其時已85歲。而錢行藉助赴港探親的事由,才找機會辦了返城手續。

錢遜讀父親的著作時,已年近五旬,曾經叛逆的錢遜,為自己曾經批判國學而感慚愧;錢行70歲時,以“畢明邇”為名,發表文章替父親辯駁:“中國的幾千年說成都是封建、都是專制,是錢先生所最反對的。”

錢穆死後,胡美琦公開發表文章談到,與子女相見時,錢穆一直等待子女向自己道歉或者做個說明,孩子為什麼用那樣的態度對待自己的父親,但錢穆沒有等到,心中耿耿卻難以言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