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藏書記載明朝福建36個家族,移居琉球幫助建設都城

日本藏書記載明朝福建36個家族,移居琉球幫助建設都城

日本沖繩首裡城被大火燒燬。

沖繩,是日本命名的。中國歷史上即,明清是中國的番國,年年朝貢。日本藏的《薄海番域錄》,記載朱元璋下詔福建36姓家族,移居琉球,帶去支柱幫助他們建設。

日本藏書記載明朝福建36個家族,移居琉球幫助建設都城

“隋大業中,令朱寬訪求異俗始至其國。語言不通,掠一人以返。後派遣陳稜率兵至都。

唐宋時未嘗朝貢。元招之不至(元人善騎,不善水,沒辦法)。

明洪武五年派遣行人楊載齊詔往諭其國。當時琉球分為三:中山王、山南王、山北王,並派遣使臣朝貢,並請求受封。洪武十五年,賜中山王、山南王金印。第二年又賜山北王金印。

二十五年,朱元璋見於琉球人來華使節海上航行的困難,特賜福建善於造船航海的三十六姓人家移居琉球。他們包括“知書者,授大夫長史,以為朝貢之司;習航海者,授通事,總為指南之備”。可見他們不僅是善於操舟者,且擔任通譯、朝貢有關的事務。他們在琉球定居以後,便成為代表明王朝長期協助琉球,增進中原王朝和琉球關係的一群優秀人才。他們子孫繁衍,也成為琉球人。

日本藏書記載明朝福建36個家族,移居琉球幫助建設都城

清朝時,琉球是番屬國,朝貢不絕。康熙23年,汪楫冊封琉球,回朝後作《中山沿革志》進呈皇帝。

汪楫上疏說,中山王尚貞親自去館舍拜見說,我們小國偏僻,彈丸之地,感到難為情,有時想學經書也沒地方。永樂、宣德、成化年間,琉球官生皆入國子監讀書。現在也想和去明朝學習,連陪臣子弟四人。懇請使我轉奏,能同意四人來明讀書。應準。並賜衣物豐厚,國家待之為最優,穿衣戴帽,陳奏章表,均有華人之風。

日本藏書記載明朝福建36個家族,移居琉球幫助建設都城

《薄海番域錄》裡,就記載了首裡城宮室的“歡會府門”、“漏刻殿門”、奉神門。

宮室建於山巔,國門匾額“歡會府門”。(注意,叫國門)歡會門是首裡城的正門,名字意為歡迎中國皇帝的使者“冊封使”等訪客。歡會門是一座在首裡城外廓石牆之間的堅固大門,也是進入城內的入口。清代文人沈復《浮生六記》卷五記載:歡會門,踞山顛,疊礁石為城,削磨如壁,有鳥道,無雉堞,高五尺以上。城門外石厓上,左鐫“龍岡”字,右鐫“虎崒”字。

“漏刻殿門”:有日晷、漏刻、報時鼓,及“萬國津樑”鍾。漏刻門內為木結構的廣福門(中御門)和下之御庭。下之御庭南為“京之內”,被視為首裡城的發祥地,是琉球王國的宗教聖地。

奉神門:奉神門是首裡城通往“御庭”的一道城門。和中國一樣,它有3個出入口、中央的門只有王國及身份高貴的人才能通行,左右的兩扇則是家臣所用。

日本藏書記載明朝福建36個家族,移居琉球幫助建設都城

為什麼要奉神?子為親喪,數月不吃肉。以中元節,把屍體放在大太陽下的溪水裡,去腐肉,取骨,用布裡好,放在山洞裡,用木封閉,留個小窗。歲時祭掃,打開小窗看看。這個風俗,叫畏神。並以婦女假扮女屍,巫稱為“女君”,白天“嘯數日,人挾枝帶草,步騎縱橫,入王宮遊戲,一唱百和,聲音哀悽,來去不時,王率世子大臣叩首百拜,國人有謀不軌者,神即夜告王擒之。倭寇(日本人)時有欲害中山王者,神禁錮其舟,易水為鹽,易米為沙”,然後就殺了。他們也向倭人學書及武,驍健好鬥,輒刀殺人,估計不會免除處罰,即破腹自斃。

日本藏書記載明朝福建36個家族,移居琉球幫助建設都城

另外 ,書記載,還有小琉球。在泉州天晴時,登鼓山可望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