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登高思远,为什么看到北雁南飞,哀愁、焦虑愈加浓厚?

同温丹徒登万岁楼

皇甫冉

高楼独立思依依,极浦遥山合翠微。江客不堪频北顾,塞鸿何事复南飞。丹阳古渡寒烟积,瓜步空洲远树稀。闻道王师犹转战,谁能谈笑解重围。

诗人登高思远,为什么看到北雁南飞,哀愁、焦虑愈加浓厚?

古代高楼

皇甫冉(717?-770?)字茂政,皇甫曾兄。冉早慧,十岁能文,年十五即以文词之美而受知于宰相张九龄。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举进士第,授无锡县尉。肃宗乾元元年(758),罢任后游阳羡(今江苏宜兴),徜徉其中,遂建别业于山中。代宗广德二年(764),召入朝,任左拾遗迁左补阙。大历四、五年间奉使江南,还乡省亲,卒于家中。工诗,他的诗天机独得,被认为是能得王维之门径,独孤及在《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中说,得王维“其门而入者,当代不过数人,补阙其人也”。

诗人登高思远,为什么看到北雁南飞,哀愁、焦虑愈加浓厚?

皇甫冉曾在江苏宜兴游历

并高度评价皇甫冉的诗歌曰:“其诗大略以古之比兴,就今之声律,涵咏风骚,宪章颜、谢。至若丽曲感动,逸思奔发,则天机独得,非师资所奖。”盖其诗在唐代颇为人所重,高仲武《中兴间气集》选其诗,并评曰:“冉诗巧于文字,发调新奇,远出情外。而后世论之不多,明人徐献忠《唐诗品》中有云:“皇大诗意在遣情,时出奇瑰,酬应弥多,而兴寄闲暇。”此诗作于至德元、二年间,皇甫冉仍然在无锡尉任上。当时的安史之乱给整个国家造成巨大震荡,虽然对他所在江南地区还没有造成直接影响,但对于国家巨变,皇甫冉还是表达了自己的关注。

诗人登高思远,为什么看到北雁南飞,哀愁、焦虑愈加浓厚?

安史之乱

此诗就是他登高思远,表达对国家纷乱,时局不稳的忧思。登高怀远是常有的感情,此诗一开端就把自己登楼的感情直接表述出来。首联“高楼独立思依依,极浦遥山合翠微”,“高楼”是诗题中的万岁楼,万岁楼在润州丹徒县,丹徒县西南楼为万岁楼,西北楼为芙蓉楼;“依依”写思慕怀念远方的样山,看到远处一带青翠的山色,更远处,似乎也是青翠不减,江南风光,青翠之色融为一体,故而用“合”字,而其“依依”不舍的思念之处应该还在更遥远的地方。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卷三评此句:“盖其依依之思,更在翠微之北,故曰合也。”深谙诗人心意。

诗人登高思远,为什么看到北雁南飞,哀愁、焦虑愈加浓厚?

诗人登楼思远

颔联承首联极目远眺而来,登西南楼而北顾,是遥望家乡也是关心政局。“江客不堪频北顾,塞鸿何事复南飞”,皇甫冉进士及第后即为无锡尉,当时安史叛军正攻占唐朝东西二都。他登楼之时,唐朝军队正在与安史叛军交战,给中原地区带来极大破坏,此时北顾,自然不能与这个背景分开。因为关心国家时局,诗人常常北顾中原,希望听到国家太平的好消息,又因为国势颓败,频频北顾只能次次伤心,才有“不堪”二字,这句诗写其感伤时事。既然已经不堪北顾,索性就不再理睬任何北方消息,而时节已至秋天,北雁南飞,竟惹得他心烦。

诗人登高思远,为什么看到北雁南飞,哀愁、焦虑愈加浓厚?

北雁南飞

秋季在五行中属金,有萧杀之气,中原一片厮杀,诗人正忧虑不已,塞鸿又带萧瑟清秋南来,他因而怨愤,国家正逢离难,秋天又早早来临,更添烦扰。不堪北顾传达了诗人急切却无奈的心情,南飞之雁又加重了他的忧思。颈联写景,且是一片哀景,正要表现心中的愁绪:丹阳古渡寒烟积瓜,步空洲远树稀渡口无人引渡,唯有寒烟堆积其间,江洲上也无人居住,从高楼远望,也仅能依稀看到远处的树木而已。以哀情写哀景,如此风光之中,因登高而生的哀愁情绪已经不可抑制了。

诗人登高思远,为什么看到北雁南飞,哀愁、焦虑愈加浓厚?

萧瑟的秋景

尾联终于道出诗人忧心的核心:“闻道王师犹转战,谁能谈笑解重围。”登楼北顾、南雁烦扰、寒渡远树,都指向中原“王师转战”的大事上此联中“犹”“谁”二字是妙处,“犹转战”讲明中原战事正激烈,和上文“不堪”联系理解,战事初开之时,皇甫冉关心忧虑,多次询问关心之后,仍然鏖战不已;“谁”字则与“犹”相关,当时关心战争,期望能有勇将肩负国家重任靖国平乱,如今仍然没有起色,到底谁能完成这个任务,表达的是伤心朝中无人替国家解围分忧的焦虑心情。

诗人登高思远,为什么看到北雁南飞,哀愁、焦虑愈加浓厚?

南飞的雁令诗人焦虑

全诗以登高怀远为线索,关心国家兴衰为核心,逐层引入,把诗人的关心急切、无奈渐次表现出来。登高观景,因景即事,由事而叹。在安史动乱之际,能写出积极关注现实的作品,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明邢昉《唐风定》卷一七评此诗:“骨苍气老,神检绝高,中唐上乘之作。”也是对此诗艺术特色的恰切评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