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制度和科舉制:中國古代社會保持超穩定狀態的兩大安全閥

導語:中國自秦漢統一以來,就一直是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式社會,社會性質極其穩定,中間發生的只是歷史朝代的更迭,沒有實質性的變化,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在他的著作《歷史哲學》中認為古代包括中國在內的東方社會發生了停滯,社會發展是靜態的,換句話說,中國自秦漢以來的社會是處於超穩定狀態,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狀態呢,在我看來,主要是兩個制度保障了社會的穩定,第一個是土地的私人所有制及其可以自由買賣;第二則是科舉制的實行。

1.土地的私有制和自由買賣


在氏族社會以及夏、商、周時期,土地制度是氏族部落所有制,即土地歸整個部落所有,個人無權佔有,在這種制度下主要有兩個特徵,即土地由集體經營,土地是集體的財產;個人佔有並經營,耕作所獲一部分供集體支配,另一部分歸個人擁有。而西周和東周時期則是我們所熟知的井田制,井田制就是氏族部落土地所有制的具體體現,在井田制下,土地分為公田和私田,公田由氏族成員共同耕種,收成全部歸集體所有,而私田則是由氏族成員個人耕種,但他們只有佔有權和部分收益權,田地仍然歸氏族集體所有。

土地制度和科舉制:中國古代社會保持超穩定狀態的兩大安全閥

井田制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社會發生了劇烈變化,這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首先出現的土地所有制的變革,井田制完全崩潰,原本為國家和集體所有的土地大部分變為私人所有。秦國自商鞅變法後,更是承認土地私有,並且允許土地自由買賣。《漢書》中記載“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買賣,富者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到唐朝的時候,關於土地買賣的法律制度也逐漸完善起來,土地自由買賣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但要注意的是,這時候國家仍然掌握有一定的國有土地,這也是唐朝推行均田制的基礎,這個時候的國有土地被大量賞賜給功臣、官員、士兵,於是這些所謂的公田基本上都轉變為私田,為私人所有。到宋朝的時候,國家奉行不抑兼併的政策,即不會限制土地的自由買賣。土地便愈發的高度集中在少數人手中了。

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何古代土地私有制和自由買賣成為保持社會超穩定狀態的重要因素。土地的私有制激發了耕種者的勞動積極性,只要耕作者辛勤勞動,向政府交夠賦稅,其餘的收成都歸自己所有。其次土地的自由買賣促進了社會階層的自由流通,地主階層如果坐吃山空,不思進取,那麼他有可能賣光所有土地,成為赤貧的農民階層,而一個小小的自耕農階層,如果辛勤勞動,那麼他可能就成為地主階層的一員。這一點和西歐的封建社會很不相同,他們的貴族和平民階層無法相互轉化,無論平民如何奮鬥,他不會成為貴族的一員,而貴族如何落魄,他仍然是貴族成員,不會跌落至平民階層。

土地制度和科舉制:中國古代社會保持超穩定狀態的兩大安全閥

古代更多的是佔有少量土地的自耕農

當然土地的自由買賣會導致嚴重的問題,在殘酷的競爭過後,即土地會高度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而大部分人只佔有了少量土地,這就產生了社會矛盾。中國古代的朝廷向民眾徵收田賦,擁有大量土地的官員和地主會千方百計的避稅,將稅負轉嫁到只佔有少量土地的自耕農頭上,或者將稅負轉嫁到為他們耕種土地的佃農身上,這些自耕農和佃農被高額的賦稅逼迫的生活不下去,被迫揭竿而起推翻當時的朝廷,新統治者上臺後,則利用戰爭將原有的土地分配格局打破,將大量土地分給人數眾多的農民耕種,危機暫時過去,但是在土地自由買賣的政策下,土地仍然不可避免的向少數人手中集中,最後仍然會激發出社會矛盾。這就是中國古代史上存在歷史週期律的原因,而社會性質的高度穩定也得益於土地的私有制和自由買賣。

土地制度和科舉制:中國古代社會保持超穩定狀態的兩大安全閥

土地買賣契約

2.科舉制


土地的自由買賣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地主和農民的對立,因為地主和農民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而每一個朝代的滅亡則是很大程度上是朝廷的揮霍無度和官僚地主將國家的稅負轉嫁到自耕農頭上的緣故而科舉制的存在則是保持統治階層和被統治階層之間進行轉化的橋樑

土地制度和科舉制:中國古代社會保持超穩定狀態的兩大安全閥

范進中舉

在春秋戰國以前,國家任用官員更多的是任人唯親,根據離自己親疏遠近來任用官員,並且爵位是世襲的,直至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曾採用察舉制、九品中正制來選拔官員,這就帶來了很大的弊端,推薦人才的人無法保證絕對的公平公正,難免會出現推薦自己的親朋好友為官,並且這種現象越來越普遍,到最後則形成了世族門閥,這些家族壟斷了朝廷的一切官職,這就不利於選拔真正的人才為官,這種選官制度也是不長久的,到隋唐時期,便被科舉制取代。

土地制度和科舉制:中國古代社會保持超穩定狀態的兩大安全閥

古代科舉考試圖

科舉制出現於隋唐,發展於宋元,完善在明清。科舉制採用公開考試的方式來從平民子弟中選拔官員,幫助皇帝來管理國家。這種考試的方式非常公平公正,除了曾經規定犯過罪的人、商人子弟、吏的子弟不能參加科舉考試外,其他廣大的社會階層都可以參加科舉。宋代曾有詩云:“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三冬今足用,誰笑腹空虛。自小多才學,平生志氣高;別人懷寶劍,我有筆如刀。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就說明一個平民子弟可以通過讀書考試做官,參與國家的管理。這個官員階層並不是固定的,而是經常流動的,這就給了普通人一個成為社會高層的機會,這就避免了出現像法國等西方國家,貴族和平民的尖銳對立和流血衝突的現象。

土地制度和科舉制:中國古代社會保持超穩定狀態的兩大安全閥

考棚

3.蓑翁說


筆者愚見,正是由於農民可以成為地主,平民老百姓可以通過考試做官,社會階層可以通過和平的方式實現轉化和交流,所以自秦漢以來,我國的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社會可以保持超穩定的社會狀態,社會便表現出了不停地循環和停滯的狀態,這可能也是中華文明在社會管理方面過早成熟的代價

參考文獻

1.王永長:《中國古代土地所有制“二元結構”變遷》

2.厲進偉:《從土地所有制的角度解讀中國古代官僚制的經濟基礎一一項基於新制度經濟學的分析》

3.張瑞昌:《我國科舉制的淵源及概況》

4.董福田:《略論科舉考試製》

本文由江南蓑翁團隊創作,版權歸江南蓑翁團隊所有,如有抄襲等侵權行為,本賬號保留訴諸法律權利。

土地制度和科舉制:中國古代社會保持超穩定狀態的兩大安全閥

合作與轉載,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