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巅峰到末途,郑氏集团的覆灭之路

从1625年自立门户起,郑芝龙用了十年时间,成就了自己的霸业。他先后剿灭了东南海疆各股武装集团许心素、李魁奇、钟斌、刘香,以及杨六、杨七等,还把不可一世的荷兰人踩在脚下。福建巡抚表奏朝廷:“芝龙果建奇功,俘其丑类,为海上十数年所未有。”明廷擢升郑芝龙为福建总兵官,署都督同知。郑芝龙走上了人生巅峰。

从巅峰到末途,郑氏集团的覆灭之路

魔鬼都站在郑芝龙一边

在郑芝龙的势力最盛时,商船避免遭海盗袭击的唯一办法就是悬挂郑家的旗子。这种号旗由郑芝龙的掮客向船主兜售,价码很公道,每一面白银3000两。如此一来,每艘在中国南部航行的船只桅杆顶上都飘扬着一个巨大的“郑”字,一时间,好像所有的船只都属于郑家船队。有史料记载:“每艘远洋船他收三千两,每年高达一千万两。”如果这些数字可信的话,单单是通行费的收入就跟东印度公司全部年收入相当。这还不包括郑氏集团在台湾殖民地、巴达维亚(雅加达)、括日本、香料岛、印度和非洲的贸易收入。初步估算郑芝龙每年收入至少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两三倍之多。这个数字相当于明朝每年国库收入的N倍(明朝财政收入统计混乱)。

欧洲人戏言:“郑芝龙以前在海上从事的勾当,跟现在唯一的区别只是——现在他改用皇帝的名义抢劫。”郑芝龙很懂得用财富买影响的道理,当时“所有权贵豪门都跟他有交结,因此他慢慢变成一个有名又有权的人。”他的兄弟、族亲和他的亲信都飞黄腾达。他家族的财富和权力足以“让全福建的土地都动摇起来”,以至于“全闽地人民都把郑氏家族当作他们的长城靠山”。

实际上,郑芝龙建立起了新的贸易体制,打造了一个准政权。郑芝龙制止台湾当地土著的猎头陋习,缉拿走私犯,兴建基础设施,跟闽商投资者密切配合,监督稻田、甘蔗种植园的垦殖,邀请福建人定居台湾。他们开垦土地、榨糖、打鹿、制砖、建房、修路,通过这一切活动,使台湾变得繁荣起来。福建移民们纷纷建起村庄,村庄发展成了城镇,到处是石板铺的路面、砖瓦做顶的房屋,集市充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

郑芝龙还从非洲招募了一支黑人卫队。这支卫队大约有五百多兵马,这些雇佣兵多为葡萄牙人的黑奴,他们中不少是参加过1622年澳门保卫战的黑奴,因为作战英勇,战后获得自由。这批人离家万里之遥,这辈子是回乡无望。另一些人则是从荷兰人的奴役中逃亡的,更是无家可归。郑芝龙让他们获得了自由,将他们训练成一支锐不可当的私人武装。这些人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很多人除了葡萄牙语之外就是聋子哑巴,只能至死追随郑芝龙。郑芝龙“信任他们远胜于同胞,这个卫队紧跟着他,寸步不离。”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从未见过这种长着黑色皮肤和奇怪卷发的巨人,他们身披重甲和颜色鲜艳的丝绸战袍、威风凛凛,他们在战场上一亮相,对手的士兵都下得魂飞魄散。谣言就此传开,说魔鬼都站在郑芝龙一边助阵。

从巅峰到末途,郑氏集团的覆灭之路

郑氏父子的双簧戏?

正当郑氏集团如日中天的时候,中国的北方发生了巨变。明清鼎革,神州震荡,天下大乱。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军破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与此同时,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清摄政王多尔衮以狂风扫落叶之势,不到一年就席卷了明朝半壁河山。南明弘光政权旋即崩溃,朱明王朝走到了天命的尽头

郑芝龙与福建巡抚张肯堂、巡按御史吴春枝、礼部尚书黄道周等,拥立唐王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郑芝龙受封平虏侯,掌握军政大权,旋晋平国公,三弟郑鸿逵(原名郑芝彪)为定西侯(二弟郑芝虎之前战死),旋进定国公,四弟郑芝豹(小字莽二)封澄济伯,侄儿郑彩亦封永胜伯,郑家官势日隆。八月,隆武帝诏赐,平国公郑芝龙加太师。但是,郑芝龙从来就不把大明朝放在心上,他的思路是如何延续郑氏集团的商业帝国。

1646年5月,降清的明臣洪承畴向清征南大将军多罗贝勒博洛提出招降郑芝龙的建议,与招抚福建御史黄熙胤(晋江人)写信劝郑芝龙降清。6月,清军兵分两路由仙霞关、分水关进逼福建,郑芝龙既得贝勒书,决意投降,郑芝龙兄弟拥兵不进。8月,郑芝龙尽撤水军回晋江安平,有船五六百艘;镇守仙霞关的郑鸿逵闻讯逃窜,清兵陷仙霞岭,隆武帝奔汀州,被执,后绝食死在福州。9月19日,清征南大将军多罗贝勒博洛统兵占福州。随后清兵疾取兴化、泉州、漳州诸郡县。与此同时,博洛遣泉州绅士郭必昌持书往安平招抚郑芝龙,许以闽粵总督。

在权衡利弊后,郑芝龙选择了北上福州降清。当清军入闽之际,郑芝龙与儿子郑成功有过这样的对话,见于《台湾外记》卷二,儿劝父曰:吾父总握重权,收拾人心,以固其本,大开海道,兴贩各港,以足其饷。然后选将练兵,号召天下,进取不难矣。以海权争天下,这样的主张,在中国是破天荒,他还赋予了一个“国家理由”——“反清复明”。如果中国民间海上力量能就此投入到民族抗战中来,以海权救亡就有了政治目标。实际上,郑成功就以这样的“国家理由”收复了台湾,接着就派使者到吕宋去,向西班牙总督递交国书,谴责屠杀华侨,联络各地甲必丹——华侨首领,断绝同吕宋贸易。

从巅峰到末途,郑氏集团的覆灭之路

郑成功,原名郑森,是郑芝龙的长子,母亲田川出身于日本武士阶层家庭。郑成功七岁时随母亲到福建跟父亲一起生活,他归国之际,正是郑芝龙奉明朝的命令,一头扎进深山老林去镇压叛乱的时候,家中的叔叔们围在这个男孩身边,告诉他说:“他的父亲是一个大明朝倚重的大将军。”谁也不愿意告诉这个孩子说,他爸爸当初是走私犯、海盗。在郑成功的成长期间,听到全是郑芝龙如何忠于崇祯皇帝的故事。在郑成功心目中,父亲郑芝龙是忠于明王朝的水师将领,管辖着大片地盘,还是个勤于王事的大忠臣。如此童年记忆使郑成功和父亲郑芝龙的精神世界有着截然不同的底色,这让郑成功更愿意忠于大明朝。最终,郑芝龙和郑成功选择了“分道扬镳”。

不过有一种猜测,郑芝龙北上降清,郑成功南下反清,是在唱一出双簣戏,目的在于保证郑氏家族利益的最大化。父亲投降清朝了、儿子还“坚持抗清”,这种两面押注的做法也让人费解。

郑成功割据东南一隅之际,为何宁可遥奉远窜云南缅甸穷山恶水的永历帝为名义上的正溯?为什么手握十万水师,既不北伐,又拒不发兵与李定国水陆合攻广东?这海外孤忠是否为父子为求自保而表里呼应唱的出双簣戏?——如果父子合兵一处据守闽南,清朝大兵压境难免玉石俱焚;如果郑成功跟着乃父接受清廷招抚,离了老巢、交出兵权,父子俩将在北京一起引颈受戮,最多成为无所事事的寓公;但有儿子在海上闹事、逍遥,在北京的父亲对清朝才是有用之身,也才是最安全的,有父亲在北京一边与清廷斡旋,一边苦口婆心地向儿子“晓以大义”,清军就不至于痛下杀手全力进剿闽台。

从巅峰到末途,郑氏集团的覆灭之路

郑芝龙之死带来的余波

郑芝龙投降清朝后,被挟持回京。1654年,清廷封郑芝龙为同安侯。此时,郑成功已在闽南奠定抗清战斗基础。这年清廷命郑芝龙派家人李德与郑、贾二位使臣送海澄公敕印入闽,招降郑成功,福建总督刘清泰附书保郑家安全;叔叔郑芝豹等降,唯郑成功决心反清复明,执意抗清。

史料记载,清使曰:“尔等既无剃发者,不为清臣,不能出诏。”遂回泉州。郑成功冷笑曰:“忽来忽去,吾料之已熟。”乃上书郑芝龙,表拒降之因:“吾父往见贝勒之时,已入谷中,其得全至今者,亦大幸也。万一吾父不幸,天也,命也,儿只有缟素复仇,以结忠孝两全之局耳。”清廷于是把郑芝龙监禁起来”。

1656年,郑成功督师北上,克闽安及罗星塔,攻连江,进攻罗源、宁德等邑,于护国岭击杀清将阿格商。清廷大震,迫郑芝龙差家人谢表持巡抚佟岱书到宁德见郑成功,再度相劝就抚。郑成功怒叱不理,令谢表持书还,自是抚议永绝。等到1661年10月,看到郑成功攻占台湾,铁了心抗清到底后,郑芝龙及家眷十一人全部被杀。

从巅峰到末途,郑氏集团的覆灭之路

郑氏时代,中国民间海上力量占据了东南沿海和今天的南海以至于印度洋的一部分,一度叫西方人俯首称臣。但是,在清朝眼中,这些民间海上力量是心腹大患。南明退到海边,继续抗争。清朝便欲灭民间海上力量,简直是不择手段,除了海禁以外,进一步厉行迁界。康熙年间,三次迁界,从山东到广东,沿海居住民都被内迁,寸板不许下水。在这样的打压之下郑氏集团逐渐瓦解,最终成就了康熙皇帝收复台湾。

从大历史的视野审视明清之际的海洋世界,英国与郑氏结盟,荷兰与清朝结盟。荷兰最终帮助康熙皇帝拿下了台湾,郑氏集团最终灭亡。等到马戛尔尼来华,欲见康熙皇帝的孙子乾隆皇帝时,英国已战胜荷兰,成为冉冉升起的全球化帝国主义强权。乾隆皇帝为何要拒绝马戛尔尼?表面上或许是“面子”问题,实际上还是“国家安全”问题。虽说康熙已统一台湾,但台湾依然还有历史问题的尾巴。清朝与荷兰人联手,大战郑氏集团与英夷联盟的历史,或许马戛尔尼有所不知,乾隆可没忘记!

从巅峰到末途,郑氏集团的覆灭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