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守护漫山红飘带的“橄榄绿”

忠诚守护漫山红飘带的“橄榄绿”

在福建南平的张山头村,有一处红军墓群。

海拔758米的山头上,没有庄严的纪念碑,没有宽敞平整的烈士陵园。

忠诚守护漫山红飘带的“橄榄绿”

张山头红军墓群 本文图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鹏 摄

不到一米宽的山径两旁、杂草丛中,三块青砖、一个编号、一根红飘带,一片竹条便就代替了墓碑,没有姓名,也不曾记载烈士的过往,但这里长眠着至少1343位红军战士。

2016年清明节,雨后,雾气笼罩着张山头。

忠诚守护漫山红飘带的“橄榄绿”

从张山头远眺,皆是茫茫大山

武警南平支队的官兵们在不到一米宽的山路上跋涉,前面的人只能看见后面人的头顶,随着海拔的升高,隐藏在层层迷雾后的一栋栋土砖瓦房终于出现在眼前,这里曾经就是闽北红军中医院、中共闽北分区委和闽北红军独立团驻地。

忠诚守护漫山红飘带的“橄榄绿”

武警南平支队官兵向红军烈士默哀

“脱帽!向红军先烈,默哀!”红军墓群陷入寂静,只有风打竹林的摩挲声。

从这一年开始,武警南平支队的官兵就和当地村民一起,投入到张山头红军墓的保护和宣传工作中。

丰碑

2016年以前,张山头红军墓群似乎都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

张山头村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小浆村,是一个只有11户人家的自然村,村里大部分都是留守的老人,他们的父辈都跟随红军在闽北战斗过。

老人们都知道,后山有一处墓群,那里埋葬着红军。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证据,张山头红军墓群一直没有受到关注和认定。

即使如此,80多年来,清明祭扫、中元焚香,这里的村民一直没有间断过,张山头红军墓群寄托着苏区人民对共产党、红军、苏维埃深厚的情感。

2016年,当地村民在后山劳作时发现了一块刻有“红军墓、三一立”字样的石碑,经过有关部门的考证,才最终确定这里埋葬的就是红军。

1934年前后,驻守在张山头地区的苏维埃党政军机关、部队及红军中医院的一部分跟随主力部队长征,一部分辗转福建、江西等省坚持游击战争,并在抗战爆发后统一编入江南新四军,开始了新的战斗历程。

而张山头附近千余亩山林,则留下了上千具无名红军烈士遗体。

红军中医院存在期间,因伤病医治无效牺牲的红军烈士大多安葬在张山头,驻地群众在每具遗体之上垒起三块青砖作为记号。

忠诚守护漫山红飘带的“橄榄绿”

俯瞰张山头,红军墓群就在山上的竹林中。

这一晃,红军墓群在风雨中经历了80多年,直到2016年当地村民在后山劳作时发现了一块刻有“红军墓、三一立”字样的石碑……

赵建平,是武夷山市文物与文化遗产管理所原所长。已经退休的他并没有因为年迈而结束对张山头红军烈士遗存的整理发掘,反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此项工作中。

多年来,赵建平通过采访历史当事人了解情况,深入张山头密林实地发掘整理烈士遗骸,寻找相关证据,初步得出了张山头掩埋的大量遗体属于红军先烈的结论。

赵建平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据我们研究论证,这些红军烈士分别来自红一方面军七军团、少共国际师、闽北红军独立师以及地方赤卫队等,遍及赣南、闽北苏区30多个县。”

武警南平支队执勤三中队战士王文勇来自福建漳州。高中毕业的他刚出校门,就入伍来到这里,成为了一名驻守在张山头这片红色热土的武警战士。

2016年,王文勇和战友参加张山头无名红军烈士墓第一次集中祭扫活动。穿上庄严的礼服,王文勇被一股庄严肃穆的氛围簇拥。

但是,由于地处偏僻,山路陡峭,他和战友们乘坐的车辆在“九曲十八弯”的山道上蜿蜒前进,这让他们吃了不少晕车的苦头。

“现代条件下我们坐车都如此难受,真难想象红军先辈们要靠两个光脚板,在这里和数十倍于己的凶恶敌人血战,要经受多么大的考验。”他和战友们都在心里这样感叹。

在武警南平支队官兵心中,这个山头的红军墓群,就是一座无字的丰碑。

守护

在2010年全国革命遗址普查过程中,张山头红军中医院和红军烈士墓群被武夷山市党史部门作为革命遗址上报。

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馆长罗永胜说,“当时,红军烈士墓因缺乏足够的证据未列入‘全国革命遗址名录’。”

从2016年4月起,武夷山市对红军墓群进行全面核查与保护。

“我们组织专业人员成立工作小组,进行抢救性勘查,发现无名红军墓冢1343座、1931年立的刻有‘红军墓’字样和五角星图案的墓碑一方,以及战壕、炮台、练兵坪等遗址、遗迹。”罗永胜介绍,经核实,墓葬人员身份为闽北红军、红十军、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牺牲人员、苏区干部和赤卫队员等。

在武夷山市党史馆,经常能看见武警南平支队执勤三大队大队长陈友云查阅历史资料的身影,他希望能寻找一些记载红军当年在张山头战斗的印记。

当他翻开1983年编印的《福建省崇安县革命烈士名录》,被记录有名有姓的烈士只有15位,而仅张山头发现的墓冢就有1000多座。

“这些红军烈士在张山头牺牲,直到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埋葬在这里,”对于陈友云来说,每次来到张山头,他的心情都是无比沉重。

让陈友云想不到的是,在500里外的江西余干,一位红军后代潘迪渊,正努力地寻找着关于自己爷爷的一丝丝线索。

潘迪渊的爷爷潘骥,曾经是闽北独立团的团长,根据方志敏《可爱的中国》一书中描述和余干县文史资料记载,1931年,潘骥在闽北地区梭驼扬作战时牺牲。

“梭驼杨就是沙渠洋,是我们这儿的土话。”在党史部门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寻亲多年的潘迪渊也终于确定了爷爷的埋葬地——武夷山张山头。

“爷爷,你听到了没有,就是因为‘梭驼扬’三个字,让我们找了两代人啊。”潘迪渊面对漫山遍野的红飘带,沉沉地跪了下去。

“梭驼扬”即武夷山沙渠洋村在当地方言中的读音,由于文字记载和地名读音的差异,导致潘迪渊及其父亲苦苦追寻了两代人。潘迪渊的期望是将祖父的遗骨带回江西,和父亲葬在一起。

当他站立在张山头村的高山上,环顾四周,眼泪夺眶而出,他很快转变了念头:“爷爷和战友们已经化作了青山,这漫山遍野都是他的英魂。”

几十年的寻亲终于等到答案,这个瘦小精干的江西汉子望着山林数度哽咽:“茫茫青山,爷爷的墓已无处可寻,让爷爷落叶归根本是父亲的期望,如今只能带回一抔土,让他和无名英雄们一同留在这里了。”

传递

10月13日清晨,武警南平支队军医刘晓丽和卫生员迎着晨雾,抬着药箱,登上了张山头。此行的目的,是给张山头的村民们体检、复查身体,更换药箱中的临期药品。

半年前,她和战友来张山头为村民们体检时发现,当地村民为了抵御湿气,常吃重咸的食物,造成血压偏高。

忠诚守护漫山红飘带的“橄榄绿”

武警南平支队军医刘晓丽和卫生员迎着晨雾,抬着药箱,登上了张山头。

刘晓丽还告诉澎湃新闻,还有一些村民口味偏甜,血糖浓度高。

针对这些有地区特征的情况,刘晓丽为每一位村民做了检查记录和医嘱,还无偿给村民们发放了日常用的非处方药品。

2019年10月13日,刘晓丽再一次来到张山头,为老人们进行体检,此次前来,让她感到十分高兴,因为大部分老人的身体状况相比于以前都有所好转。

一次义诊结束,在卫生队出村准备返回时,刘晓丽正好碰上因年龄太大,腿脚不便而来迟的老人童水娇。刘晓丽二话没说,坐在路边就给老人现场量了血压,并为老人开了药方。

几年来,刘晓丽为张山头每名老年村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对他们的身体状况、用药品种进行了统计归类。

忠诚守护漫山红飘带的“橄榄绿”

刘晓丽在给张山头村里的老人量血压。

张山头村地处偏僻,群山环绕,海拔相对较高,对外交通不便。一到下雨天,道路泥泞湿滑,不便行走,更带来一定危险,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村民生活上的贫困,也影响了张山头红军烈士墓的推广宣传和保护。

针对这个问题,2019年,武警福建总队专门拨出10万元,用于张山头红军烈士墓道路的修缮,总队和南平支队已经协调了武夷山路政、交通、林业、财政等部门,共同推进张山头村道路建设,目前工程正在建设当中。

武警福建省总队南平支队官兵保护了一处重点文物,也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红军精神的传承。

2019年10月16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国务院核定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确定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并公布。

张山头红军墓群赫然在列,时代范围确定在了1928-1935年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