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龐大的功臣集團是怎樣一步步走向滅亡的?

絕不收兵


漢六年(公元前201年),劉邦假借巡遊雲夢澤,將大功臣韓信捆綁起來,押往洛陽。韓信在囚車上苦笑道:“果真像人們說的,狡兔死,走狗亨;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應當遭烹殺!”

西漢建國之後,劉邦一直著力於削弱功臣集團,其中威脅最大的就是各地的異性諸侯王。而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這三人驍勇善戰,並稱漢初三大名將,也是劉邦的心頭大患。

劉邦首先就以謀反的罪名抓捕了韓信,將其貶為淮陰侯,半軟禁在長安。之後,韓信又夥同另一個功臣鉅鹿郡守陳豨,他們兩人計劃謀反。陳豨在趙地反叛,於是劉邦親自率領兵馬前往,韓信託病沒有隨從。暗中派人到陳豨處說:“只管起兵,我在這裡協助您。”韓信就和家臣商量,夜裡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打算髮動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

部署完畢,韓信等待著陳豨的消息,可韓信與陳豨謀反的計劃洩露了。呂后得知後,便誘騙韓信入宮,將其殺死,誅滅了三族。西漢開國第一功臣韓信死後,功臣集團惶恐不安。

另一個諸侯王彭越從此之後畏懼劉邦,經常稱病不朝。劉邦勃然大怒,出其不意地襲擊彭越,彭越不曾察覺,因此被逮捕,劉邦把他囚禁在洛陽。經主管官吏審理,認為他謀反的罪證具備,請求劉邦依法判處。

劉邦假慈悲赦免了彭越,將他廢為平民百姓,流放到蜀地青衣縣。不過之後,劉邦還是不放心,於是誅殺了彭越,滅其家族。

劉邦誅殺了梁王彭越之後,又把他剁成了肉醬,將肉醬裝好分別賜給諸侯。淮南英布正在打獵看到肉醬特別害怕,暗中使人部署集結軍隊守候並偵察鄰郡的意外警急。不久之後,英布不想重蹈韓信、彭越的覆轍,舉兵謀反。

劉邦發動大軍前去平叛,英布的軍隊戰敗逃走,渡過淮河幾次停下來交戰都不順利和一百多人逃到長江以南。在一所百姓的民宅裡英布被漢軍殺死。

漢初三大名將,韓信、彭越、英布的相繼滅亡,使得西漢功臣集團開始土崩瓦解。謀臣張良乾脆摺疊假託神道明哲保身,劉邦翦滅異姓王的殘酷鬥爭中,張良極少參與謀劃,當他目睹彭越、韓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慘結局,害怕韓信等人的命運落到自己身上,張良乃自請告退,摒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養精,崇信黃老之學,不在過問朝政。

而被劉邦定位大漢第一功臣的蕭何,也逃不了被猜忌的命運。蕭何為了保命,低價強行購買民間的土地房屋,詆譭自己的聲譽。劉邦趁機下令把相國蕭何交給廷尉拘禁起來,還給他上了刑具。後來有人替蕭何求情,劉邦這才放過蕭何。

隨著劉邦的屠殺,西漢功臣集團徹底瓦解,等到劉邦臨死之前,他甚至想要殺掉曾經的鐵哥們樊噲,可見劉邦晚年對待功臣是非常殘忍。


螻蟻知天命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縣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在楚漢戰爭中,劉邦為了籠絡部下,爭取支持,孤立和打敗項羽,奪取天下,陸續封了一些諸侯王。這些諸侯王不是劉姓宗室,故稱為異姓諸侯王。如韓信在平定齊地後、請求立為假王(暫署為王),劉邦為了籠絡他,就封他為齊王。後又封英布為淮南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於定陶氾水之陽即皇帝位,定都長安,史稱西漢。西漢政權建立後,劉邦對諸侯王的封國作了調整,如彭越封為梁王,齊王韓信徙為楚王等等。當時異姓王有7人: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韓王信。

這些異姓諸侯王連城數十,多者一百多縣,少者也三四縣,其所佔區域甚至較中央政府直轄郡縣還多。且異姓諸侯王手握重兵,專制一方。雖名義上為漢的藩臣,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垓下之戰前,劉邦與諸侯約會垓下,但諸侯兵皆不至,項羽再大敗劉邦。之後劉邦採納張良之策,益諸侯地,並厚加賞賜賜,諸侯才出兵與漢合圍項羽於垓下。然而,一切都是煙雲,在政治人物心目中,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天下大定後,皇權與異姓諸侯王之間就勢同水火了,這是中央集權發展趨勢與地方割據的社會現實之間巨大矛盾和反差所決定的。

劉邦當上皇帝后,他開始對這些異姓諸侯王下手。

從公元前202年十月至前196年十月,燕王臧荼、楚王韓信、趙王張敖、代相國陽夏侯陳豨、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等異姓諸侯王,都被劉邦和西漢一一剷除了,在異姓王中,只有長沙王吳芮因為構不成威脅而得以存活。

呂后扶持外戚、打壓功臣

劉邦在世時,尚有可能壓制住功臣集團。可劉邦去世後,主少國疑,而功臣集團勢力大。呂后也是怕壓制不住這幫老臣,她便謀生出誅殺功臣、鞏固皇權的想法。

呂后

呂后的選擇是通過扶持外戚來打壓功臣集團。外戚等同於皇權的分支,為皇帝所支配。呂后此舉確實不錯,可由於方法過激,給之後的諸呂之亂埋下伏筆。

秦嵐飾呂后

當然,如此刻意的扶持呂氏外戚,必然遭到許多人不滿,呂后又想出其它辦法來安撫功臣集團。她命令丞相陳平整理列侯的功績,並將其藏在宗廟中來強調功臣的爵位是世代沿襲,以此淡化功臣集團對呂氏外戚的敵對情緒。

功臣集團中本有人反對諸呂封王,可在呂后的高壓統治以及適當安撫下,也就沒人敢公然違抗呂后。功臣集團們在等待時機,等著呂后的去世。

諸呂之亂後,功臣集團勢力達到頂峰

高後八年,呂后因病逝世。臨死前,呂后為保全呂氏家族,將京城南北軍的統領權交給侄子呂祿、呂產,並告誡呂家人不要為她發喪,以免受人脅迫。

可令呂后沒有想到的是,以陳平、周勃為首的功臣集團與齊王劉襄裡應外合,共同聲討諸呂。而呂氏家族派去攻打劉襄的灌嬰臨陣倒戈,周勃、陳平又趁機奪了呂祿、呂產的兵權。在劉姓諸侯與呂氏宗親的內外絞殺下,諸呂被滅族。而平定諸呂之亂的功臣集團們權勢大增,軍政大權重新回到他們手中。

諸呂之亂後,就該決定是誰做這個皇帝了。此時劉姓諸侯王遠在地方,手還伸不到朝堂上。功臣集團在朝堂上一家獨大,立誰為帝完全由他們說得算。

按照平定諸呂之亂的功勞多少,本應由齊王劉襄繼承皇位。可功臣集團為了自身的利益,他們選擇了沒有外戚靠山的代王劉恆。原因就是,他們不想讓外戚再來與功臣集團奪權。

本以為請來的是隻病貓,沒想到卻是隻老虎。劉恆看似低調,實則是個政治老手,三下五除二就把這群功臣收服的服服帖帖。

漢景帝時期功臣勢力的徹底消亡

景帝時期,爆發了史上最著名的七國之亂,周亞夫歷時三個月將其平定。周亞夫為開國功臣周勃之子,是第二代功臣。


因平定七國之亂有功,周亞夫被任命為丞相,功臣集團的權勢出現了短暫的迴光返照。可畢竟七國之亂後,諸侯王的勢力得到大規模削減,不再對朝廷構成威脅,而制衡諸侯王的功臣集團自然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

周亞夫像

周亞夫自擔任丞相以來,對政事多有干預,多次惹惱景帝。不久後,景帝以周亞夫之子買甲楯五百,卻仗勢不給錢,將周亞夫下獄。周亞夫最終嘔血而亡,功臣集團勢力徹底消亡。到漢武帝時期聽取主父偃下達“推恩令”,這一政策不僅削減了各諸侯國的封地,也使得諸侯國的勢力大大變弱,歷經三朝,只到武帝時期才真正解決了諸侯國的問題。

大漢的天下本是劉邦和那些功臣一起打下來的,功臣集團憑藉軍功掌握著軍政大權,皇權在立國之時不可避免的相對較弱。可隨著時間的推移,皇權的排他性、自利性不斷顯現,也就需要開始加強專制集權。劉姓諸侯王、功臣集團的都是威脅皇權集中的障礙,故不管是削藩也好,抑制功臣也罷,都是強化皇權專制的表現,因而功臣集團的消亡在所難免。


那些年那些人和事


一方面,歷史上真正能夠審時度勢的人是很少的,即便如韓信也無法評估自己在時局中的位置,這是他們紛紛走向毀滅境地的自身原因;另一方面,從穩定皇權延續的角度來看,功臣特別是居功自傲的功臣是一種威脅,這是功臣個人無法改變的宿命。


凡人觀史


大漢的天下經過十多年的戰亂總算歸於平靜,中央集權下的郡國並行制度已初具雛形。為了明確這一政治制度,保證劉氏的統治地位。病重的劉邦仍拖著病體,召集眾軍功大臣刑白馬歃血為盟。

誓曰:非劉氏不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

這便是漢初最為著名的“白馬之盟”。功臣集團勢力在景帝朝遭到了毀滅性打擊,總共擔任三公九卿之高位的,功臣集團僅不過十一人。而且根據《西漢開國功臣封爵列表》中的統計,國初分封的一百四十多人的列侯,在文景兩朝因罪等其他原因被除爵的,就高達七十人之多,功臣集團的消亡速度可見一斑!所以漢初的功臣集團的消亡並非偶然,他們的存原本是劉邦為了平衡國初複雜的政治環境,而特意分封、妥協的結果,他們與劉氏諸侯王一樣,都是用來屏藩中央,保障劉氏皇權。

大漢的天下本是劉邦和那些功臣一起打下來的,功臣集團憑藉軍功掌握著軍政大權,皇權在立國之時不可避免的相對較弱。可隨著時間的推移,皇權的排他性、自利性不斷顯現,也就需要開始加強專制集權。劉姓諸侯王、功臣集團的都是威脅皇權集中的障礙,故不管是削藩也好,抑制功臣也罷,都是強化皇權專制的表現,因而功臣集團的消亡在所難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