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庞大的功臣集团是怎样一步步走向灭亡的?

绝不收兵


汉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假借巡游云梦泽,将大功臣韩信捆绑起来,押往洛阳。韩信在囚车上苦笑道:“果真像人们说的,狡兔死,走狗亨;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应当遭烹杀!”

西汉建国之后,刘邦一直着力于削弱功臣集团,其中威胁最大的就是各地的异性诸侯王。而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这三人骁勇善战,并称汉初三大名将,也是刘邦的心头大患。

刘邦首先就以谋反的罪名抓捕了韩信,将其贬为淮阴侯,半软禁在长安。之后,韩信又伙同另一个功臣钜鹿郡守陈豨,他们两人计划谋反。陈豨在赵地反叛,于是刘邦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韩信托病没有随从。暗中派人到陈豨处说:“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韩信就和家臣商量,夜里假传诏书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

部署完毕,韩信等待着陈豨的消息,可韩信与陈豨谋反的计划泄露了。吕后得知后,便诱骗韩信入宫,将其杀死,诛灭了三族。西汉开国第一功臣韩信死后,功臣集团惶恐不安。

另一个诸侯王彭越从此之后畏惧刘邦,经常称病不朝。刘邦勃然大怒,出其不意地袭击彭越,彭越不曾察觉,因此被逮捕,刘邦把他囚禁在洛阳。经主管官吏审理,认为他谋反的罪证具备,请求刘邦依法判处。

刘邦假慈悲赦免了彭越,将他废为平民百姓,流放到蜀地青衣县。不过之后,刘邦还是不放心,于是诛杀了彭越,灭其家族。

刘邦诛杀了梁王彭越之后,又把他剁成了肉酱,将肉酱装好分别赐给诸侯。淮南英布正在打猎看到肉酱特别害怕,暗中使人部署集结军队守候并侦察邻郡的意外警急。不久之后,英布不想重蹈韩信、彭越的覆辙,举兵谋反。

刘邦发动大军前去平叛,英布的军队战败逃走,渡过淮河几次停下来交战都不顺利和一百多人逃到长江以南。在一所百姓的民宅里英布被汉军杀死。

汉初三大名将,韩信、彭越、英布的相继灭亡,使得西汉功臣集团开始土崩瓦解。谋臣张良干脆折叠假托神道明哲保身,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当他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害怕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张良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崇信黄老之学,不在过问朝政。

而被刘邦定位大汉第一功臣的萧何,也逃不了被猜忌的命运。萧何为了保命,低价强行购买民间的土地房屋,诋毁自己的声誉。刘邦趁机下令把相国萧何交给廷尉拘禁起来,还给他上了刑具。后来有人替萧何求情,刘邦这才放过萧何。

随着刘邦的屠杀,西汉功臣集团彻底瓦解,等到刘邦临死之前,他甚至想要杀掉曾经的铁哥们樊哙,可见刘邦晚年对待功臣是非常残忍。


蝼蚁知天命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沛县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笼络部下,争取支持,孤立和打败项羽,夺取天下,陆续封了一些诸侯王。这些诸侯王不是刘姓宗室,故称为异姓诸侯王。如韩信在平定齐地后、请求立为假王(暂署为王),刘邦为了笼络他,就封他为齐王。后又封英布为淮南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西汉政权建立后,刘邦对诸侯王的封国作了调整,如彭越封为梁王,齐王韩信徙为楚王等等。当时异姓王有7人: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信。

这些异姓诸侯王连城数十,多者一百多县,少者也三四县,其所占区域甚至较中央政府直辖郡县还多。且异姓诸侯王手握重兵,专制一方。虽名义上为汉的藩臣,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垓下之战前,刘邦与诸侯约会垓下,但诸侯兵皆不至,项羽再大败刘邦。之后刘邦采纳张良之策,益诸侯地,并厚加赏赐赐,诸侯才出兵与汉合围项羽于垓下。然而,一切都是烟云,在政治人物心目中,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天下大定后,皇权与异姓诸侯王之间就势同水火了,这是中央集权发展趋势与地方割据的社会现实之间巨大矛盾和反差所决定的。

刘邦当上皇帝后,他开始对这些异姓诸侯王下手。

从公元前202年十月至前196年十月,燕王臧荼、楚王韩信、赵王张敖、代相国阳夏侯陈豨、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等异姓诸侯王,都被刘邦和西汉一一铲除了,在异姓王中,只有长沙王吴芮因为构不成威胁而得以存活。

吕后扶持外戚、打压功臣

刘邦在世时,尚有可能压制住功臣集团。可刘邦去世后,主少国疑,而功臣集团势力大。吕后也是怕压制不住这帮老臣,她便谋生出诛杀功臣、巩固皇权的想法。

吕后

吕后的选择是通过扶持外戚来打压功臣集团。外戚等同于皇权的分支,为皇帝所支配。吕后此举确实不错,可由于方法过激,给之后的诸吕之乱埋下伏笔。

秦岚饰吕后

当然,如此刻意的扶持吕氏外戚,必然遭到许多人不满,吕后又想出其它办法来安抚功臣集团。她命令丞相陈平整理列侯的功绩,并将其藏在宗庙中来强调功臣的爵位是世代沿袭,以此淡化功臣集团对吕氏外戚的敌对情绪。

功臣集团中本有人反对诸吕封王,可在吕后的高压统治以及适当安抚下,也就没人敢公然违抗吕后。功臣集团们在等待时机,等着吕后的去世。

诸吕之乱后,功臣集团势力达到顶峰

高后八年,吕后因病逝世。临死前,吕后为保全吕氏家族,将京城南北军的统领权交给侄子吕禄、吕产,并告诫吕家人不要为她发丧,以免受人胁迫。

可令吕后没有想到的是,以陈平、周勃为首的功臣集团与齐王刘襄里应外合,共同声讨诸吕。而吕氏家族派去攻打刘襄的灌婴临阵倒戈,周勃、陈平又趁机夺了吕禄、吕产的兵权。在刘姓诸侯与吕氏宗亲的内外绞杀下,诸吕被灭族。而平定诸吕之乱的功臣集团们权势大增,军政大权重新回到他们手中。

诸吕之乱后,就该决定是谁做这个皇帝了。此时刘姓诸侯王远在地方,手还伸不到朝堂上。功臣集团在朝堂上一家独大,立谁为帝完全由他们说得算。

按照平定诸吕之乱的功劳多少,本应由齐王刘襄继承皇位。可功臣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他们选择了没有外戚靠山的代王刘恒。原因就是,他们不想让外戚再来与功臣集团夺权。

本以为请来的是只病猫,没想到却是只老虎。刘恒看似低调,实则是个政治老手,三下五除二就把这群功臣收服的服服帖帖。

汉景帝时期功臣势力的彻底消亡

景帝时期,爆发了史上最著名的七国之乱,周亚夫历时三个月将其平定。周亚夫为开国功臣周勃之子,是第二代功臣。


因平定七国之乱有功,周亚夫被任命为丞相,功臣集团的权势出现了短暂的回光返照。可毕竟七国之乱后,诸侯王的势力得到大规模削减,不再对朝廷构成威胁,而制衡诸侯王的功臣集团自然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周亚夫像

周亚夫自担任丞相以来,对政事多有干预,多次惹恼景帝。不久后,景帝以周亚夫之子买甲楯五百,却仗势不给钱,将周亚夫下狱。周亚夫最终呕血而亡,功臣集团势力彻底消亡。到汉武帝时期听取主父偃下达“推恩令”,这一政策不仅削减了各诸侯国的封地,也使得诸侯国的势力大大变弱,历经三朝,只到武帝时期才真正解决了诸侯国的问题。

大汉的天下本是刘邦和那些功臣一起打下来的,功臣集团凭借军功掌握着军政大权,皇权在立国之时不可避免的相对较弱。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皇权的排他性、自利性不断显现,也就需要开始加强专制集权。刘姓诸侯王、功臣集团的都是威胁皇权集中的障碍,故不管是削藩也好,抑制功臣也罢,都是强化皇权专制的表现,因而功臣集团的消亡在所难免。


那些年那些人和事


一方面,历史上真正能够审时度势的人是很少的,即便如韩信也无法评估自己在时局中的位置,这是他们纷纷走向毁灭境地的自身原因;另一方面,从稳定皇权延续的角度来看,功臣特别是居功自傲的功臣是一种威胁,这是功臣个人无法改变的宿命。


凡人观史


大汉的天下经过十多年的战乱总算归于平静,中央集权下的郡国并行制度已初具雏形。为了明确这一政治制度,保证刘氏的统治地位。病重的刘邦仍拖着病体,召集众军功大臣刑白马歃血为盟。

誓曰: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这便是汉初最为著名的“白马之盟”。功臣集团势力在景帝朝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总共担任三公九卿之高位的,功臣集团仅不过十一人。而且根据《西汉开国功臣封爵列表》中的统计,国初分封的一百四十多人的列侯,在文景两朝因罪等其他原因被除爵的,就高达七十人之多,功臣集团的消亡速度可见一斑!所以汉初的功臣集团的消亡并非偶然,他们的存原本是刘邦为了平衡国初复杂的政治环境,而特意分封、妥协的结果,他们与刘氏诸侯王一样,都是用来屏藩中央,保障刘氏皇权。

大汉的天下本是刘邦和那些功臣一起打下来的,功臣集团凭借军功掌握着军政大权,皇权在立国之时不可避免的相对较弱。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皇权的排他性、自利性不断显现,也就需要开始加强专制集权。刘姓诸侯王、功臣集团的都是威胁皇权集中的障碍,故不管是削藩也好,抑制功臣也罢,都是强化皇权专制的表现,因而功臣集团的消亡在所难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