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劉宋那段歷史,再讀辛棄疾的《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422年劉裕(363-422年,南朝劉宋開國皇帝)駕崩,臨終將太子劉義符託咐給了徐羨之、傅亮、謝晦、檀道濟四人,同時囑咐劉義符對謝晦留個心眼兒。劉義符時年16歲,青春少年,玩物喪志,軍國大事不在心上,將老爹的話當成了耳旁風。424年,徐羨之與傅、謝、檀等四位顧命大臣政變,廢劉義符為營陽王,隨後將其殺害,為避免再生枝節,又將劉裕次子劉義真殺害。劉裕殺司馬氏二子,隨後倆兒子又被殺,歷史輪迴(詳見前文 富不過三代,看看劉裕怎麼欺負人的)。

同年,徐羨之立劉裕三子劉義隆(407-453年,宋文帝)為帝,時年17歲。其實徐羨之廢立之舉多少還是出於公心的,他要是想專權,選擇劉裕的小兒子劉義宣、劉義季更有利,當時他們只有10來歲。他最終選擇了劉義隆,並以為皇帝“必能明我赤心。”

在劉義隆來京繼位前,徐羨之先安排謝晦任荊州刺史,負責軍政大事,意思就是讓謝晦擁兵在外,他在內主持朝政,相互為援。但劉義隆是個厲害主兒,登基後立刻批准謝晦為荊州刺史,事實上是分化了徐羨之的同盟,同時對徐、謝、傅、檀四位顧命大臣都給予提拔:

[424年]“癸卯,徐羨之進位司徒,王弘進位司空,傅亮加開府儀同三司,謝晦進號衛將軍,檀道濟進號徵北將軍。”

劉義隆在離開荊州前留了自己人到彥之鎮守襄陽,徐羨之此時建議到彥之去雍州(今陝西鳳翔縣)任職,劉義隆當然不許:

“徵彥之為中領軍,委以戎政。”

一年後,425年劉義隆以討伐北魏為名,整頓軍隊,準備討伐謝晦。426年“下詔暴羨之、亮、晦殺營陽、廬陵王之罪,命有司誅之”。徐羨之自殺,傅亮斬首(傅亮就是最先領會並以實際行動安排劉裕接受東晉司馬德文禪位的人)。對於檀道濟,劉義隆以他不是主謀不予處分,並讓檀道濟與到彥之合兵討伐謝晦。皇帝大駕親征,謝晦哪是對手,不到一個月就被活捉處死。

劉義隆繼位兩年後終於穩定了劉宋政局。在劉義隆治理下,江南社會取得了長足進步:

“帝性仁厚恭儉,勤於為政;守法而不峻,容物而不馳。百官皆久於其職,守宰以六期為斷;吏不苟免,民有所繫。三十年間,四境之內,晏安無事,戶口蕃息;出租供傜,止於歲賦,晨出暮歸,自事而已。閭閻之間,講誦相聞;士敦操尚,鄉恥輕薄。江左風俗,於斯為美,後之言政治者,皆稱元嘉焉。”史稱元嘉之治。

436年正月,劉義隆生病了。人一病就會亂想,萬一宮車晏駕,檀道濟會不會專權,會不會殺我兒子?這一想就壞菜了。

本來在劉義隆主持下,劉宋北伐還取得了一點成績,也曾經打到了洛陽、青州等黃河南岸一帶,這都是檀道濟的功勞,要論打仗,劉宋還沒有人超過他(檀道濟有多年帶兵作戰經驗,總結出三十六計,為後世留下了寶貴軍事著作)。

劉義隆這一病就是兩個月,手下人趕緊召檀道濟入朝,隨後將其逮捕,殺檀道濟及其子等十一人。至此四位顧命大臣全數被殺。

“道濟見收,憤怒,目光如炬,脫幘投地曰:「乃壞汝萬里長城!」”

這就是成語“目光如炬”和“自毀長城”的典故出處。

檀道濟被殺後,劉宋再也無法與北魏在戰場上週旋。449年劉義隆計劃再次北伐,可惜此時已無人可用、只剩白面書生。450年北魏拓跋燾(408-452年,北魏第三位皇帝)也要南征,給劉義隆前後送了兩封信,個人認為非常精彩,有理有據,連哄帶嚇唬,對劉宋政權極盡嘲諷。同年七月劉宋軍攻到黃河南岸,北魏故意避其鋒芒,冬十月拓跋燾大舉反攻,長驅南下,兵臨長江,江北慘遭蹂躪,劉宋國力大大消弱。辛棄疾的那首詞“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說的就是這場敗仗。加上劉義康皇室內耗,元嘉之治終結。453年,劉義隆被長子劉劭弒殺,年僅46歲。

人在歷史中演進,權謀之術一學就會。與劉邦相比,劉裕、劉義隆對人下手更絕、更狠、更寡恩,自毀長城的結局自然也是不同。

結合歷史,辛棄疾的詞更更顯深切:

辛棄疾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劉裕,字寄奴)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佛狸:北魏拓跋燾的小名,拓跋燾在攻打劉宋前,曾問劉義隆還能否騎馬打仗,並送名馬藥品以羞辱。)

注1:檀道濟,劉宋時代名將。多個成語出處:自毀長城、唱籌量沙、檀陶之交、三十六計走為上。

讀劉宋那段歷史,再讀辛棄疾的《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金戈鐵馬,氣吞萬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