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夜經濟”由來已久,古運河畔曾如此熱鬧

一座城市的繁華,往往與經濟和交易有關,而濟寧這麼一座靠著運河成長起來的城市,自然各式各樣的故事少不了。

京杭大運河開通之後,濟寧就成了“河渠要害”之地,201公里的運河航道穿行而過。所以,歷史上稱濟寧為“南控江淮,北接京畿”“閉則鎖鑰,啟則通關”,鑑於此,元明清三代均把濟寧作為治河管理中心,重臣駐節,百官聚集,並不惜耗費巨資全力經營。作為當年運輸動脈的運河,養育了濟寧這方熱土,也繁榮了濟寧的經濟。

如果讓我們站在太白樓路旁的老運河旁,將時光迴轉200年,待到夜晚,運河如玉帶般蜿蜒流淌在城市中央,夜行的航船如點點星火,輕盈向前,兩岸的街巷則燈火通明,喧鬧無比,好不熱鬧。

有各種需求,就有大市場

济宁“夜经济”由来已久,古运河畔曾如此热闹

說起濟寧的夜經濟的前世,就得從濟寧的老城說起。濟寧老城是由古任國城演變而來,在清康熙、乾隆年間到達鼎盛時期,那時的南門叫做宣阜門,匾題“野入青徐”;北門名宗翰門,匾題“雲聯海岱”;東門名綏華門,匾題“鄒魯接壤”;西門名萃城門,匾題“獲麟古道”,又易“湖山毓秀”。要說當時老濟寧的城池有多大,咱就說說外郭(照大一點說),“週三十二里有奇”,如果打車的話,繞著城轉一圈,也就不到20塊錢。

要說濟寧最興盛的時期,那還是應該是清朝,到了夜晚,最熱鬧的地方應該有三個,一個是沿河的街巷,一個是小土山,另一個是各個外地會館。

首先,咱們先說說臨運河而建的老街巷,經過歲月的洗禮,時至今日,那些街巷的名字,還依稀透著當年的記憶:竹竿巷、紙坊街、稅務街、宣阜巷……說起老濟寧的夜經濟,那都是圍繞古運河展開的,河裡往來的船隻,夜泊濟寧,除了交易,也有被這裡的夜晚所吸引的成分。這裡是江北最繁忙的河港,北方最大的貨物集散中心。“河道帆檣如林,兩岸貨堆如山;車馬臨四達之衢,尚賈集五都之市;商賈之踵接而輻輳者亦不下數萬家……”這正是當時的真實寫照。夜經濟最關鍵的元素有哪些呢?一是有人,第二是有閒,第三是有錢。在老濟寧,那些在此交易、打尖的商人很多都符合,這將是一個多麼大的基數。

往來南北的商人順著這條運河奔波,濟寧是必經之路,商人云集是毋庸置疑。其次,這些商人能夠走運河,設想起來也都是多金的主;再次,在濟寧休整,要麼是與官家有什麼程序要走,要麼是在這裡等待交易,要麼就是河上艱辛走了一半了,在濟寧城好生休整一下,那這就是說的有時間了。

用大數據思維來分析,這就是用戶需求啊,其間就暗藏了許許多多的商機。尤其是晚上,大白天忙碌了一天的人們,到了晚上也就迎來了屬於娛樂的時間了。“杯酒平分蒼岱色,席間遙控大河流”。大晚上的,各種會館是老鄉們喝酒飲茶,共敘鄉情,互通有無的地方;各色融匯南北風味的餐飲店,則是大家大快朵頤的地方;像北京天橋般的小土山(現在的人民公園),就聚集了大量的手藝人,供人們消遣娛樂。

各色會館,找尋家鄉的味道

夜晚的喧囂,首先要說說各色會館。操著不同口音的人們聚集於此,在異鄉的土地上,吃著家鄉的飯菜,聽著親切的鄉音,找尋屬於家鄉的味道與感覺。

自古迄今,會館一直是某一區域內的同鄉或同業者,在外地為保護本團體利益而設立的工商行幫機構,是為本團體成員聯絡情感、互通信息、互助互利的場所。會館設立的條件,應當在商業繁榮、交通便利、經營條件好、具有收益潛力,同鄉同業者又比較集中的城鎮。當年濟寧城區具備這樣的客觀條件,計設有九個省的八處會館,並且都頗具規模,為省內其他城市所不及。

明清兩代濟寧城區的會館,彙集了各省大批商幫,其中不少人落戶濟寧,世代經營,他們不僅融入當地社會,同時仍然與原籍保持聯繫,繼續遵守家鄉的風俗習慣。這樣,各省經營商業的方式和手段,極大地豐富了濟寧的商業內涵,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與文化交流,對魯西南地區城鄉經濟繁榮,也應該起到了相當有力的推動作用。很多異鄉人也藉助會館,為同鄉服務,也將濟寧視為第二故鄉。

會館大都是廟館結合的建築,規模較大者如濟寧的浙江會館,其佈局依次排列著門前照壁、石獅、旗杆、山門、舞樓(戲樓、萬年臺)、拜殿(前殿)、正殿(上殿)。在這一中軸線兩側配建廂房和跨院、偏房等建築。應該看到會館的局部構造,因不同省域的風俗、文化、信仰、經濟等多種因素的差異,其風格明顯不同。例如:晉、陝、豫、皖、蘇、浙諸省正殿內供奉關羽。鄂、湘兩省則供奉大禹,因而,其會館又名“禹王宮”,濟寧的湖南會館即是如此。江西籍的商幫恪守原籍風俗,奉祀東晉時期的道士許遜,其會館名為“萬壽宮”。船幫的會館多稱為“楊泗廟”。這諸多差異恰好可以發揮傳播不同區域文化,促進相互交流的作用。

清代同治年間之前,我國大部分城鎮還沒有專設的戲園,城鄉戲劇演出多在會館與廟宇的戲樓上,或在隨坡就勢的土臺上,或臨時用四輪木車,上鋪木板搭建簡易戲臺,甚至落地圍場。因此,城鎮會館的戲樓是人們娛樂關注的焦點。當年濟寧城區浙江會館和安徽會館的戲樓,即是大眾經常議論的場所。會館建築戲樓的慣例,是把戲樓倒座,臺口面對殿堂,用以酬神。背面正對會館大門,因而戲樓臺基要設通道門,由此進入殿堂院,院場兩側建迴廊或廂房,為人們看戲而設置。這樣就圍合成了“四合院”,即所謂“聚人氣而斂”,象徵“財源聚集”。戲樓是由臺基、臺板、臺柱、樓頂天花(藻井),後廂房(藝人化妝處)組成,因是觀戲者眾目所歸的地方,建築裝飾華麗,流光溢彩。

人們常說“戲場小天地,天地大戲臺”,即把戲劇看成是一個濃縮了世態的空間。這樣,會館戲樓上的戲劇演出,明是酬神,實際是娛人、育人,起著警世、醒世、喻世的教化作用,可以此來增強同鄉、同業之間的凝聚力。同時,通過看戲又能和會館所在地鄰里友朋聯絡情感,敦睦和眾,利於商業經營,開拓業務,一舉兩得。

來到小土山,就圖一個熱鬧

济宁“夜经济”由来已久,古运河畔曾如此热闹

另外,作為老濟寧娛樂界的發源之地,小土山值得一提。小土山位於濟寧舊城東南城牆腳下,這是當年疏浚運河時挖土堆成的大土堆,這裡是濟寧傳統的公共遊樂園,在魯西南遠近聞名,其行業之眾,喧嚷之盛,毫不亞於北京天橋和南京夫子廟。

在面積達60多畝的地面上,建有“逢春”“書帶草亭”“長春”“同樂舞臺”四個戲院;十幾家茶館裡幾乎都設有書場,其中“四海春”“玉仙亭”兩個茶館,則標榜“以武會友”,經常組織武術表演,供人觀賞。書場除了進入茶館之外,還有搭棚招租的,也有本錢較強的名家自己立棚的。

曲種繁多,有大鼓、揚琴、漁鼓、評詞、漁鼓墜、山東落子、木板小鼓、嶺兒調、等十餘種,至於相聲、戲法、山東快書等,也只能撂地攤、拉場子了。三教九流各種下層行業會聚於小土山,唱賣估衣、熬膏藥、修表、拔牙、焊錫壺、補鍋、算命、指畫、擺棋局等,吆五喝六,人聲鼎沸。

這裡百業匯聚,琳琅滿目,最實惠的還是飲食業。小土山的飲食大部分是小吃,攤棚擁擠,小販穿梭,香氣四溢,令人饞涎欲滴。要說這攤棚裡的小吃,有饊子、麻花、鍋貼、菜盒子、火燒、蒸煎包、酸辣湯、豆腐腦、牛雜肝湯、羊肉湯等,另外還有很多喝酒搭配的花生仁、幹蠶豆、芝麻糕、蘭花豆、鮮青果、老蓮蓬、炒螺絲,則隨處可見了。濟寧小土山蓆棚、布幔摩肩接踵,待到夜晚也是好不熱鬧,可謂是凝聚了濟寧數百年風情。

客商往來,不分晝夜

济宁“夜经济”由来已久,古运河畔曾如此热闹

濟寧商業在當時繁榮到什麼狀況呢?用當時的一句話說:“百物聚處,客商往來,南北通衢,不分晝夜。”明代朱德潤則在詩中描述到:“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樓歌館相喧闐”。這也反映出濟寧白天黑夜商業興旺的情景。而濟寧在清朝有多少人口呢?據統計道光年間,濟寧的人口達到了20萬之多。

商業的繁榮帶來了手工業的發展。濟寧是明清時代運河沿岸全國著名的手工業發達城市之一。手工業行業主要有釀造、皮革、竹器、銅器、榨油等17個行業之多,可謂門類齊全,行業繁多,擴散廣、影響大,素有數百成千的各色匠人之說。在手工業集中的地方,便以此命名街巷,如竹竿巷、扁擔街、打銅巷等。

因為手工業的發展,也帶來了餐飲服務業的繁榮。玉堂醬菜、蘭芳齋高點,馳名大江南北,經過吸納南方口味,而進行改革後,獨具湖鮮風味的濟寧菜也享譽省內外。還要提及的是當時濟寧茶館星羅棋佈,大街小巷舉目可見,尤其是商業鬧市區,茶樓更是一間接著一間,很多人圍坐在茶館裡,聊天說話,打發時光,互通信息。當時的茶館有魚販茶館、豆芽茶館、清唱茶館、官事茶館等,說明當時喝茶習俗就盛行。

當年老運河的碼頭在大閘口,過往的商船都在這裡靠岸,在靠河的街巷裡面,最有名氣的莫過於竹竿巷了,當時的竹竿巷可謂是家家戶戶都做生意,一條長長的巷子裡,每家都會燈火通明地忙到凌晨12點多,許多商戶還會在夜晚來上一份夜宵,當時,每天晚上還會有一個敲著梆子、挨家挨戶叫賣的小販。後來,在竹竿巷的街裡,還有一家浴池,名為大觀園,很多忙碌了一天的人們晚上到這裡,在熱氣騰騰的池子裡泡上一泡,讓江南搓澡的師傅給徹頭徹腳地清理一遍,最後躺在床上,喝上一壺茶,聊上半宿天。

穿過城市中這些熟悉的古老街巷,彷彿打開了一部歷史書卷,閱讀著古運河留下的繁華烙印,數百年轉瞬即逝的日月光輝下,濟寧城的運河文化便在這些老街巷裡,繁衍生息,歷久彌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