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電腦中的A盤和B盤去哪了?

大家應該都用過電腦對吧,那麼有沒有人注意過,電腦盤符都是從C盤開始,而不是從A盤或是B盤開始。而且很多人應該也從來沒見過A盤和B盤,那麼這兩個盤究竟去哪了。

其實這兩個盤符是給軟盤留下的,只不過現在的電腦已經很少用到軟盤,以至於人連軟盤都沒見過,而硬盤的出現是在軟盤之後,所以現在這些只使用了硬盤的電腦,都是從C盤開始。

你們電腦中的A盤和B盤去哪了?

盤符由C開始

軟盤的出現

世界上的第一臺微型計算機是當初IBM所生產的SYSTEM370,雖然叫微型計算機,但也沒小到哪裡去,畢竟當時的計算機技術相比現在還是非常落後的。這款計算機存在著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計算機的指令都是儲存在半導體的內存中,只要計算機關機,就會失去這些指令,意思就是說這些指令只要關機就會被刪除。

所以,IBM的相關小組在1967年收到命令,要研製一種廉價的設備,來為計算機管理和儲存代碼,之所以要求廉價是因為這種設備要方便更換,而且還要易於攜帶,這種設備就是後來的軟盤。

你們電腦中的A盤和B盤去哪了?

後期的軟盤

1971年,阿蘭·舒佳特成功研發出直徑8英寸的塑料磁質盤,這就是第一代軟盤,它的容量只有81KB。這樣的容量當然不夠用,而且8英寸也不算小,所以肯定需要改進,因此,在他的努力下,1976年5.25英寸的軟盤出現。阿蘭·舒佳特因為成功研發出了軟盤並且制定了軟盤的具體規則而被稱為磁盤之父,再後來他離開IBM後就創辦了著名的希捷公司。

你們電腦中的A盤和B盤去哪了?

磁盤之父 阿蘭·舒加特

軟盤的發展

當時的微型電腦一般只有一個軟盤驅動器,盤符就是A盤,而容量也只有一百或是幾百KB,真是低得驚人。而且當時並沒有我們所使用的Windows系統,而是dos系統,在電腦開機時,需要將啟動盤插入電腦的驅動器中,然後再開機,等開機後再把啟動盤拔出,放入其他軟盤來貯存。再後來,隨著系統的更新,電腦的內存中已經容不下這麼大的系統,所以啟動盤就需要一直插在電腦中,這就讓電腦無法再放入其他軟盤。

不僅如此,在1979年,索尼公司推出了容量達到875KB的3.5英寸雙面軟盤,到了1983年時,容量達到了1M。一方面是使用體驗上的需求,一方面是更大的容量,5.25英寸的技術也更加成熟,價格更加便宜,所以電腦開始使用兩個軟盤驅動器。但是因為5.25英寸的軟盤在當時是無法淘汰的,因為應用面實在太廣,有著無法替代的市場佔有率,所以當時的電腦會使用5.25和3.5兩個尺寸的軟盤驅動器。

值得一提的是,3.5英寸軟盤大火也離不開喬布斯的幫助,1984年,蘋果的Macintosh電腦就只使用3.5英寸的軟盤驅動器,隨著這款電腦的大賣,3.5英寸軟盤也開始被人們所接受,A盤符和B盤符也被定型。

你們電腦中的A盤和B盤去哪了?

索尼在軟盤的研發了出了很大力

軟盤的末路

隨著電腦性能發生突飛猛進的時候,磁盤卻一直在原地踏步,所以人們需要性能更強的儲存介質,於是硬盤被人們發掘出來,並逐步開始取代軟盤,而硬盤的盤符理所當然的是C盤。

但是一開始時的硬盤並不能當成啟動盤使用,用戶們依舊需要插入軟盤來啟動電腦,硬盤只能儲存。但是隨著dos系統的不斷進步,在MS-DOS 5.0時,系統強行指定啟動信息的主硬盤為C盤,而之後的像光驅、U盤之類的次分區便從D盤符開始延伸。從此,C盤的領導地位被確立。

在之後因為光盤、U盤以及移動硬盤等新興儲存設備的發展,軟盤因為相對來說攜帶不夠方便,而且容量並不佔優勢,所以逐漸被淘汰,推出了歷史舞臺,但它之前使用的A盤符和B盤符卻永遠地給它們保留了下來。

你們電腦中的A盤和B盤去哪了?

移動硬盤

網盤崛起

不僅軟盤退出了歷史舞臺,現在連光盤和U盤也變得少見,因為網盤正在全力發展。隨著網絡技術的進步,現在的網速已經不像以前那樣“龜速”,更不用說即將普及的5G,到了那時候,1G的內容只需要幾秒鐘就可以下載完畢,這種雲儲存的方式雖然在一些特定的場景比不上U盤等儲存方式,但絕對有著巨大的潛力。

你們電腦中的A盤和B盤去哪了?

網盤的發展迅速


不管是軟盤還是光盤,他們的退出都是科技發展的結果,而至今依舊空存的A、B兩個盤符,預期說是為了紀念他們,倒不如說是歷史的見證。人類總是要發展的,而且要發展得更好更強,所以未來肯定還會有很多我們現在熟知的物品被淘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