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線”肆虐的背後 是誰助長了摩托行業的歪風邪氣


“地平線”肆虐的背後 是誰助長了摩托行業的歪風邪氣


喜歡摩托車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地平線”“大核能”,這些名號都是稱呼山寨組裝摩托的字眼,時至今日“地平線”摩托早已不僅是無錫的特產,在江浙一帶遍地開花蔓延至全國各地。為何這種下三濫的摩托深受市場喜愛?在這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秘密?今天為你揭曉“地平線”摩托肆虐大江南北的原因!

“國產小忍者”引山寨作坊效紛紛仿


“地平線”肆虐的背後 是誰助長了摩托行業的歪風邪氣


其實國內最早將山寨摩托發揚光大的,要屬當年紅極一時的“國產小忍者”,這臺神車是模仿川崎Ninja 250的外觀,同樣採用雙缸發動機,近乎以假亂真的手法復刻,俘獲了一大批買不起卻又想擁有小忍者的車迷。這臺火遍大江南北的趴賽車型,是國內老百姓最為熟知的跑車樣式。也就此引發的大批跟風者效仿,自此“地平線”摩托開始前所未有的大發展之勢。

扭曲消費觀念帶來大量需求


“地平線”肆虐的背後 是誰助長了摩托行業的歪風邪氣


在現今這個崇拜名利的社會風氣當中,消費觀念已經被扭曲,凡事喜歡講牌面、愛面子,爭強好勝,吃的穿的用的,好像不比別人貴就顯得特沒面子,因此造就所謂的“名牌效應”的等級消費觀。在摩托車群體當中同樣存在著根深蒂固的階級消費觀念,有錢就買好的,沒錢買山寨偽劣產品也要充起面子來。為什麼“地平線”這類山寨摩托如此受歡迎,和這種消費觀念有著很深的關係。

有求必有應的龐大市場


“地平線”肆虐的背後 是誰助長了摩托行業的歪風邪氣


有需求就有供應,有需求就有市場 ,這是市場的基本規則!在商界的圈子裡利益高於一切,有這個龐大的潛在需求,很多小廠家都想分一杯羹,沒有“有錢不賺”的道理,哪管什麼職業道德行業規則之類的束縛,之要能賺到錢就是爺。在利益的趨勢下,各種山寨摩托車層出不窮,從國外知名車型再到國內知名車型統統不會放過。

小作坊的圈錢手段


“地平線”肆虐的背後 是誰助長了摩托行業的歪風邪氣


“地平線”一度成為目前小作坊、小品牌最圈錢手段,外觀可以用國內外成熟車型、發動機也有各種品牌各種規格供應,一系列的配件都有相關的供應鏈,他們僅需要將這些零部件拼裝成一部車,裝箱出貨就能換取不小的利潤。除去人工和簡單的場地機器投資之外,並不需要大量資源去運營,更無需投入大量錢財人力去研發,這種模式是導致“地平線”摩托越發壯大的根本原因。

助長歪風邪氣的不僅是消費者


“地平線”肆虐的背後 是誰助長了摩托行業的歪風邪氣


“地平線”這類山寨偽劣摩托車的盛行,並不全是市場需求和消費者引發的。試想一下,倘若沒有發動機企業給他們提供動力總成呢?假使這種車型無法進行正常申報呢? 如果這種車型無法上牌呢?這其中種種的原因,足以發人深思。不僅是需求所造就,也可以說是國情和市場環境,促使了這一批批唯利是圖的小作坊越發氾濫。

市場環境呈現兩極化的趨勢


“地平線”肆虐的背後 是誰助長了摩托行業的歪風邪氣


如今的國內摩托車市場,兩極分化十分明顯。一方面是高端摩托車需求越發旺盛,另一方面就是這類山寨車型越來越多。奮發圖強自己研發的國產摩托車品牌不在少數,抄襲照搬組裝偽劣產品的山寨摩托也越來越多。國產大排量摩托不斷的再刷新上限,雖然禁摩趨勢依然非常嚴峻,但是絲毫沒能影響欣欣向榮的摩托車行業大力發展,這一點從最近這幾年大量誕生的摩托車新品牌就可以看出。

越來越多的人對“地平線”說不


“地平線”肆虐的背後 是誰助長了摩托行業的歪風邪氣


令人欣慰的是,對於沒有自主研發發動機能力的品牌,越來越多的車友將其列為“地平線”之流。只有用心造車才能得到消費者的認可,連最基本的發動機都沒能力去研發,如何讓人相信你的品牌能走的更遠更長久?這種看法的誕生,進一步證實了潛在的消費觀念正在不斷的完善當中,他們對這種山寨摩托的認知正在不斷加強,逐漸影響更多的人對“地平線”說不。

自主研發才是未來


“地平線”肆虐的背後 是誰助長了摩托行業的歪風邪氣


從目前工信部每一批次的摩托車申報信息來分析,雖然不斷的有新的“地平線”車型入市,但是其發展速度和力度,在根本上還是無法趕超自主研發的品牌車型。山寨模仿終究是上不了檯面,短暫的繁榮將很快會被市場所淹沒,層出不窮的小作坊之間的互相競爭也非常激烈,沒有新品的推出很難在山寨行業發展長久,這也是為什麼現在他們連國產車都不放過的原因。


“地平線”肆虐的背後 是誰助長了摩托行業的歪風邪氣


從過去的一些山寨地平線摩托廠商的成功轉型, 其實不難發現只有自主研發,自主創新才是長久之路,短暫的利益換不來長遠的發展,否則為什麼他們會放棄這塊已經吃到嘴裡的“肥肉”。


“地平線”肆虐的背後 是誰助長了摩托行業的歪風邪氣


消費者對於山寨車型的認知在不斷提高,斷然他們第一購買“地平線”之後,隨著各種質量問題的出現,絕不會產生再次購買的慾望。勢必會選擇有實力的品牌車型,在口碑上高仿山寨也是一落千丈,小作坊品牌的更換地更勤,一個品牌搞砸了馬上換個新的名字繼續!這種惡性循環最終的結果終究難逃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則,放眼世界摩托車行業,唯有自強才是唯一的長久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