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巾起義與安史之亂後果相同?君主最怕的事出現,趙匡胤合理解決

不少人把東漢的滅亡歸罪於黃巾起義,黃巾起義就是張家三兄弟藉著道教的名義,煽動百姓與東漢朝廷分庭抗禮的行為。

黃巾起義最大規模時期,人數多達百萬之眾,所以是不可小覷的一次起義。也正是這次起義過後,東漢王朝名存實亡,元氣大傷。

安史之亂成為了唐朝的轉折點,唐玄宗和楊貴妃的乾兒子安祿山發動了這場叛亂。叛軍相繼打下了長安和洛陽,又相繼丟了這倆地方。

雖然結局是安史之亂被平定,不過這個時候的唐朝再也沒有了過去的生機,成為了大廈將傾的模樣。

黃巾起義與安史之亂後果相同?君主最怕的事出現,趙匡胤合理解決

01黃巾起義被平定後,各路州牧擁兵自重。

黃巾起義是一場農民起義,歷史證明,第一次農民起義一定不會成功。秦朝末年的陳勝吳廣起義是這樣,唐朝的黃巢起義也是這樣,基本上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黃巾起義其實也不例外,張角三兄弟拼死拼活把天下給攪亂了,結果他們自己反倒也被滅了。而這個時候最得意的是誰呢?

我們要記住一個人的名字,他叫劉焉。很多人對這個人不是很瞭解,不過他兒子大家一定都知道,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益州牧劉璋,把成都獻給劉備的那位官二代。

初,南陽、三輔民數萬戶流入益州,焉悉收以為眾,名曰“東州兵”。璋性柔寬無威略,東州人侵暴為民患,不能禁制,舊士頗有離怨。趙韙之在巴中,甚得眾心,璋委之以權。韙因人情不輯,乃陰結州中大姓。建安五年,還共擊璋,蜀郡、廣漢、犍為皆反應。東州人畏見誅滅,乃同心並力,為璋死戰,遂破反者,進攻韙於江州,斬之。---《後漢書》

為什麼要記住劉焉這個人呢?因為他向東漢朝廷上書建議把天下設立為九州,每一州安置一名州牧作為最高軍事行政長官。州牧直接對皇帝負責,這樣更加有利於統治。

東漢朝廷已經危如累卵,自然不能拒絕。所以當時劉焉就挑了益州這塊肥肉。作為益州牧,劉焉把手下張魯安置在漢中,自此與東漢朝廷隔絕開來。

他在益州坐上了土皇帝的寶座,東漢朝廷的所有詔令他都可以不聽從,因為他有藉口,那就是張魯堵著門口,他沒辦法出去。

由此我們會發現一點,黃巾起義過後,其實最受益的,那就是天下的州牧。當時天下就九位州牧,分別掌管著地方上的事務。

而這些州牧一個個的都開始模仿益州牧劉焉,不僅不聽從朝廷的號令,反而各自為政,互相爭奪地盤,儼然不把東漢朝廷當成正統來看待。

黃巾起義與安史之亂後果相同?君主最怕的事出現,趙匡胤合理解決

02東漢滅亡,其實就是各路州牧擁兵自重所導致的。

所有州牧都希望自己手裡的地盤最多,所以他們都希望對手一個個被消滅。一旦其他州牧都被自己給消滅了,那麼自己豈不就是皇帝了?

最初的州牧基本上都是漢室宗親來出任,比如說荊州牧劉表、幽州牧劉虞、揚州牧劉繇等等全都是漢室宗親。

不過後來情況發生了改變,袁紹吞併了幽州牧劉虞的地盤,孫策吞併了揚州牧劉繇的地盤。荊州牧劉表的地盤,在後期又被曹操、劉備以及孫權三家給瓜分了。

而劉焉傳給兒子劉璋的益州,後期也被劉備給佔領了。這就造成了當時的地方州牧,不再是漢室宗親的地盤。

劉焉字君郎,江夏竟陵人也,焉徙治綿竹,撫納離叛,務行寬惠,陰圖異計。張魯母始以鬼道,又有少容,常往來焉家,故焉遣魯為督義司馬,住漢中,斷絕谷閣,殺害漢使。焉上書言米賊斷道,不得復通,又託他事殺州中豪強王鹹、李權等十餘人,以立威刑。犍為太守任岐及賈龍由此反攻焉,焉擊殺岐、龍。---《三國志》

為什麼劉備一直都爭著這個漢室宗親的招牌?那是因為只要頂著這個招牌,他不管做哪個地方的州牧,都是合情合理的。

東漢末年,就是這麼個德行,誰也不會去考慮皇帝在國都到底過得怎麼樣,大多數人都在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

所以漢獻帝流離失所,最終被一個毫不沾親帶故的曹操給撿了回去。而東漢的滅亡自此也就開始了。

漢獻帝時期,雖說也叫漢朝,可是基本上都是曹操掌權,所以當時的東漢早已名存實亡。這是誰造成的?我認為,這是州牧混戰所造成的。

黃巾起義與安史之亂後果相同?君主最怕的事出現,趙匡胤合理解決

03安史之亂後,各路節度使紛紛擁兵自重。

唐朝有一個壞習慣,那就是喜歡分封節度使。我們現在來聽一聽節度使,一定第一個聯想到的,那就是安祿山。

因為正是安祿山這位河東節度使,把強盛的唐王朝給拖下了水。安祿山本人對唐王朝的打擊,幾乎是致命的。

他的軍隊陸續佔領了唐朝的兩個國都長安和洛陽,這就等於是拿到了天下權柄。不過人心思唐的熱潮並沒有退去,所以大家對安祿山沒什麼好感。

安祿山在後期被自己兒子安慶緒給宰了,從此他的軍隊也一蹶不振。不過這不代表唐王朝會從這次危機當中走出來。

天寶十年,安祿山誣其酋長欲叛,請舉兵討之。八月,以幽州、雲中、平盧之眾數萬人,就潢水南契丹衙與之戰,祿山大敗而還,死者數千人。---《舊唐書》

其實唐王朝已經非常虛弱了,這個時候各路節度使卻動起了小心思。既然安祿山能夠造反,為什麼他們不能擁兵自重呢?

誰也不希望自己的腦袋上頂著一個上司,所以不少節度使都開始不聽從唐王朝的指揮。尤其是河朔地區的節度使,基本上已經成為了地方上的土皇帝。

這些節度使不僅擁有軍權和治理百姓的權力,甚至還擁有收稅的權力。收稅本身是上交給朝廷的,現在這幫節度使也給私吞了,這對唐王朝來說是致命的打擊。

而且河朔地區的節度使,居然還有世襲制的傳承,也就是說老爸退休以後,兒子接著頂上來做節度使,壓根就不需要經過唐王朝皇帝的指派。

這麼一來,唐王朝幾乎是失去了對這幫節度使的節制。這幫節度使也就形成了地方政權的格局。

黃巾起義與安史之亂後果相同?君主最怕的事出現,趙匡胤合理解決

04節度使的強大,是唐王朝滅亡的主因。

後來我們知道發生了一件大事,唐王朝被黃巢給攪得天翻地覆。為什麼唐王朝沒有對黃巢進行非常有力的圍剿呢?主要就是因為唐王朝失去了對節度使的節制。

黃巢的確是被剿滅了,可是黃巢對唐王朝的傷害,是無法抹去的。當黃巢動手的時候,沒有哪個節度使,是主動站出來要幫唐朝皇帝分憂的,這就是最可怕的地方。

後來唐朝的節度使朱溫更是把唐朝給滅了,自己改朝換代成立了後梁王朝。其實這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因為唐朝皇帝手裡沒有兵力。

高仙芝討勃律,署嗣業及中郎將田珍為左右陌刀將。時吐蕃兵十萬屯娑勒城,據山瀕水,聯木作郛,以扼王師。仙芝潛軍夜濟信圖河,令曰:"及午破賊,不者皆死。"嗣業提步士升山,頹石四面以擊賊,又樹大旗先走險,諸將從之。虜不虞軍至,因大潰,投崖谷死者十八。鼓而驅至勃律,禽其主,平之。---《新唐書》

他們手裡的兵馬不足以跟地方節度使相抗衡的時候,那他們哪裡還能夠保住自己的皇權呢?所以結局自然也是顯而易見的了。

安史之亂之前,所有節度使都是聽從唐玄宗號令的,這就是為什麼唐玄宗的地位會那麼崇高。安史之亂之後,沒有哪位節度使是聽從唐玄宗號令的,這就導致了唐玄宗後期跌落了神壇。

節度使的風波也是在安史之亂時期顯現出來的,河朔節度使在這之後基本上是處於獨立狀態,這就是唐王朝最大的隱患所在。

黃巾起義與安史之亂後果相同?君主最怕的事出現,趙匡胤合理解決

總結:趙匡胤自己是節度使,所以他知道如何規避這些問題。

我們提到趙匡胤,第一個想到的,那肯定是杯酒釋兵權。他通過和平方式,將手下人的兵權一個個奪了過來。

其實這不是趙匡胤最牛的地方,他最牛的地方是,不允許宋朝再出現唐朝節度使這麼強大的產物。

宋朝的節度使,跟唐朝有本質的區別。趙匡胤先是將節度使手裡的賦稅大權都給收到了自己手裡,隨後又不斷縮小各地節度使的地盤。

佔領一州府的節度使,趙匡胤也有辦法對付。他給這些州府派遣了各個級別的父母官,這就導致節度使失去了財權、政權,進而自然也就失去了軍權。

趙匡胤用這樣的方法,徹底將唐朝遺留下來的節度使問題給解決了。在宋朝的節度使,其實我們聽著比較牛,其實也就是一個榮譽董事局董事的職稱,沒有任何實權可言。

趙匡胤當然明白,給節度使權力,無疑就是給他自己添堵,這種蠢事他可不幹。如果有人仿造他一樣造反,那豈不是虧大發了。

《後漢書》

《三國志》

《舊唐書》

《新唐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