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館之寶——侯馬盟書

鎮館之寶——侯馬盟書

在山西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之中,侯馬盟書十分特別。僅就其中某一件而言,它體量較小、外觀不突出,但是這一由5000餘件玉石片組成的先秦瑰寶,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重要的學術價值,自20世紀60年代出土以來備受海內外學界重視。

山西侯馬古文化遺址是春秋晚期晉國都城遺址,1961年就被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5—1966年,該遺址出土大量盟誓辭文玉石片,被稱為“侯馬盟書”,經專家學者研究,認為是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晉國卿大夫舉行盟誓的約信文書,亦稱“載書”。出土盟書的遺址亦被稱為盟誓遺址。

鎮館之寶——侯馬盟書

據山西博物院資料介紹,考古人員在40多個祭祀坑內共計出土侯馬盟書5000餘件,可以辨識的650餘件,總字數3000餘字,除去重複的字,單字近500個。其形狀有圭形、圓形及不規則形,又以圭形為主,最長者32釐米。侯馬盟書的內容可分為宗盟類、委質類、納室類、詛咒類、卜筮類等,其文字一般是用硃筆書寫在玉石片上,少數為黑色。

鎮館之寶——侯馬盟書

關於主盟人和盟誓時間,多數學者認為,侯馬盟書是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以趙氏家族為首舉行盟誓活動的約信文書,忠實地記錄了晉國晚期強族間相互鬥爭的史實,具有政治檔案的性質。侯馬盟書的發現對於研究晉國曆史、古代盟誓制度及古文字等具有重大意義。

侯馬盟書被發現後,《文物》1966年第2期發表了張頷的《侯馬東周遺址發現晉國朱書文字》,介紹了這一重要發現。同期又發表了郭沫若的《侯馬盟書試探》,指出這是戰國盟書,“侯馬盟書”也因此文而得名。自此,相關學術領域的專家學者持續展開研討,侯馬盟書的研究不斷深入。

鎮館之寶——侯馬盟書

10年後,由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編的《侯馬盟書》(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出版,張頷、陶正剛、張守中對此作出重要學術貢獻。2006年,山西古籍出版社又出版了修訂版。這些研究為學界提供了重要的一手材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