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邦、李渊的庙号是高祖,而赵匡胤、朱元璋庙号是太祖?

种花蒙兔


一般来说古代皇帝都有庙,庙号就是皇帝死了之后,被子孙供奉在太庙里追尊的名号,像“太祖”“太宗”这些称呼,都是庙号。

按照规矩,开国皇帝的庙号一般都叫“太祖”和“高祖”。

其中全靠自己能力去打天下的叫太祖,例如明太祖朱元璋、宋太祖赵匡胤。

朱元璋就是从乞丐到皇帝白手起家,因此叫太祖。

赵匡胤出身唐末军人家庭,虽说家庭情况比朱元璋好,但同样也是底层群众一步步爬上来的,他投奔郭威时,郭威还没有废汉建周,之后在郭威手下征南讨北,多有功绩,在称帝之前赵匡胤是后周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然后才有能力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后袭占荆湖、攻灭后蜀、平定江南结束了唐末以来的乱世,所以被追尊为宋太祖。

而受祖上荫庇,继承父辈基业而打天下的叫高祖,例如唐高祖李渊。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官至太尉,北周时追封唐国公。李渊的父亲李昞,官至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李渊是在继承祖父辈的基础上才打下天下的,所以叫高祖。

刘邦则是特例,古代皇帝都有庙号和谥号。现在一般都称“汉高祖”刘邦,实际上刘邦的庙号是太祖,其谥号是高皇帝,高祖是误称,这一点,在《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中很清楚地记述有给刘邦确定庙号和谥号的过程:“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庙。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细,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为高皇帝。太子袭号为皇帝,孝惠帝也。令郡国诸侯各立高祖庙,以岁时祠。”不过被误称也是因为司马迁,司马迁在给刘邦写的本纪写作《高祖本纪》,把刘邦称为“高祖”,所以后世一般称汉高祖刘邦。


燕蓝


刘邦、李渊、赵匡胤和朱元璋都是开国皇帝,但有些皇帝的庙号是高祖、有些却是太祖。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高祖和太祖有何区别?

首先,说说“祖”是什么意思。

过去的习惯是“祖有功而宗有德”,也就是说有开创之功的皇帝要被称作祖,有守成之德的皇帝被称为宗。

因此,开国皇帝一律要被称作祖,这是因为他们有开创之功。

同样是祖,高祖和太祖到底有啥区别呢?这就要追溯到汉高祖刘邦的定庙号和谥号的过程了。

根据《汉书·高帝纪》的记载:

  • 五月已下,皇太子、群臣皆反至太上皇庙。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

  • 上尊号曰高皇帝。


原来,刘邦的实际庙号是汉太祖,谥号是高皇帝。

但是,汉朝以来的所有人都把刘邦叫“汉高祖”。

究其原因,恐怕是因为西汉初年的庙号制度还不完善,所以直接就用谥号“高”来称呼刘邦了。

相当于是把两个称号,混合成了一个称号,也就进而发明出了“高祖”的庙号。

“高祖”成为庙号的一种后,后世的高祖皇帝都是沿袭自刘邦。包括曹丕、 司马懿、李渊等等,情况大多如此,本质上是庙号制度不完善的原因,所以使用混乱。


HuiNanHistory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唐高祖李渊,不论是高祖还是太祖,这个都属庙号,庙号最早出现在商朝,那个时候要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祭典的君王才配有庙号,但是后来被历史认可的皇帝都可以有庙号了。

庙号制度在商朝灭亡之后,一度被暂停了,后来到了刘邦建立汉朝,才再度出现庙号,那么刘邦他到底是汉太祖呢?还是汉高祖?

在《史记》中记载到:“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上尊号曰高皇帝。”汉太祖高皇帝刘邦

显然,刘邦的庙号和谥号被司马迁这群史官给叫混了,汉太祖才是刘邦的庙号,高皇帝是刘邦的谥号,谥号是古人死后对其一生功绩评价的一个称号。

汉朝承袭了商朝的庙号制度,起庙号秉承“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两汉,名实相允,今古共传。”的原则,所以很多皇帝最初没有庙号,后来才追封了庙号,比如汉惠帝刘盈,汉景帝刘启,汉朝庙号制度才恢复,参考意义不大。

按照正常的辈分,庙号应该是太祖、世祖、高祖等等,但是在三国时期,各方政权都认为自己是正统,这个时候的庙号也是乱的,就比如曹操是太祖,曹丕是高祖,西晋司马懿是高祖,司马昭是太祖。

晋太祖司马昭

直到大唐时期,中国才再度实现了大一统。皇帝的庙号才开始有迹可循,唐朝开国皇帝是李渊,按理说他应该是唐太祖吧,为什么他的庙号却是唐高祖呢?李渊能夺得天下,和他祖父西魏八柱国之一的李虎是有间接关系,在他开国之后,追封李虎为唐太祖,追封自己的父亲李昞为唐世祖。

宋朝就没那么麻烦,赵匡胤的庙号就是宋太祖,这可能和能一直追溯到他高祖父那一辈,并且都是官宦世家有关系,他的高祖父赵朓便是大唐的大臣,北宋建立后被追尊文献皇帝,庙号僖祖。朱元璋就比较简单了,穷苦百姓出身的皇帝真是独一份,庙号明太祖也符合实情。

明太祖朱元璋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玄坤文史


先来说说庙号是怎么来的

顾名思义,庙在古时候是用来烧香祭祀先人的,庙号则是后辈子孙给死去皇帝取的。至于烧香就烧香呗,干嘛还特意取个名字?请往下看。

庙号最早起源于商代,那时候每位帝后死后不止要建陵寝,还要修建用来祭祀的庙宇,但随着商朝的国祚更迭,死去帝后的数量不断增加,然后大家发现一个十分尴尬的问题。

庙太多,拜不过来了!按照祭祀礼节,“一条龙”下来怎么也要几个小时,但良辰吉日就那么短,你总不能说今天没拜完,“孙儿我明天接着来。”那估计当晚没拜祭的先人们就要组团来看望你了!想想就吓人···

此时,中国人变通的智慧就体现出来到了,商朝后来索性就把前代帝后的大部分庙都给拆了,然后盖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祖宗祠堂,将那些没了“庙”的先辈们统一放到祠堂中,后人统一祭祀一次就可以了。省时省力,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宝宝的腰累弯了。

庙虽然都拆了,但样子总还是要有的,于是庙号就被创造出来了,按照古人的想法,有了专属庙号就相当于先人们有了自己庙。

“额,感觉这和扎纸人一样混弄死人没区别啊?!”

刘邦的庙号是汉太祖哦

上面说完了庙号的起源,接着再说下庙号的高低贵贱。

“恩,别说死人就不论资排辈,相信我,他们只会更较真!”

简单来讲,庙号中:太祖>高祖,虽然能称之为太祖和高祖的一般都是帝国的开创者,但刚开始帝王们还算比较谦虚,包括有点痞气偶的刘邦最初的庙号也是高祖,和谥(shi四声)号连在一起就是汉高祖高皇帝。只不过后来大臣为了拍老刘家马屁,刘邦的庙号从高祖变为太祖,和谥号连在一起就是:汉太祖高皇帝。老百姓觉得读起来费劲,索性简称汉高祖刘邦!!!误会就是这么来的。

说这里估计你会问了,唐朝就没有人拍老李家人马屁么?恩,确实没有。谁让李渊任期内发生了玄武门这样的敏感事件呢?!紧接着五代十国比较乱了,大家脸皮都比较厚,啥啥的都可着最高级别来,很有一种前几年中国大妈扫荡全球奢侈品的架势:

“不求最合适,但求最拉风!”

“高祖的不要,全都要太祖!”

这你也就明白后来宋朝和明朝的心态了,奶奶的五代十国那群小屁孩庙号太祖了,我还能比他们低!!!!

【事实证明,再贵的奢侈品,都有烂大街那一天】



船夫聊名著


在《文子.道原》中有这么一句话:夫无形者,物之太祖。

在古典东方哲学思想里的最高级便是“无形”,所以我们很容易可以推导出“太祖”比“高祖”的层次高一些。明白了这个逻辑,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理解“太祖”和“高祖”的关系了。

1.太祖是庙号,一般是指来国皇帝,如汉太祖刘邦(刘邦其实是汉太祖,之所以习惯叫汉高祖是因为司马迁这么叫的),明太祖朱元璋。

一般而言,功绩很大(而且出身卑微)的皇帝才会叫太祖,意味着江山都是自己白手起家打出来的。

2.高祖也是庙号,其实每个人都有高祖,曾祖父的父亲就叫高祖。在皇帝哪里本来和“太祖”也是混用的,但是到了宋辽时代开始了正名,把二者做了区别,如魏高祖曹丕,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就不能叫魏太祖,隋太祖,唐太祖。之所以叫高祖,指的是有继承,不单纯靠自己创业成功的。唐太祖是李渊祖父李虎,隋太祖则是杨坚之父杨忠。

无形高于有形。所以太祖比高祖高。当然了,这都是创业成功者的待遇,叫什么并不重要,成功才重要。


中华鬼谷子智囊团


刘邦的庙号是太祖不是高祖。李渊的庙号为高祖是因为太祖这个庙号被追封给自己爷爷李虎了。

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太祖高皇帝刘邦有时被弄错成为高祖刘邦。刘邦自己的父亲刘太公只是位普通人,祖上也没太显赫的人物,刘邦只追封了自己的父亲刘太公为汉始祖。

(刘邦)

朱元璋和刘邦一样也是平民出身,做皇帝后追封了几代先祖,但没有用掉太祖这个庙号。朱元璋分别追封了高祖父朱百六为明德祖、曾祖父朱四九为明懿祖、祖父朱初一为明熙祖、父亲朱五四为明仁祖。元朝规定普通平民只能以数字为名,不能取正式名字,因此朱元璋的祖先名字看起来都这么奇葩。朱元璋本人原名朱八八,也是数字为名。

赵匡胤的父祖几代都是高级官员,但功业也没有到可以追封太祖的地步,因此太祖的庙号也留给了自己。赵匡胤追封了自己先祖的四代人,分别是父亲赵弘殷为宋宣祖、祖父赵敬为宋翼祖、曾祖父赵珽为宋顺祖、高祖父赵朓为宋僖祖,到宋真宗时代,又追封了传说中的祖先神仙赵玄朗为宋圣祖。

唐高祖李渊家族的真正发迹,始于爷爷李虎,李虎是西魏北周八柱国之一,一定程度上和实际开创西魏北周政权的宇文泰是平等合作关系。李渊做皇帝后,追封诸位先祖时,将李虎追封为太祖。李渊自己只能用高祖的庙号了。

和李渊类似的隋文帝杨坚。文皇帝是谥号,杨坚的庙号也是高祖,不过隋高祖杨坚的用法远不如隋文帝杨坚广泛。杨坚追封了自己的父亲杨忠为隋太祖。杨忠是西魏北周十二将军之一,十二将军地位仅次于八柱国。


仁勇校尉


这是因为历史文化传承导致的。

在秦朝之前,为表示对祖先的尊重,讲究追根溯源,而只有自己源头的祖先才可称之为太祖,而不能自己做开创者,所以当时最高的庙祭都是已经有太祖存在了,然后基业的开创者自然不能叫太祖了,只能取个低一级地位,那就是高祖。

而到了秦朝,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岂能甘于落于人下,这才给自己定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样即不与祖先争名头,又可以另开一支,从新算排位。

等到了汉朝,刘邦顺天下大势,讲究复周礼,这才取得天下,他自然不能做太祖,这不是说自己要从新开创一脉吗,所以汉朝不得不自降一格,成为高祖。

而且这个时候还没有那么讲究,所以他也不在乎这个称谓,而正是在汉一朝,黄老之学才有所发展,道家开始兴盛,这时候方有了万象更新、太一初始的讲究,也定下来只有事业开创者才可用太这一称谓。

而真正第一个出现的太祖,就是魏太祖曹操,这是他儿子曹丕尊的,因为我们都知道曹操最早不姓曹,而是夏侯,所以他和手下很多姓夏侯的是亲戚。

而如果定庙号时要追根溯源,就要摆夏侯家的,他们这姓曹的却拜夏侯家的家庙,那不是乱了,所以曹丕把曹操尊位曹魏这一支的开创者,尊为魏太祖。

作为传承,之后的华夏都是这样沿用下来,唯独唐朝这一代不一样。

先是唐高祖李渊,当时世家大族五姓七望势力雄厚,为了和他们对等,李氏一族也要是有传承,这才尊老子李耳为祖先。

如果这样,也就没事了,因为老子的地位原因,自然不可能真尊为大唐皇室的开创者了,可关键在皇位更迭上。

李渊的皇位不是死后传得,而是被儿子逼得退位,那还不给儿子找麻烦,所以他早早的把庙号定了个高祖,而家庙三祖,太祖、高祖、世祖,后代不能比前辈高,他占了这个高祖,那李世民就只能做世祖。

这里面有什么讲究,这就是说你的所有东西都是我赏给你的,不是凭本事得来的,李世民自然无奈,本来就有愧,所以也就听之任之了。

可是庙号是下一辈给的,是众臣子商量出来的,在唐朝人心里,这大唐盛世终究是李世民的功劳,人家是开创者,不是太,也该是个高啊,可是讲礼仪的话,又不能去改李渊的牌位,没辙,直接退而求其次,尊李世民为唐太宗,起码占个开创的名义。

等到了宋明两朝,赵匡胤和朱元璋是当之无愧的一朝开创者自然霸占了太祖之名,而宋太宗是赵匡胤的兄弟,不是儿子传承,所以也是选了太字,免得低一辈。

而明成祖朱棣,则是得位不正,他和朱元璋之间还夹着个人呢,既是他不认也不行啊,他又不愿让自己降格,干脆起了成祖,即使说自己也是成了祖宗的人,也是说自己算是从开一脉。


小鼠报道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祖宗十八代”的相关知识。

根据古籍《尔雅·释亲》的叙述,家族成员的称呼,十八代都有着对应的名号。它是以自己开始,次序是往上九代与往下九代。

往上九代的次序分别是: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远祖、鼻祖。

往下九代的次序分别是:儿子、孙子、曾孙、玄孙、来孙、晜孙、仍孙、云孙、耳孙。

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庙号”。

庙号,它起源于注重礼仪祭祀的商朝。每当一个君王死后,君王的继承人就会为他立一座庙,以供后人来祭祀,而且庙中会写有死去君王的称呼,这个称呼就是庙号。

商朝时建立的庙号有四种:一、创基立业的君王曰“太祖”。二、功高的君王曰“高祖”。三、世代祭祀的君王曰“世祖”。四、中兴的君王曰“中”。




从周朝到秦朝的近千年中,庙号曾被废止不用。

商朝被灭之后,新建立的周朝并没有延用商朝的庙号制度,只是继续发展了商朝的谥号制度。(所谓的谥号,是指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所以,周朝的君主有谥号而无庙号,再到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之后,把庙号与谥号制度都废止掉,原因是“庙号和谥号”的定夺将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因此废除谥法与庙法。



到了汉朝以后,又恢复了庙号与谥号制度。

刘邦建立了汉朝之后,恢复商朝时的庙号制度,因为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所以他的庙号是太祖高皇帝,接着的是: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

在《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第八》中,司马迁把刘邦的本纪称为“高祖本纪”,称呼刘邦为“高祖”。刘邦死后,群臣给讨论刘邦庙号和谥号时,提出:“刘邦的庙号是汉太祖,因为功劳特别高,上尊号(谥号)为高皇帝”。

这表明,西汉大臣们认为刘邦功高盖世,“太祖”不足以彰显他的尊贵地位,于是把“太祖”和“高皇帝”合起来,简称为“高祖”。

唐初经学家、史学家颜师古在《谥法》中引注说,本来没有“高祖”这个庙号,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皇帝”。

庙号制度发展到隋唐,“太祖”与“高祖”基本是平等的,可以并列用,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有的开国皇帝称为高祖,有的称为太祖。


那么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为什么不是太祖?因为他登基为帝后追尊祖父李虎为景皇帝,庙号太祖,追尊父亲李昞为元皇帝,庙号世祖,这样一来,李渊死后庙号就不能是太祖,于是庙号定为高祖。

每一个开国皇帝都有追封祖先为皇帝的传统,但宋代以后,比如赵匡胤和朱元璋出身平民,所以祖辈不追封为太祖,自己就被尊为“太祖”,所以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是太祖,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太祖。


宋以后的开国皇帝都沿用宋朝,都是“太祖”。

其实这种庙号与谥号制度,在封建社会中,无非是一种皇室对自家姓氏宗族的威风炫耀。但也可以说,它是我们中国礼仪制度的文化现象之一,它无有好坏之分,仅是一种地位名节的称号。


我就是竹韵


首先纠正一点,刘邦的庙号也是汉太祖,谥号是高皇帝,"汉高祖"其实是"汉高皇帝太祖"的简称。

一、什么是庙号

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被供奉祭祀时追尊的名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庙号一般用"祖"字和"宗"二字,自汉以后,庙号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一般开国者大多称太祖、高祖或世祖,继任的皇帝一般则称为"宗",如太宗、高宗、世宗、英宗、中宗等

二、"太祖"和"高祖"的区别

太祖和高祖这两个庙号一般都是用于开国皇帝。而二者的主要差别在于,被追尊的开国皇帝是否白手起家。如果是白手起家,就被称之为太祖。如果是在祖先的基业上夺取天下的,那么就是高祖。汉太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均是白手起家创建新朝,因此庙号都是太祖。

其中,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开国皇帝将其先人追授为太祖。在这种情况下,开国皇帝自己的庙号就只能是"高祖"了。比如李渊登基后,将其祖父李虎尊为皇帝,庙号为唐太祖。那么他驾崩后,后人只能将其庙号定为唐高祖。

三、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何是"高祖"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皇帝除了有"庙号",还有"谥号"。西汉开国皇帝刘邦,谥号"高皇帝",庙号"汉太祖"。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把谥号和庙号混用了,称刘邦为汉高祖,其实汉高祖就是"汉高皇帝太祖"的简称。但因为《史记》的巨大影响,"汉高祖"这一称号深入人心,刘邦真正的庙号反而鲜有人提了。可以说"高祖"这一庙号相当于是司马迁首创的。西汉之后,高祖这个庙号逐渐使用开来。

总的来说,庙号可以用"祖"的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开国皇帝,如清太祖努尔哈赤;二是开国皇帝的祖先,如清朝帝业的肇兴四祖;三是完成从局部到全国政权转变的皇帝,如清世祖顺治和明成祖朱棣;四是功勋卓著的盛世明君,如清圣祖康熙。


一往文学


后人对皇帝的称呼是多样的,你可以叫他的庙号,也可以叫他的年号。

  • 唐朝之前,人们称呼皇帝一般用的是谥号,如汉武帝刘彻、魏文帝曹丕、隋炀帝杨广等;

  • 在唐朝到宋朝这段时间内,人们称呼皇帝一般用的是庙号,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宋高宗赵构等;

  • 明清这两个王朝称呼皇帝一般是用年号的,如嘉靖帝朱厚熜、崇祯帝朱由检、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等。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庙宇中被供奉的名号,这是皇帝独有的,但并不是所有皇帝都能拥有庙号。汉朝对于庙号的要求非常严格,一般情况下的皇帝没有享有庙号的权利,因此多以谥号称呼皇帝。

谥号是皇帝死后人们对他一生的评价,谥号有褒扬的亦有贬低的。根据皇帝自身而定,除了皇帝有谥号之外,那些对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也有谥号。

唐朝之后,庙号开始普遍,是个皇帝就能拥有庙号,因此习惯性地用庙号称呼皇帝。

明朝之前,皇帝的年号非常多,一个皇帝可以用很多的年号。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规定一个皇帝只能使用一个年号,因为明清的皇帝都是用年号称呼他们。例如,对于朱元璋你可以称他为明太祖,也可以称他为明高帝,也可以称他为洪武帝。如今人们对某位皇帝的称呼是习惯性的,其实用别的方法称呼也是对的。

庙号中分为祖和宗,祖一般为开国的皇帝,宗一般为继承的皇帝。祖中一般分为高祖、太祖、世祖和中祖。创基立业为“太”,功高志伟为“高”,世代祭祀为“世”,中兴之主为“中”。

朱元璋和赵匡胤是明朝和宋朝的开拓者,他们的庙号是太祖;刘邦和李渊也是开创者,为何他俩的庙号是高祖呢?刘邦的庙号其实是太祖,他应该叫汉太祖,如今人们称他为汉高祖是因为司马迁的缘故,他在《史记》中写刘邦就是高祖,因此人们习惯性地称他为高祖;李渊当上皇帝后追封自己的祖父李虎为太祖,他爹为世祖,而他则被追封为高祖。

朱棣的成祖是嘉靖帮他改的,因此朱棣为明成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