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鱼病可不仅仅是多用药而已,我来告诉你到底该怎么预防鱼病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由于疏于预防造成的疾病经常会给养殖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所谓“预防为主”,就是要把预防水产养殖疾病提到主要日程,从而不断加强水产养殖疾病的预防。

所以在鱼病多发的秋季,我们更应该重视鱼病的预防,而不是只能做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

那么,如何预防水产养殖中的疾病呢?预防疾病可不是简单的多用药的事,而是要从多方面改善环境才能有效预防鱼病,要是真以为多用药才能预防疾病,那也就怪不得挣不到钱了。

预防鱼病可不仅仅是多用药而已,我来告诉你到底该怎么预防鱼病

一、注重改善底质

部分养殖户过分强调对水体本身的调节管理,而忽视了对池塘底质的改善。池塘底质直接影响着水质,底质的土壤种类,酸碱度,营养盐类,有毒有害物质,病毒细菌,淤泥厚度等,直接影响水体相应的各项指标。比方说淤泥少的沙土池,往往会出现水质瘦,肥效短,水质不稳定等情况;有的池塘长年施用粪肥,或多年没有清淤,底质淤泥厚,有毒有害物质多,鱼发病率高,水质怎么调,都很肥,特别是在高温季节,易发生翻塘现象,或是水肥藻相不好而致白鲢不长。

一般老池塘每年都需要清除池底淤泥,只保留底泥10~15cm即可。老鱼塘致病因子较多,应注重清塘杀菌防病,这是控制养鱼少生病的关键。应选择晴好天气进行清塘消毒工作。

二、改善养殖环境

进入秋季,在池鱼未出现发病症状之前进行新塘转换,这是改善养殖环境的最佳方案。若条件限制,也可以把大量老化池水换掉,补充新鲜江河水来保持良好的水质,同时,早晚应适当多开增氧机,保证充足的溶氧。若已出现发病症状或缺少换水条件,则可使用生石灰调水,过氧化钙增氧和二氧化氯等化学方法处理,还可使用微生态制剂或中草药制剂改良,总之,必须确保鱼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EM菌在水产养殖中的使用效果被广泛认可。但是EM菌发酵好的原液使用起来成本较高,而且经过厂家经销商长时间储存,菌的活力也会下降。近几年市场上比较受到养殖户欢迎的是EM菌菌种。养殖户购买回去后可以自己扩培。自己发酵的EM菌菌液使用起来成本低,而且现发酵的的菌液数量多活性好。那么在选择EM菌菌中的时候大家要关注菌种的好坏。一般而言,判断菌种好坏有一个最简单的指标pH值。因为EM菌种的乳酸菌含量最多,EM菌菌液的pH值较低说明乳酸菌含量丰富,也就意味着整体的EM菌活性较高。一般而言pH值在3.5以下就算是好菌种,如果可以达到3以下就算是质量特别好的EM菌种了。

预防鱼病可不仅仅是多用药而已,我来告诉你到底该怎么预防鱼病

三、控制饵料肥料的投放

投饵工作在保持池塘水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投饵过多就会造成水体污染,水质富营养化,有毒物质积累,水环境恶化,病原微生物繁殖,使鱼生病。可以在计算鱼体重测算投饵量的前提下,通过设置饵料台,观察鱼类摄食情况,根据剩料多少来调整投喂量。饵料要求质量高。饵料及其原料绝对不能发霉变质,饵料的营养成分要全,特别不能缺乏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应是对环境污染少的环保饲料。

在喂养中,部分养殖户认为鱼吃饱,生长快,鱼的抵抗力就强,特别是在鱼价上涨的年度或季节,养殖户感到有利可图,加大投饲量,促使鱼体快速增长,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鱼类过饱摄食,必然会出现以下几大不利之处,一是鱼体表面上生长速度快,但抗病力却下降,患肝胆综合症;二是部分饲料没能完全消化,饵料消化利用率低,饲料成本高;三是鱼排出的粪便对池塘污染大,水质过肥,易发生细菌性传染病。鮰鱼,草鱼,青鱼等鱼类在二龄鱼种阶段,一旦因投饲过量而发病,带来的鱼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有的近乎灭顶之灾。

在控制饵料投放的同时,也要注意合理施肥。通过适度培肥,使浮游生物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和营养物质,从而培育出良好的水质,辅助鱼类生长。

四、增强鱼类自身抗病力

秋季,池鱼同时面临上市和越冬的压力,如没有足够的免疫力是很难抵御各种病虫害入侵的,因此,秋季饲养管理,除保持饲料营养均衡、科学投喂外,还应适当补充维生素Vc、Vb、Ve和微量元素等,还可适量添加保健性中草药进行病害预防。

维生素是维持生命的必要元素,人类每天也需要补充大量的维生素。由于人类肠道的构造,消化能力较强,一般的维生素制造为普通的颗粒。但是水产动物,如小龙虾、螃蟹和南美白对虾等动物肠道较短、吸收能力较差,因此维生素的颗粒越小越容易吸收。国外最新的技术是将维生素制造为纳米级别的颗粒,这样水产动物的吸收率就大大提高。其次,纳米级的维生素水溶性好,无论是拌料还是泼水使用效果都要好很多。

预防鱼病可不仅仅是多用药而已,我来告诉你到底该怎么预防鱼病

五、使用药物防治

虽然药物防止不是预防发病的全部,但也是其中的重要一部分。我们需要以防为主,做好消毒工作。做到定期、定时消毒预防。

但是我们也不能滥用药物,要通过水质情况决定是否使用药物,用什么药物,用多少药物。部分养鱼户不论鱼的健康情况怎样,从清明节前后开始,对鱼体定期喂药,对鱼池定期杀虫杀菌,使用药物剂量也大,这种情况下鱼不发病则已,一旦发病,虫体和细菌的耐药性强,治疗难度大,只有依靠更换药物品类,加大药物剂量,延长用药时间等措施来弥补,这样一来易产生药害,药物对鱼体的损害,药物对水质的破坏,造成恶性循环,最严重的后果是,鱼不是病死的,而是药害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