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的“基因论”有道理吗?

江聪德

互联网无疑是目前所有行业里面最好的行业之一,而进行互联网商业评论或者对互联网公司进行行业评论,则是整个评论界里最热的一个领域。很多评论家在提到互联网公司的时候,都会提到公司基因的问题,比如说百度是以技术起家的,那么在产品形式和市场营销上就有软肋;而腾讯最初就是抄袭别人产品起家的,所以他们在产品层面上进行微创新,做出像微信这样的产品,革命也就很正常;阿里靠的是流量,靠的是卖货,所以他们公司文化可能就离真正的工程师文化会有一些距离。
这些说法对不对呢?你乍一听都很有道理,好像解释了这些现象,可是这些解释有没有价值呢?在科学研究领域里,解释其实就是理论,理论对不对要看有没有证据支持,而孤证是不利的,也就是说只有个别证据,编出了一些理论,这些理论未必经得起时间考验。有人说理论有什么用啊,能不能解释又怎么样呢,只要解释了不就可以了吗?可是解释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言之有理。言之有理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下次事情很多还会这样发展。也就是说,理论是对规律的总结。
如果企业的基因理论并不能预测出类似情况下类似公司的做法或者成就,那么这样的理论就毫无预测价值,就不能叫理论了。
基因这个词是很有趣的,人类作为一种生物,体内同样有基因。而每个人的基因都千差万别,我们在进行人类基因的分析时,会发现有一些基因确实会影响到人类性状的表达,甚至会对人类的成就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可这个预测力度非常非常弱,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基因差异太大了,我们也很难从一个基因上看出这个人未来有什么样的特征。
而公司的数量可比人的数量少太多太多了,我们又怎么能从公司的所谓基因上来判断一个公司的实际进展呢?又怎么样用基因来对一个公司的成就进行解释呢?我觉得仅从数据角度看这是非常难做到的,而互联网行业可以说是人类所有行业中对数据最重视的行业之一了。
在一个这么注重数据严谨性的行业里拿一个这么不严谨的说法进行解释,可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行业留给我们可供分析的数据太少了,这个行业的年龄太短了,里面的公司他们的波动太小,我们很难得出真正有价值的结论,于是只好拿这种说法来给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现象描述。

科学家种太阳

毫无道理!

一些知名互联网公司的成功,各有各的原因,但归结到“基因论”上面就很扯了,这属于典型的归因错误。

基因是在生命诞生之时就具有的遗传因子,是不可逆的。如果互联网公司的所谓基因能够遗传,那我们再等上二十年,看看阿里、腾讯、网易是不是可以将他们的优秀基因遗传下去,成为腾讯二代、阿里二代……

所以,真要说互联网有什么基因,那也是“创新”,创新才是互联网公司唯一的基因。

因为干掉你的,未必是你看得见的直接竞品,有可能是替代品,所以《三体》里有一句著名的话:干掉你的与你无关。

现在往回看,说阿里有电商基因、腾讯有社交基因、网易有内容基因……其实不过是一种

自我合理化,如果腾讯真有社交基因,当初就不会差一点卖了;如果阿里巴巴有电商基因,当初就不会没有投资人愿意投钱了……全都是事后诸葛亮!

现在成了,说什么好像都有道理,这明显属于光环效应。

所谓的基因,不过是将微小的优势不断强化和累积,经过数年如一日的努力,让别人永远也赶不上,这才是真理,但请不要神话它!


喻派胡言

郭德纲有一段话挺有意思,我摘取一下,用以说明这个问题:


“油条该怎么炸?木匠说得用锯,铁匠说得烧红了打。裁缝说用尺量好了剪,司机说左脚踩完右脚踩……“


私以为,上面提到的不同职业的思维习惯,就是职场中的基因。


假设阿里就是一家炸油条的,那么从上到下,大家奉行的就是炸油条的工作思路。也许,炸油条的思路也可以用来炸油饼,但如果让炸油条的转去做木匠,显然就行不通了。


所以说来说去,所谓基因是什么呢,就是一种工作的习惯。当我们讨论起阿里腾讯这些公司的时候,你会发现虽然他们都是互联网公司,但是所做的工作确实有千差万别。


阿里特别擅长协调关系,淘宝是左手是商家,右手是用户,支付宝也是,现在推出的钉钉也是。这就是阿里的工作习惯,他们的职业经验告诉他们:把别人服务好了,我们就有钱赚。



如果要打比方,阿里是一个外向型的交际花,腾讯是一个宅起来的技术男,当技术男想做交际花的工作,或是交际花想做技术男的工作,用脚趾头想都知道难于上青天,这就是所谓的公司基因带来的限制。虽然说,公司的基因可以修改,但这个过程,一定是极其痛苦的。


默尔索

一、互联网公司的“基因论”

互联网行业,尤其是头部企业一直存在着有关“基因”的论调。

二、为什么会有“基因论”这样的说法?

原因一、这些互联网巨头在离开主营业务之外,其他重点布局的项目基本上都以失败告终。

2、 腾讯的「拍拍」「朋友网」「微博」「搜搜」「TT浏览器」也均以被收购或关停结束;

3、 阿里的「中国雅虎」「来往」「阿里云博客」等产品也都无果而终。

原因二、抛开自己的主营业务,去做的其他已经形成了很大护城河和竞争壁垒的业务,虎口夺食的难度就更大了。

夺人饭碗的事情本来就不好干!

而且互联网行业有着典型的“赢家通吃”现象,通吃主要是单个业务市场。

三、“基因论”真的无法突破吗?

1、 比如说阿里基于淘宝的「旺旺」,职场端的社交软件「钉钉」

通过以上观点来讲,“基因论”是一种存在的现象,但是这种约束并不是不可被打破的。


stormzhang


金错刀

“基因论”其实早就有了,比如一个人的相貌、身高,甚至秃顶与否,很大程度上都与基因有着重要的联系。又比如,因为都基于大众集团下的MLB Evo平台这一“基因”,导致保时捷Cayenne、兰博基尼Urus、奥迪Q7、大众途锐等车型多多少少都有些本质上的相似。只是因为品牌、理念等各不相同才有了差异,但共同点还是蛮多的。

腾讯虽然在社交领域傲视群雄,但却没有电商基因。腾讯自有的电商平台易迅、拍拍等此前都处于“半死不活”的尴尬处境,最终在2014年3月京东并购了腾讯的电商业务。腾讯通过不断增持京东的股票,并为京东提供一级流量入口,算是完成了“曲线救国”,实现了自己的电商梦。但说到底,腾讯在电商领域还是没有太大作为。

但互联网公司的“基因论”也不是完全正确的,毕竟“遗传变异”的事儿也发生过太多。比如很多体育明星的父辈并没有展现出超常体质,但他们却能够完成突破。再比如“篮球之神”迈克尔·乔丹很厉害,但他的儿子们却都没有篮球天赋。

而从互联网领域来看,网易也是玩不转社交,但从网易出来的创业者唐岩却一手打造了陌陌这一庞大社交平台。而雷军原本主要是在金山负责软件,当年还向黄章“取经”,后来不也创建了小米这一以手机为核心的商业帝国?


科技新发现

现在越来越强调基因论,有点类似于阶级固化。因为腾讯是做社交起家所以电商就做不好,而阿里是从电商做起来的所以始终不能在支付宝上让用户结成朋友。这些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一个团队如果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那么势必是因为团队的领导者以及团队中的成员在这方面的商业模式比较擅长,对于行业趋势抓的比较准,那么在做战略性扩张和转型的时候,对于陌生领域势必会比做的好的公司有一定的差距。

再者说,公司之间的人才流动现在已经很频繁了,虽然团队原先没有这方面基因,完全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补充这方面的能力。


铅笔道

赞同“基因论”这一说法。因为术业有专攻,互联网企业深耕的优势业务,就是强大的基因,是其发展壮大的基础。

基因是技术的积累、业务的精深、文化的沉淀,是比较稳固的,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无法移植的,最原始的动力源泉。

基因也是深耕之后遗传下来的,意味着是经过千锤百炼之后的核心竞争力。本身就是一种优势资源,是推动企业长足发展的重要力量。

那么一个企业要保持稳健的发展,就必须稳住具有基因优势的主业务,以便在与竞争对手激烈竞争中,保持主力和根基,长此以往,这样的基因不断强化。

也意味着,过分的依赖基因元素和基因业务,往往不能“开拓出新高度”,也难在新领域有突飞猛进的进步,长此以往,反而强化了基因论!

欢迎在评论区互动交流!


唐氏二少



记得张一鸣有一次在内部工作会议上用一段生动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基因论的反对:“现在公司大了,经常有人说我们不该做某些新业务,我们没有这个基因。那我倒要问问,我们公司的基因是什么?是移动互联网吗?公司创始团队原来是做PC网站九九房的,这和今日头条没啥关系吧?是机器学习吗?创始团队也没有机器学习专家,第一版推荐系统是我和另一位同学业余学习相关文献摸索着开发出来的,技术绝对不算业内领先。是商业化能力吗?公司成立两年后还没有商业化部门,现在好几千人。那我们的基因到底是啥呢?”




真正的力子

基因,作为一个理工科的IT男来说,应该并不陌生,但确实不懂基因,不敢乱讲。虽然不懂遗传学的基因,互联网公司的基因论,笔者认为还是很有道理的。

其实,笔者认为,基因论,并不仅限于互联网公司,任何公司、任何行业都有自己的基因,只不过,现在的互联网是热潮,和N年前的钢铁,轻工业,服务业一样,正好处于这个阶段,于是冠以互联网之名。

于笔者看来,基因论,需要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看:

第一、大环境

大环境,就是指当前的整个社会生活环境,有国家因素,有人文因素,也有技术因素等等。如前所述,如果当前还处于N年前的轻工业大环境,谁要大谈互联网公司的”基因论“,必定被认为不是疯子就是傻子。

当前的大环境就是互联网的环境,各种信息化建设、服务形态、人文培养,技术发展,于百姓直接相关的都离不开互联网,如果现在上街买菜不能用移动支付,必定会咒骂落后,在家不能点餐外送,肯定被评为落伍的餐厅。

当然,其他科技也在逐渐发展,甚至大踏步的发展,比如央视财经频道持续在播的国家重器,全是世界领先的高科技,但,那些于老百姓生活相去甚远,不能一概而论。

第二、思想

思想问题,笔者认为是有没有互联网基因的根本。

互联网公司的基因,是根植于思想的,所有形式方式、管理方式、发展方式等等,无一例外都透露出浓重的互联网思维模式,一切都是互联网的工作思路。

这么说有点抽象,举例来说,如果一家公司的岗位设置:科室、司局、处,称呼都是科长、处长、司长,要是敢说自己是互联网公司,必定被笑掉大牙;如果一家公司的产品设置都是各种行政流程,预约,排号,那就已经很明显暴露了自己的所有形式。其他就不一一举例了。

思想,这个东西太深,太玄,笔者虽然明白,但是不能简单明了的说清楚。还望恕过。

第三、种群

既然前提是互联网公司,那么必定要是一家公司,一家公司就得有人,有人就有了一个中国传统思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同样基因也是有传承和发展的,必须要有同样具有互联网思想的人,一批批,一波波来回更替、传承,才能最终形成互联网公司的基因。如果100人中只有30人是搞互联网的,另外70是传统企业,如果要想成为一家有基因的互联网公司,难于蜀道。

至于题目中所说的社交电商之门类,个人意见不完全是基因问题了,总要有个擅长与否,总不能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还是得有个压箱底儿的绝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