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公司的“基因論”有道理嗎?

江聰德

互聯網無疑是目前所有行業裡面最好的行業之一,而進行互聯網商業評論或者對互聯網公司進行行業評論,則是整個評論界裡最熱的一個領域。很多評論家在提到互聯網公司的時候,都會提到公司基因的問題,比如說百度是以技術起家的,那麼在產品形式和市場營銷上就有軟肋;而騰訊最初就是抄襲別人產品起家的,所以他們在產品層面上進行微創新,做出像微信這樣的產品,革命也就很正常;阿里靠的是流量,靠的是賣貨,所以他們公司文化可能就離真正的工程師文化會有一些距離。
這些說法對不對呢?你乍一聽都很有道理,好像解釋了這些現象,可是這些解釋有沒有價值呢?在科學研究領域裡,解釋其實就是理論,理論對不對要看有沒有證據支持,而孤證是不利的,也就是說只有個別證據,編出了一些理論,這些理論未必經得起時間考驗。有人說理論有什麼用啊,能不能解釋又怎麼樣呢,只要解釋了不就可以了嗎?可是解釋的目的是什麼呢?是言之有理。言之有理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下次事情很多還會這樣發展。也就是說,理論是對規律的總結。
如果企業的基因理論並不能預測出類似情況下類似公司的做法或者成就,那麼這樣的理論就毫無預測價值,就不能叫理論了。
基因這個詞是很有趣的,人類作為一種生物,體內同樣有基因。而每個人的基因都千差萬別,我們在進行人類基因的分析時,會發現有一些基因確實會影響到人類性狀的表達,甚至會對人類的成就有一定的預測價值。可這個預測力度非常非常弱,而且人與人之間的基因差異太大了,我們也很難從一個基因上看出這個人未來有什麼樣的特徵。
而公司的數量可比人的數量少太多太多了,我們又怎麼能從公司的所謂基因上來判斷一個公司的實際進展呢?又怎麼樣用基因來對一個公司的成就進行解釋呢?我覺得僅從數據角度看這是非常難做到的,而互聯網行業可以說是人類所有行業中對數據最重視的行業之一了。
在一個這麼注重數據嚴謹性的行業裡拿一個這麼不嚴謹的說法進行解釋,可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個行業留給我們可供分析的數據太少了,這個行業的年齡太短了,裡面的公司他們的波動太小,我們很難得出真正有價值的結論,於是只好拿這種說法來給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現象描述。

科學家種太陽

毫無道理!

一些知名互聯網公司的成功,各有各的原因,但歸結到“基因論”上面就很扯了,這屬於典型的歸因錯誤。

基因是在生命誕生之時就具有的遺傳因子,是不可逆的。如果互聯網公司的所謂基因能夠遺傳,那我們再等上二十年,看看阿里、騰訊、網易是不是可以將他們的優秀基因遺傳下去,成為騰訊二代、阿里二代……

所以,真要說互聯網有什麼基因,那也是“創新”,創新才是互聯網公司唯一的基因。

因為幹掉你的,未必是你看得見的直接競品,有可能是替代品,所以《三體》裡有一句著名的話:幹掉你的與你無關。

現在往回看,說阿里有電商基因、騰訊有社交基因、網易有內容基因……其實不過是一種

自我合理化,如果騰訊真有社交基因,當初就不會差一點賣了;如果阿里巴巴有電商基因,當初就不會沒有投資人願意投錢了……全都是事後諸葛亮!

現在成了,說什麼好像都有道理,這明顯屬於光環效應。

所謂的基因,不過是將微小的優勢不斷強化和累積,經過數年如一日的努力,讓別人永遠也趕不上,這才是真理,但請不要神話它!


喻派胡言

郭德綱有一段話挺有意思,我摘取一下,用以說明這個問題:


“油條該怎麼炸?木匠說得用鋸,鐵匠說得燒紅了打。裁縫說用尺量好了剪,司機說左腳踩完右腳踩……“


私以為,上面提到的不同職業的思維習慣,就是職場中的基因。


假設阿里就是一家炸油條的,那麼從上到下,大家奉行的就是炸油條的工作思路。也許,炸油條的思路也可以用來炸油餅,但如果讓炸油條的轉去做木匠,顯然就行不通了。


所以說來說去,所謂基因是什麼呢,就是一種工作的習慣。當我們討論起阿里騰訊這些公司的時候,你會發現雖然他們都是互聯網公司,但是所做的工作確實有千差萬別。


阿里特別擅長協調關係,淘寶是左手是商家,右手是用戶,支付寶也是,現在推出的釘釘也是。這就是阿里的工作習慣,他們的職業經驗告訴他們:把別人服務好了,我們就有錢賺。



如果要打比方,阿里是一個外向型的交際花,騰訊是一個宅起來的技術男,當技術男想做交際花的工作,或是交際花想做技術男的工作,用腳趾頭想都知道難於上青天,這就是所謂的公司基因帶來的限制。雖然說,公司的基因可以修改,但這個過程,一定是極其痛苦的。


默爾索

一、互聯網公司的“基因論”

互聯網行業,尤其是頭部企業一直存在著有關“基因”的論調。

二、為什麼會有“基因論”這樣的說法?

原因一、這些互聯網巨頭在離開主營業務之外,其他重點佈局的項目基本上都以失敗告終。

2、 騰訊的「拍拍」「朋友網」「微博」「搜搜」「TT瀏覽器」也均以被收購或關停結束;

3、 阿里的「中國雅虎」「來往」「阿里雲博客」等產品也都無果而終。

原因二、拋開自己的主營業務,去做的其他已經形成了很大護城河和競爭壁壘的業務,虎口奪食的難度就更大了。

奪人飯碗的事情本來就不好乾!

而且互聯網行業有著典型的“贏家通吃”現象,通吃主要是單個業務市場。

三、“基因論”真的無法突破嗎?

1、 比如說阿里基於淘寶的「旺旺」,職場端的社交軟件「釘釘」

通過以上觀點來講,“基因論”是一種存在的現象,但是這種約束並不是不可被打破的。


stormzhang


金錯刀

“基因論”其實早就有了,比如一個人的相貌、身高,甚至禿頂與否,很大程度上都與基因有著重要的聯繫。又比如,因為都基於大眾集團下的MLB Evo平臺這一“基因”,導致保時捷Cayenne、蘭博基尼Urus、奧迪Q7、大眾途銳等車型多多少少都有些本質上的相似。只是因為品牌、理念等各不相同才有了差異,但共同點還是蠻多的。

騰訊雖然在社交領域傲視群雄,但卻沒有電商基因。騰訊自有的電商平臺易迅、拍拍等此前都處於“半死不活”的尷尬處境,最終在2014年3月京東併購了騰訊的電商業務。騰訊通過不斷增持京東的股票,併為京東提供一級流量入口,算是完成了“曲線救國”,實現了自己的電商夢。但說到底,騰訊在電商領域還是沒有太大作為。

但互聯網公司的“基因論”也不是完全正確的,畢竟“遺傳變異”的事兒也發生過太多。比如很多體育明星的父輩並沒有展現出超常體質,但他們卻能夠完成突破。再比如“籃球之神”邁克爾·喬丹很厲害,但他的兒子們卻都沒有籃球天賦。

而從互聯網領域來看,網易也是玩不轉社交,但從網易出來的創業者唐巖卻一手打造了陌陌這一龐大社交平臺。而雷軍原本主要是在金山負責軟件,當年還向黃章“取經”,後來不也創建了小米這一以手機為核心的商業帝國?


科技新發現

現在越來越強調基因論,有點類似於階級固化。因為騰訊是做社交起家所以電商就做不好,而阿里是從電商做起來的所以始終不能在支付寶上讓用戶結成朋友。這些有一定的道理,因為一個團隊如果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那麼勢必是因為團隊的領導者以及團隊中的成員在這方面的商業模式比較擅長,對於行業趨勢抓的比較準,那麼在做戰略性擴張和轉型的時候,對於陌生領域勢必會比做的好的公司有一定的差距。

再者說,公司之間的人才流動現在已經很頻繁了,雖然團隊原先沒有這方面基因,完全可以通過人才引進的方式補充這方面的能力。


鉛筆道

贊同“基因論”這一說法。因為術業有專攻,互聯網企業深耕的優勢業務,就是強大的基因,是其發展壯大的基礎。

基因是技術的積累、業務的精深、文化的沉澱,是比較穩固的,是競爭對手無法模仿、無法移植的,最原始的動力源泉。

基因也是深耕之後遺傳下來的,意味著是經過千錘百煉之後的核心競爭力。本身就是一種優勢資源,是推動企業長足發展的重要力量。

那麼一個企業要保持穩健的發展,就必須穩住具有基因優勢的主業務,以便在與競爭對手激烈競爭中,保持主力和根基,長此以往,這樣的基因不斷強化。

也意味著,過分的依賴基因元素和基因業務,往往不能“開拓出新高度”,也難在新領域有突飛猛進的進步,長此以往,反而強化了基因論!

歡迎在評論區互動交流!


唐氏二少



記得張一鳴有一次在內部工作會議上用一段生動的描述表達了自己對基因論的反對:“現在公司大了,經常有人說我們不該做某些新業務,我們沒有這個基因。那我倒要問問,我們公司的基因是什麼?是移動互聯網嗎?公司創始團隊原來是做PC網站九九房的,這和今日頭條沒啥關係吧?是機器學習嗎?創始團隊也沒有機器學習專家,第一版推薦系統是我和另一位同學業餘學習相關文獻摸索著開發出來的,技術絕對不算業內領先。是商業化能力嗎?公司成立兩年後還沒有商業化部門,現在好幾千人。那我們的基因到底是啥呢?”




真正的力子

基因,作為一個理工科的IT男來說,應該並不陌生,但確實不懂基因,不敢亂講。雖然不懂遺傳學的基因,互聯網公司的基因論,筆者認為還是很有道理的。

其實,筆者認為,基因論,並不僅限於互聯網公司,任何公司、任何行業都有自己的基因,只不過,現在的互聯網是熱潮,和N年前的鋼鐵,輕工業,服務業一樣,正好處於這個階段,於是冠以互聯網之名。

於筆者看來,基因論,需要主要從以下三方面看:

第一、大環境

大環境,就是指當前的整個社會生活環境,有國家因素,有人文因素,也有技術因素等等。如前所述,如果當前還處於N年前的輕工業大環境,誰要大談互聯網公司的”基因論“,必定被認為不是瘋子就是傻子。

當前的大環境就是互聯網的環境,各種信息化建設、服務形態、人文培養,技術發展,於百姓直接相關的都離不開互聯網,如果現在上街買菜不能用移動支付,必定會咒罵落後,在家不能點餐外送,肯定被評為落伍的餐廳。

當然,其他科技也在逐漸發展,甚至大踏步的發展,比如央視財經頻道持續在播的國家重器,全是世界領先的高科技,但,那些於老百姓生活相去甚遠,不能一概而論。

第二、思想

思想問題,筆者認為是有沒有互聯網基因的根本。

互聯網公司的基因,是根植于思想的,所有形式方式、管理方式、發展方式等等,無一例外都透露出濃重的互聯網思維模式,一切都是互聯網的工作思路。

這麼說有點抽象,舉例來說,如果一家公司的崗位設置:科室、司局、處,稱呼都是科長、處長、司長,要是敢說自己是互聯網公司,必定被笑掉大牙;如果一家公司的產品設置都是各種行政流程,預約,排號,那就已經很明顯暴露了自己的所有形式。其他就不一一舉例了。

思想,這個東西太深,太玄,筆者雖然明白,但是不能簡單明瞭的說清楚。還望恕過。

第三、種群

既然前提是互聯網公司,那麼必定要是一家公司,一家公司就得有人,有人就有了一箇中國傳統思想: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同樣基因也是有傳承和發展的,必須要有同樣具有互聯網思想的人,一批批,一波波來回更替、傳承,才能最終形成互聯網公司的基因。如果100人中只有30人是搞互聯網的,另外70是傳統企業,如果要想成為一家有基因的互聯網公司,難於蜀道。

至於題目中所說的社交電商之門類,個人意見不完全是基因問題了,總要有個擅長與否,總不能十八般兵器樣樣精通,還是得有個壓箱底兒的絕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