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走敦刻爾克40萬聯軍,德軍不可能拿下法國,這是個正確的決定

很多喜歡研究二戰的朋友們,對於敦刻爾克大撤退事件一定非常熟悉,這是發生在二戰初期的一次英法聯軍的大規模撤退行動。當時40多萬聯軍被德軍裝甲部隊圍困,危急時刻,德軍統帥部卻命令德軍停止進軍。英國迅速啟動“發電機”計劃,調集了國內所有船舶前往敦刻爾克,晝夜不停搶運,有33萬人成功撤退,最終只有6萬後衛部隊被俘虜。

不放走敦刻爾克40萬聯軍,德軍不可能拿下法國,這是個正確的決定

大多數專業人士認為XTL在敦刻爾克戰役上存在重大決策失誤

目前歷史學術界所有觀點一邊倒的認為這是希特勒的重大決策失誤。當時裝甲部隊推進過快,XTL擔心有埋伏、也擔心裝甲部隊損失過大,猶豫之際,赫爾曼-戈林拍胸脯承諾空軍可以搞定這股殘兵敗將,因此XTK命令裝甲部隊停止進軍而由空軍單獨進攻,然而德國空軍未能完成任務,致使聯軍得以脫身。

針對這段歷史,無數軍迷不禁扼腕嘆息,痛斥XTL愚蠢荒謬,錯失全殲聯軍的大好機遇。然而筆者以為,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歷史觀點更是由勝利者把控,後人研究歷史,應客觀分析並有自己的觀點。筆者認為,德軍停止追擊敦刻爾克的聯軍並不算錯,這反而是英國方面的一大敗筆。

不放走敦刻爾克40萬聯軍,德軍不可能拿下法國,這是個正確的決定

從整體戰局考慮,XTL當時的做法非常明智,戰爭初期,德軍實力略遜於英法,好鋼應該用在刀刃上。

從開戰前雙方軍力和態勢上看,德軍不佔絕對優勢。由於長期受凡爾賽體系制約,二戰初期,德國軍力雖有較大發展,但從整體上看還是要遜於聯軍,包括兵員和主要武器裝備,如飛機坦克的質量和數量(開戰之初,英法裝甲車4000輛,德軍2800輛,用於進攻的2200輛)。在這場戰爭中,德國要面對英、法、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組成的同盟國聯軍。同時德國還要在東線(蘇聯方向)部署一些兵力。德國海軍實力太弱,難以有所作為。在主攻方向上,為翻越阿登山脈德軍投入的裝甲部隊主要為輕型坦克。

不放走敦刻爾克40萬聯軍,德軍不可能拿下法國,這是個正確的決定

德軍利用輕型坦克發起“閃電戰”,但它的主要作用是實現戰場割裂而非攻堅,這支孤軍沒有實力與40萬大軍硬碰硬作戰。

德軍的優勢主要是先進的“閃電戰”軍事思想,以及與之配套的部隊編制和作戰計劃。在“閃電戰”進攻作戰中,打頭陣是裝甲部隊和伴隨的機械化部隊,在撕開對手防線後,裝甲機械化部隊高速推進、持續進攻,迅速破壞對手的指揮通訊、交通運輸、後勤保障等諸多體系,割裂敵方部隊,使之彼此不能協同,壓縮敵方部隊集結和構築防線的反應時間,並快速推進至其腹地或後方,從而徹底摧毀敵方的抵抗意志。

不放走敦刻爾克40萬聯軍,德軍不可能拿下法國,這是個正確的決定

這就決定,古德里安等人的裝甲部隊並沒有十足的把握殲滅敦刻爾克周邊的40萬聯軍,貿然發動進攻還有可能激起英法聯軍的反抗,一旦陷入膠著戰,整個西線戰役就不可能速戰速決,因此最好的選擇就是讓聯軍主動撤退,德軍也好快速攻入法國腹地解決戰鬥。從“閃電戰”理論中可以看出,裝甲部隊的優勢和主要作用不是攻堅戰,而是快速割裂戰區,令對手迅速放下武器投降。

不放走敦刻爾克40萬聯軍,德軍不可能拿下法國,這是個正確的決定

德軍包圍法國北部的聯軍後,法軍還有一部分主力盤踞在法國腹地,如若德軍持續與北部聯軍糾纏,很容易讓法國抓住反擊機會。

開戰之後,德軍迅速取得了戰場優勢,但是此時就想者徹底擊垮法國還為時過早,誰都沒想到它會這麼快投降。德軍擔任主攻的是位於中央位置的A集團軍,其前鋒就是古德里安指揮的裝甲部隊,該部出其不意翻越阿登山脈,等於是在聯軍的防線中央位置上撕開了一個大口子,該軍高速推進意圖包抄在低地國家作戰的聯軍後路,對敵實施南北割裂後將英法聯軍包圍於法國北部沿海地區。

由此可見,這被困的40餘萬聯軍並沒有喪失戰鬥力,XTL也不相信自己的裝甲部隊能輕易搞定他們。當時的態勢是,德軍裝甲部隊雖然優勢明顯,但德軍的步兵部隊也被遠遠的拉在身後;英法軍主力並未遭到殲滅性的打擊;南部馬奇諾防線後面還有大量法軍部隊;法國也緊急進行戰爭動員,重新部署兵力、構築防線,企圖遏制住德軍的攻勢,甚至從背後攻擊孤軍深入的德軍。

不放走敦刻爾克40萬聯軍,德軍不可能拿下法國,這是個正確的決定

此時龜縮在敦刻爾克的聯軍有40萬之眾,雖然大多疲憊不堪,但仍有相當部分法軍在頑強抵抗(畢竟法軍是守衛本土)。如果德軍為節約時間,不等步兵部隊上來,由空軍配合裝甲部隊進行攻堅,裝甲部隊勢必會付出較大損失。裝甲部隊是德陸軍的核心,如果在這裡損失較大,那下一階段對付法軍主力將難有作為。同時在這裡糾纏時間過久,勢必增加英法特別是法國的反應時間,待法國反應過來完成部署、構築好新的防線,極有可能將德軍拉入持久戰,陷入一戰時期的靜態戰爭。

不放走敦刻爾克40萬聯軍,德軍不可能拿下法國,這是個正確的決定

從戰役結果看,正是因為40萬英法聯軍被趕下海,德軍才能毫無顧忌圍殲法軍主力,迫使法國投降

德軍殲滅被圍聯軍需要時間,但此時雙方最缺的都是時間。對待被圍聯軍,德軍幾乎是網開一面,幾天時間聯軍溜之大吉。北方主力被擊潰之後,古德里安迅速發動了新一輪旋風般的攻勢,完全不給法國重新集結部隊和構築防線的時間。

A集團軍後隊變前隊,向東、南方向猛攻,古德里安裝甲部隊17日到達瑞士邊境,又命令全軍作90度的轉向,切斷了剩餘法軍主力部隊的後路,6月22日,法國政府被迫同意停戰,僅古德里安就俘獲了25萬俘虜,百萬法軍放下了武器。

不放走敦刻爾克40萬聯軍,德軍不可能拿下法國,這是個正確的決定

德軍看似追著40萬聯軍猛攻,彼時,英法實力尚存,德軍很有可能腹背受敵。

筆者認為,在戰爭初始階段把北方聯軍逼出戰場對德軍更為有利。法國快速投降包含以下兩個原因:一是是戰略縱深因素。法國國土不算寬廣,戰略縱深不大,地勢平坦,適合機械化車輛行進,“閃電戰”在這類型國家效果極佳,當巴黎淪陷後法國真的就沒有鬥志了。

二是心理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法軍500萬人死傷,慘痛的一幕讓法國民眾陷入了一種厭戰的情緒中,那就是不惜一切代價把敵人和戰火阻止於國門之外,為此不惜巨資修築防線。而一旦防線被突破,特別是敵軍衝入其腹地、主力損失慘重、唯一的盟友又撤回本土,法國迅速陷入畏戰怯戰、混亂不堪的境地,為投降埋下伏筆,幫助德軍快速了結西線作戰。

不放走敦刻爾克40萬聯軍,德軍不可能拿下法國,這是個正確的決定

開戰之初,法國還積極應戰,但防線被輕易突破、30多萬英法聯軍逃離戰場,對法國人心理造成了極大震動,隨後在持續遭受打擊、德軍進展神速的情況下,投降派佔據了上風,場面不可收拾。很難想象,德軍和敦刻爾克的40萬聯軍打得火熱,法國國內燃氣狂熱愛國熱情積極參戰的後果,德國想拿下法國幾乎是不可能的。

不放走敦刻爾克40萬聯軍,德軍不可能拿下法國,這是個正確的決定

正是敦刻爾克不戰而退的40萬聯軍,導致法國上下失去了抵抗意識,德軍才得以用六週時間打敗法國。儘管從軍事角度來講,成功撤退的33萬餘人成為1944年盟軍反攻的生力軍,但如果和這些人糾纏,德國能不能堅持到1944年都難說。

再回過頭看英國在敦刻爾克的表現。首先受凡爾賽體系制約,英國的海軍實力的要大大強於德海軍,其次受地理條件所限,德國海域被丹麥半島一分為二,艦船調度困難,靠近英國的西海岸港口較少,並且開打以後英法海軍攻擊了德國海軍,後者亦有損失,所以難有作為。空軍方面德國略佔上風,但英國方面並不是無還手之力,敦刻爾克距離英國本土不遠,英空軍戰鬥機可以從本土起飛予以支援,只要英空軍全力以赴,起碼不會完全喪失該區域的制空權。

不放走敦刻爾克40萬聯軍,德軍不可能拿下法國,這是個正確的決定

筆者以為,如果聯軍不匆忙退回英國,而是就地構築防線,依靠海空軍的後勤和空中支援,確保後路(海峽)不被切斷,固守不退,拖住德軍主力,給法國調整部署爭取時間,增強法國的抵抗決心,是有機會改變戰爭走向的。例如在德國入侵蘇聯的時候,蘇聯烏克蘭方面軍的80萬人在基輔周圍固守不退,逼得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南下支援,蘇聯爭取到了時間迅速在中部構築了新防線,從而把德軍拖入了嚴冬,最終贏回了戰場的主動權。如果英法聯軍肯在敦刻爾克堅持,完全可以比蘇聯人做得更好。

不放走敦刻爾克40萬聯軍,德軍不可能拿下法國,這是個正確的決定

結論:如果英法聯軍能夠下定決心再拖一陣子,戰局或許有轉機,英軍扔下法國人獨自逃跑反而害了自己。

當然,英國軍人肯定也不想為法國賣命,更想把自己人拉回來守住本土。但筆者認為從大局看,還是應該多撐些時日,給法國一次機會,只要法國能挺住那就是自己的擋箭牌。即使法國人爛泥扶不上牆,德軍主力全力壓縮包圍圈,那麼此時再走也還有機會,聯軍中的法軍守土有責戰鬥決心比英軍強,即使多損失10萬人,筆者認為英軍主力是能夠全身而退的。

不放走敦刻爾克40萬聯軍,德軍不可能拿下法國,這是個正確的決定

在敦刻爾克,英國人否定了法國將領堅持抵抗的意見,堅持將9個師21.5萬人撤回本土!這就給了法國孤掌難鳴的感覺,下定決心和德國人議和!原本撤到英國的17萬法軍大多回到法國繼續作戰,並對之前的盟友英國人很不感冒,甚至成了德國擴張的幫兇,只有約3000人留在英國,加入戴高樂自由法軍的更是不足一半!這就是在敦刻爾克一味逃跑的後果。

不放走敦刻爾克40萬聯軍,德軍不可能拿下法國,這是個正確的決定

還是那句老話,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如今主流觀點稱敦刻爾克的撤退行動對反法西斯同盟有意義重大,這場大撤退保留了有生力量,為盟軍反攻奠定了基礎,不過筆者以為那隻不過勝利者的粉飾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