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放走敦刻尔克40万联军,德军不可能拿下法国,这是个正确的决定

很多喜欢研究二战的朋友们,对于敦刻尔克大撤退事件一定非常熟悉,这是发生在二战初期的一次英法联军的大规模撤退行动。当时40多万联军被德军装甲部队围困,危急时刻,德军统帅部却命令德军停止进军。英国迅速启动“发电机”计划,调集了国内所有船舶前往敦刻尔克,昼夜不停抢运,有33万人成功撤退,最终只有6万后卫部队被俘虏。

不放走敦刻尔克40万联军,德军不可能拿下法国,这是个正确的决定

大多数专业人士认为XTL在敦刻尔克战役上存在重大决策失误

目前历史学术界所有观点一边倒的认为这是希特勒的重大决策失误。当时装甲部队推进过快,XTL担心有埋伏、也担心装甲部队损失过大,犹豫之际,赫尔曼-戈林拍胸脯承诺空军可以搞定这股残兵败将,因此XTK命令装甲部队停止进军而由空军单独进攻,然而德国空军未能完成任务,致使联军得以脱身。

针对这段历史,无数军迷不禁扼腕叹息,痛斥XTL愚蠢荒谬,错失全歼联军的大好机遇。然而笔者以为,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历史观点更是由胜利者把控,后人研究历史,应客观分析并有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德军停止追击敦刻尔克的联军并不算错,这反而是英国方面的一大败笔。

不放走敦刻尔克40万联军,德军不可能拿下法国,这是个正确的决定

从整体战局考虑,XTL当时的做法非常明智,战争初期,德军实力略逊于英法,好钢应该用在刀刃上。

从开战前双方军力和态势上看,德军不占绝对优势。由于长期受凡尔赛体系制约,二战初期,德国军力虽有较大发展,但从整体上看还是要逊于联军,包括兵员和主要武器装备,如飞机坦克的质量和数量(开战之初,英法装甲车4000辆,德军2800辆,用于进攻的2200辆)。在这场战争中,德国要面对英、法、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组成的同盟国联军。同时德国还要在东线(苏联方向)部署一些兵力。德国海军实力太弱,难以有所作为。在主攻方向上,为翻越阿登山脉德军投入的装甲部队主要为轻型坦克。

不放走敦刻尔克40万联军,德军不可能拿下法国,这是个正确的决定

德军利用轻型坦克发起“闪电战”,但它的主要作用是实现战场割裂而非攻坚,这支孤军没有实力与40万大军硬碰硬作战。

德军的优势主要是先进的“闪电战”军事思想,以及与之配套的部队编制和作战计划。在“闪电战”进攻作战中,打头阵是装甲部队和伴随的机械化部队,在撕开对手防线后,装甲机械化部队高速推进、持续进攻,迅速破坏对手的指挥通讯、交通运输、后勤保障等诸多体系,割裂敌方部队,使之彼此不能协同,压缩敌方部队集结和构筑防线的反应时间,并快速推进至其腹地或后方,从而彻底摧毁敌方的抵抗意志。

不放走敦刻尔克40万联军,德军不可能拿下法国,这是个正确的决定

这就决定,古德里安等人的装甲部队并没有十足的把握歼灭敦刻尔克周边的40万联军,贸然发动进攻还有可能激起英法联军的反抗,一旦陷入胶着战,整个西线战役就不可能速战速决,因此最好的选择就是让联军主动撤退,德军也好快速攻入法国腹地解决战斗。从“闪电战”理论中可以看出,装甲部队的优势和主要作用不是攻坚战,而是快速割裂战区,令对手迅速放下武器投降。

不放走敦刻尔克40万联军,德军不可能拿下法国,这是个正确的决定

德军包围法国北部的联军后,法军还有一部分主力盘踞在法国腹地,如若德军持续与北部联军纠缠,很容易让法国抓住反击机会。

开战之后,德军迅速取得了战场优势,但是此时就想者彻底击垮法国还为时过早,谁都没想到它会这么快投降。德军担任主攻的是位于中央位置的A集团军,其前锋就是古德里安指挥的装甲部队,该部出其不意翻越阿登山脉,等于是在联军的防线中央位置上撕开了一个大口子,该军高速推进意图包抄在低地国家作战的联军后路,对敌实施南北割裂后将英法联军包围于法国北部沿海地区。

由此可见,这被困的40余万联军并没有丧失战斗力,XTL也不相信自己的装甲部队能轻易搞定他们。当时的态势是,德军装甲部队虽然优势明显,但德军的步兵部队也被远远的拉在身后;英法军主力并未遭到歼灭性的打击;南部马奇诺防线后面还有大量法军部队;法国也紧急进行战争动员,重新部署兵力、构筑防线,企图遏制住德军的攻势,甚至从背后攻击孤军深入的德军。

不放走敦刻尔克40万联军,德军不可能拿下法国,这是个正确的决定

此时龟缩在敦刻尔克的联军有40万之众,虽然大多疲惫不堪,但仍有相当部分法军在顽强抵抗(毕竟法军是守卫本土)。如果德军为节约时间,不等步兵部队上来,由空军配合装甲部队进行攻坚,装甲部队势必会付出较大损失。装甲部队是德陆军的核心,如果在这里损失较大,那下一阶段对付法军主力将难有作为。同时在这里纠缠时间过久,势必增加英法特别是法国的反应时间,待法国反应过来完成部署、构筑好新的防线,极有可能将德军拉入持久战,陷入一战时期的静态战争。

不放走敦刻尔克40万联军,德军不可能拿下法国,这是个正确的决定

从战役结果看,正是因为40万英法联军被赶下海,德军才能毫无顾忌围歼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

德军歼灭被围联军需要时间,但此时双方最缺的都是时间。对待被围联军,德军几乎是网开一面,几天时间联军溜之大吉。北方主力被击溃之后,古德里安迅速发动了新一轮旋风般的攻势,完全不给法国重新集结部队和构筑防线的时间。

A集团军后队变前队,向东、南方向猛攻,古德里安装甲部队17日到达瑞士边境,又命令全军作90度的转向,切断了剩余法军主力部队的后路,6月22日,法国政府被迫同意停战,仅古德里安就俘获了25万俘虏,百万法军放下了武器。

不放走敦刻尔克40万联军,德军不可能拿下法国,这是个正确的决定

德军看似追着40万联军猛攻,彼时,英法实力尚存,德军很有可能腹背受敌。

笔者认为,在战争初始阶段把北方联军逼出战场对德军更为有利。法国快速投降包含以下两个原因:一是是战略纵深因素。法国国土不算宽广,战略纵深不大,地势平坦,适合机械化车辆行进,“闪电战”在这类型国家效果极佳,当巴黎沦陷后法国真的就没有斗志了。

二是心理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法军500万人死伤,惨痛的一幕让法国民众陷入了一种厌战的情绪中,那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把敌人和战火阻止于国门之外,为此不惜巨资修筑防线。而一旦防线被突破,特别是敌军冲入其腹地、主力损失惨重、唯一的盟友又撤回本土,法国迅速陷入畏战怯战、混乱不堪的境地,为投降埋下伏笔,帮助德军快速了结西线作战。

不放走敦刻尔克40万联军,德军不可能拿下法国,这是个正确的决定

开战之初,法国还积极应战,但防线被轻易突破、30多万英法联军逃离战场,对法国人心理造成了极大震动,随后在持续遭受打击、德军进展神速的情况下,投降派占据了上风,场面不可收拾。很难想象,德军和敦刻尔克的40万联军打得火热,法国国内燃气狂热爱国热情积极参战的后果,德国想拿下法国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放走敦刻尔克40万联军,德军不可能拿下法国,这是个正确的决定

正是敦刻尔克不战而退的40万联军,导致法国上下失去了抵抗意识,德军才得以用六周时间打败法国。尽管从军事角度来讲,成功撤退的33万余人成为1944年盟军反攻的生力军,但如果和这些人纠缠,德国能不能坚持到1944年都难说。

再回过头看英国在敦刻尔克的表现。首先受凡尔赛体系制约,英国的海军实力的要大大强于德海军,其次受地理条件所限,德国海域被丹麦半岛一分为二,舰船调度困难,靠近英国的西海岸港口较少,并且开打以后英法海军攻击了德国海军,后者亦有损失,所以难有作为。空军方面德国略占上风,但英国方面并不是无还手之力,敦刻尔克距离英国本土不远,英空军战斗机可以从本土起飞予以支援,只要英空军全力以赴,起码不会完全丧失该区域的制空权。

不放走敦刻尔克40万联军,德军不可能拿下法国,这是个正确的决定

笔者以为,如果联军不匆忙退回英国,而是就地构筑防线,依靠海空军的后勤和空中支援,确保后路(海峡)不被切断,固守不退,拖住德军主力,给法国调整部署争取时间,增强法国的抵抗决心,是有机会改变战争走向的。例如在德国入侵苏联的时候,苏联乌克兰方面军的80万人在基辅周围固守不退,逼得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南下支援,苏联争取到了时间迅速在中部构筑了新防线,从而把德军拖入了严冬,最终赢回了战场的主动权。如果英法联军肯在敦刻尔克坚持,完全可以比苏联人做得更好。

不放走敦刻尔克40万联军,德军不可能拿下法国,这是个正确的决定

结论:如果英法联军能够下定决心再拖一阵子,战局或许有转机,英军扔下法国人独自逃跑反而害了自己。

当然,英国军人肯定也不想为法国卖命,更想把自己人拉回来守住本土。但笔者认为从大局看,还是应该多撑些时日,给法国一次机会,只要法国能挺住那就是自己的挡箭牌。即使法国人烂泥扶不上墙,德军主力全力压缩包围圈,那么此时再走也还有机会,联军中的法军守土有责战斗决心比英军强,即使多损失10万人,笔者认为英军主力是能够全身而退的。

不放走敦刻尔克40万联军,德军不可能拿下法国,这是个正确的决定

在敦刻尔克,英国人否定了法国将领坚持抵抗的意见,坚持将9个师21.5万人撤回本土!这就给了法国孤掌难鸣的感觉,下定决心和德国人议和!原本撤到英国的17万法军大多回到法国继续作战,并对之前的盟友英国人很不感冒,甚至成了德国扩张的帮凶,只有约3000人留在英国,加入戴高乐自由法军的更是不足一半!这就是在敦刻尔克一味逃跑的后果。

不放走敦刻尔克40万联军,德军不可能拿下法国,这是个正确的决定

还是那句老话,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如今主流观点称敦刻尔克的撤退行动对反法西斯同盟有意义重大,这场大撤退保留了有生力量,为盟军反攻奠定了基础,不过笔者以为那只不过胜利者的粉饰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