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誇獎越努力,家庭教育切記“馬太效應”

越誇獎越努力,家庭教育切記“馬太效應”

最近看到一個詞“馬太效應”,總結起來就八個字“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馬太效應的名字來源於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從前,一個國王要出門遠行,臨行前,交給3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

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僕人報告:“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第三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1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裡,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 ”

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僕人,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在某一個方面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馬太效應在學校的教育中表現尤為明顯,很多老師喜歡成績優異的學生,上課喜歡和學霸互動,課下交流也有說有笑,而對成績差的學生往往毫不在意,完全忽視“差生”的努力,不去發掘他們的閃光點。

優等生受到表揚和誇獎會越發自信,繼而會更加努力以贏得誇獎和榮譽。但是“差生”的心理與之有天壤之別,如果從沒有受過表揚,努力了卻被人忽視。這種區別對待的行為嚴重影響了大部分孩子的積極性和自信心,甚至讓人在氣餒和不自信中喪失學習的興趣。

我們都知道孩子在不同成長的心理有所不同,但是也都有通性。每個孩子都喜歡受到表揚和誇獎,當孩子努力半天搭了個很好看的積木,當孩子學會自己洗襪子,當孩子有進步的時候,家長請要不吝嗇自己的誇獎。

“你做的很好,如果你以後都一直這麼努力,一定會做的更好”。對於家長而言這是一句簡單的誇獎,但是在孩子看來,這是對他努力成果的認可,也會讓他更加主動去學習和成長。主動的學習肯定是比咄咄逼人的催促效果來的更好。

反觀,如果孩子做的不好,考試成績不及格,家長就大罵:“你怎麼這麼笨!就考這麼點分。”家長是拿孩子撒了氣,以為一句話說完就過去。可這種行為忽略了孩子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進步,可能會讓孩子在心裡否定自己。

今天暑期熱播的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從小就不受陳塘關百姓待見,只因他是魔丸轉世。沒有犯過錯卻遭受非議,能感受到的都是負面情緒,這也導致他性格孤僻。

越誇獎越努力,家庭教育切記“馬太效應”

不受待見的哪吒

與之相反的是另一部電影《阿甘正傳》,主人公阿甘是個智商偏低的人,上學時校長不願意接受這樣一個笨孩子,讓他去唸殘疾兒童學校。但是阿甘的母親卻堅持說自己孩子是正常人,她也時常鼓勵自己的孩子。在阿甘的世界裡,母親就是一道光,正是母親的這份認可和鼓勵,阿甘一直都活的健康陽光。

越誇獎越努力,家庭教育切記“馬太效應”

少年阿甘和母親

馬太效應是一個簡單不過的道理,但是很多人都會忽視。一句誇獎,也許就會讓孩子的世界充滿陽光,一句否定,也可能會毀了一個孩子一生。

注:否定不等於批評,誇獎也需要合適的話語。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