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戰”的過程,關羽是如何以巨大的優勢落敗的?

琳瓏兒


襄樊之戰關羽可不是優勢,他當時的兵力是劣勢,只是打的出色,擊敗了曹魏兩個主力軍團,才差點逼得曹操差點遷都。

襄樊之戰時關羽的兵力不會超過三萬

在史書上並沒有記載關羽北伐襄樊時出動了多少部隊,但是我們可以從其他資料推測一二。劉備為了爭奪益州,先和龐統領軍入川,此後又命諸葛亮、張飛、趙雲從荊州出發,率軍協助攻打劉璋,因此留在荊州的部隊已經不多了。

在劉備奪取益州以後,孫權向劉備索取荊州,劉備則答覆要等收復涼州以後再還。孫權大怒,派兵攻打荊州。劉備引兵五萬趕到公安,命關羽率軍前往益陽,和吳軍對峙。

根據《三國志·甘寧傳》記載,當時關羽所部號稱三萬、

羽號有三萬人,自擇選銳士五千人,投縣上流十餘裡淺瀨,雲欲夜涉渡。

一般來說為了虛張聲勢,對外宣傳的兵力都會多於實際兵力,因此關羽實際所統帥的部隊,應該少於三萬,其中精銳部隊大約有五千。而根據《三國志·魯肅傳》記載,當時和關羽在益陽對峙的魯肅手下大約有萬人,孫權擔心魯肅不是關羽對手,於是下令呂蒙趕來增援。

權時住陸口,使魯肅將萬人屯益陽拒羽,而飛書召蒙,使舍零陵,急還助肅。

孫權擔心魯肅率萬人擋不住關羽,一是可能關羽畢竟是名將,覺得魯肅未必是他對手,二是可能關羽的兵力多於魯肅。因此綜合看,關羽此次所率部隊,大於一萬而少於三萬,這也是荊州當時的主力機動部隊。其他雖然留守江陵等地還有一些部隊,但是不能輕易調動。

而在此後,孫權和劉備達成《湘水之盟》,雙方以湘水為界瓜分了荊州,原來屬於劉備的長沙、桂陽兩郡讓給了孫權。長沙當時是人口比較多的大郡,劉備失去這兩郡以後,在荊州的部隊最多和原來齊平,所以關羽北伐襄樊時,兵力最多也就是在一萬到三萬之間。

關羽在襄樊遭遇的是曹仁和于禁兩個主力軍團。

關羽北伐襄樊最出名的一戰莫過於水淹七軍,一舉殲滅了于禁所統帥的七軍,重創了魏軍。但是實際上關羽面對的是魏軍兩個軍團。

在建安二十三年七月,曹操親自率軍西征,和劉備爭奪漢中時,他命曹仁率軍南下攻打關羽,進駐樊城。曹操一向非常看重關羽,既然他命曹仁主動率軍南下,那麼曹仁當時手中的兵力應該不少於關羽,至少差距不大。

《三國志·武帝紀》初,曹仁討關羽,屯樊城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在漢中被劉備擊敗的同時,曹仁在荊州也被擊敗,派人向曹操求援,曹操命于禁和徐晃率軍前往救援。其中於禁率七軍前往樊城,和曹仁匯合,而徐晃因為手下大多是新兵,所以屯駐宛城,作為接應。

八月,關羽趁秋雨連綿漢水上漲之機水淹七軍,大破于禁,于禁投降,龐德被俘以後被殺,魏軍慘敗,僅被俘的就有三萬之多,算上死在水中和戰鬥中的魏軍,肯定數量更多。

曹仁被關羽擊敗以後需要向曹操求援,可見損失很大。而水淹七軍之戰魏軍的損失更是超過了關羽北伐的總兵力,之前魏軍應該一直是兵力優勢。所以關羽應該擊敗了兩個兵力至少和自己相當的魏軍兵團。

徐晃在解樊城之圍時部隊也不少

在水淹七軍以後,曹仁在樊城的守軍不過幾千,這時關羽倒是一度佔據了優勢。但是隨即徐晃就奉命率軍前來救援樊城。

徐晃原來統帥的部隊新兵為多,戰鬥力不強,不過曹操特意命將軍徐商、呂建等趕來增援,而關羽要分兵包圍襄陽和樊城,從此後雙方對峙不戰看,此時雙方兵力應該相當。此後曹操又命殷署、朱蓋等十二營陸續增援徐晃,這個時候,徐晃的兵力應該已經強於關羽。

結語

所以綜合來看,關羽北伐襄樊時從開始就兵力少於魏軍,只是打了一個時間差,先擊敗了曹仁,之後又利用了漢水暴漲大破于禁,獲得了一定的主動權。關羽的這兩次勝利,加上劉備在漢中擊敗曹操,因此一時間在聲勢上壓倒了曹操。

但是在徐晃趕來以後,在襄樊地區關羽的兵力就再次失去了優勢。而且他的背後就是居心叵測的孫權。

所以關羽的優勢,僅僅是一個表面現象,實際上曹操依靠其絕對實力優勢,始終在戰場上保持著優勢兵力,關羽只要一個失誤,就要面臨徹底的失敗。


不沉的經遠


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大家都耳熟能詳。另外有一場戰役,雖然沒有擠進前三,但是從這場戰役的結果來看,影響也是非常大的,這場戰役就是蜀國關羽和曹魏之間的襄樊之戰。

關羽在襄樊之戰中被東吳所俘後被殺,很多人經常會討論劉備為何不出兵救援關羽,以至於關二爺命喪黃泉,其中不乏陰謀論者。其實,這都是大家對關二爺的忠勇由衷敬佩,覺得他死的太可惜了。我們今天不討論這個問題,而是探尋一下,他為何要發動襄樊之戰?

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的,都有一定的背景,襄樊之戰也不例外。因此,要搞清楚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原因,有必要先對襄樊之戰前,也就是公元219年前的大環境有一個簡單的瞭解。

公元214年,劉備攻下益州,佔據巴蜀。公元215年,曹操攻漢中,張魯投降,曹操取漢中,劉備倍感壓力。孫權因劉備取了益州,欲要回荊州,劉備遂與孫權談判,雙方以湘水為界,東屬孫權,西歸劉備。至此,劉備佔有荊州南部的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和談之後,東吳孫權再度進攻合肥。公元217年,劉備率軍進攻漢中,雙方對峙,一直僵持不下。公元218年,曹魏境內徭役繁重爆發多起叛亂,烏桓叛亂,許都耿紀叛亂,宛城(南陽)侯音叛亂,另有陸渾(今河南洛陽嵩縣)孫狼等起義,曹魏亂成一鍋粥。而這些起義叛亂多與關羽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曹操派諸將平定叛亂,曹仁平叛有功,封徵南將軍,駐樊城(今襄陽樊城區)。公元219年,黃忠斬曹操大將夏侯淵,劉備攻下漢中,漢中稱王。並派劉封、孟達拿下房陵(今十堰房山縣)、上庸(今十堰竹山縣)。

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關羽率領的荊州之軍,發起了對曹魏的襄樊之戰。“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熟知《隆中對》的朋友是不是對這一幕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沒錯,前期曹魏境內出現的這些叛亂、起義,可以看作是關羽在劉備攻擊漢中之時的一種策應。漢中、上庸已定,打通漢水通道,發兵宛、洛可以看作是《隆中對》定下的既定戰略的進一步實施。而這一戰略能否成功的關鍵則在於襄樊,這個北上中原的重要節點。

襄樊(今襄陽市襄陽區和樊城區)位於南陽盆地南端,西有武當山,東有大洪山、桐柏山等作為屏障,控扼漢水,是北上中原,南下江漢平原的必經之路,重要的戰略通道,兵家必爭之地。襄陽的戰略重要性,在歷代都得以充分體現,尤其是在宋元時期,南宋和蒙軍為爭奪這一要地,在襄陽拉鋸了幾十年,奪下襄陽,蒙軍便順流而下,南宋防線瞬間土崩瓦解。

赤壁之戰後,曹魏收縮防線,襄陽雖然有過短暫時間的被孫權佔據,但這一戰略要地後來卻緊緊地被曹操控制在手中,如此關係到中原大局之地,絕不容有失。

對蜀國來說,如果能夠奪下襄陽,即使不那麼快揮師中原,也可以將其據有的漢中、益州、荊州等地很好地整合起來,形成完整的、有效的防禦體系。這不僅對曹魏形成威脅,對東吳孫權也能形成戰略上的優勢。

襄陽是荊州的命脈,有襄陽在,荊州就完全不在話下,即使丟了也能再輕易奪回來,若能拿下襄陽,不僅能讓曹操瑟瑟發抖,絕對也讓孫權坐臥難安。

劉備不可能看不到這點,之前雖然命關羽鎮守荊州,但是官職卻是襄陽太守,在其關中稱王之後就封關羽前將軍,假節鉞(代皇帝行使權力),而此時襄樊之戰已經開打,劉備的目的不言而喻。

有了劉備的認可,襄樊之戰關羽沒有理由不繼續,關羽的戰績也是可圈可點的,打爆曹仁,斬龐德,水淹于禁七軍,俘于禁及部眾三萬餘人,威震華夏,嚇得曹操趕忙想遷都以避鋒芒。

襄陽城畢竟是“鐵打的襄陽”,城高池闊,和樊城一個在漢江之南,一個在漢江之北,成掎角之勢。關羽野戰沒問題,但是畢竟兵力有限也就三萬人左右,若攻城的話,這有限的兵力就不夠了。

在向上庸的劉封、孟達請派援軍助戰無果之下,關羽只好另想辦法。在東吳呂蒙、陸遜聯袂演出雙簧後,關羽中計了,將留守的荊州之軍調往襄陽。

正是關羽如此強勁的勢頭和蜀國即將面臨大好的局面,迫使曹魏和東吳暫時走到了一起,然後關羽就悲劇了,最終敗走麥城,兵敗而亡,蜀國荊州之地也悉數全丟。

襄陽之戰雖然有個好的開始,但是結局對蜀國來說卻是不能承受之重,大將身死,丟了荊州。《隆中對》的大戰略也宣告破產,蜀國只能戰略退縮,從鼎盛走衰,在三國之中成為最弱小的一個。


口水雜談


關羽失敗的原因:首先他對敵我雙方實力和處境沒有非常明顯的認識,在本來自己兵力不足的情況下還分兵去圍困襄樊兩座城市,甚至自己的騎兵大部隊已經派到了北方,低估了曹操軍隊的意志,又高估了已方的戰鬥力。

其次,在接下來兩個月的時間裡面,城池一直沒有打下來,其實這個時候樊城軍隊意志力已經非常低下了,而且城內士兵的數量不斷的在減少,關羽只要集中兵力一定是能夠打下來了,結果卻沒有抓緊機會。

最後,在徐晃得到援軍的支援之下,兵力遠遠超過自己一方的情況下仍然死死地拖著包圍圈不放,雖然有自己防守工事的優勢,但是卻把自己的實力分散了,在敵方的兵力超過一半的情況下面,仍然死死地抱著包圍圈不放,越是弱勢的時候就應該集中自己的兵力,結果卻沒有好好利用自己的優勢才導致了戰鬥的失敗。


南國小知


如果從戰力上分析,關羽在於禁到達戰場以後還能和曹操處於均勢,關羽只是趁于禁莫名其妙的犯了很外行的錯誤(連千里之外的東吳的人都看出關羽要水攻,于禁這樣的宿將居然鬼使神差的沒注意到)才撿了個便宜,徐晃到達戰場以後關羽就處於非常明顯的劣勢,倘若張遼也到達戰場了關羽必然會更加困難。從整個大局來看,即使東吳不襲擊荊州,關羽的失敗也只是個時間問題,最好的結果不過是全軍而退。

事實上,從軍糧,援軍,將領的到位方面分析,此次關羽出擊劉備並沒有很好的進行準備,關羽軍糧本來就供應的不是很得力,在抓了3萬多於禁軍俘虜後更加捉襟見肘,只好去搶東吳的糧食,這對對關羽早已極度不滿的孫權而言更是火上澆油。援軍方面,關羽調動了幾乎所有的荊州部隊進攻襄樊,荊州方面留守部隊嚴重不足,而上庸一線劉封孟達本來應該有支援關羽的能力的,但是,劉孟二人是當年春後才到達上庸的,關羽秋天就進攻襄樊了,劉孟二人以山郡初附為名不出援軍於理上尚可理解,但我個人分析主要是因為關羽脾氣太臭,劉孟二人倘若真的帶兵去了,就歸關羽管轄了,他們多少會不舒服。但是不管怎樣,這兩個人的表現相對曹操連給徐晃12營軍隊的表現,怎麼看怎麼覺得小。從將領方面來看,,蜀漢其實除了關羽,剩下的將領幾乎都沒有獨當一面的能力,大名鼎鼎的趙雲,其實終身沒有什麼可以炫耀的指揮資歷,靠著長板坡保護劉備老婆孩子的功勞才竊居高位(演義中吹出來的不算),,黃忠,張飛只是臨陣尚可,馬超或許不錯,但是這種造起反來連自己老子兒子都不要了的傢伙誰敢放心用他?對關羽而言更要命的是,當時蜀漢的知名人物幾乎全在漢中和益州一帶,劉備帶著他們剛剛奪得漢中,想讓其中的某位去幫助關羽,時間上也不太夠。而且,即使時間上沒問題呢?關羽素來狂傲,就會出現了一個這樣的問題,如果派個職位比較高的有威望的人去荊州,關羽一定以為是要奪權,兵家大忌,如果派個職位威望低的人去,就不會有什麼權力,又起不到任何作用。


歷史的記憶瞬間


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秋,劉備在趕走了曹操後上表自立為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皆假節鉞,意味著這三人都可以自己定奪是否發動戰爭。與此同時,關羽正率兵北上進攻樊城,守城名將曹仁正苦苦支撐。講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想,為什麼關羽會這個時候北上呢,我們簡單梳理一下當時的背景。

鎮內患各地忙奔走,御外敵東西兩線忙

以關羽北上攻樊的時間為節點,上溯至五年前,即建安十九年,曹操徵孫權,夏侯淵斬宋建,廢黜伏皇后。建安二十年,進漢中,降張魯,守合肥,破孫權。建安二十一年,進魏王,徵孫權。建安二十二年,戰濡須,退孫權,遣曹洪,據張飛。

到了建安二十三年,此時的曹魏的處境更是內憂外患,先是太醫令吉本與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反叛,被王必與嚴匡鎮壓。漢太醫令吉本與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反,攻許,燒丞相長史王必營。[1]三月前後,曹魏在西線戰場稍有突破,曹洪與強端擊破劉備軍並將任夔、吳蘭斬首。曹洪破吳蘭,斬其將任夔等。[1]四月份,烏桓部落其中的一個首領無臣氐在北方作亂,被曹彰迅速鎮壓,曹彰也因此一戰成名。七月在漢中與劉備對峙、十月宛城守將侯音反叛,直到來年,建安二十四年的正月才被曹仁平定。且在平定之後曹仁為了減小鎮守壓力,以便抽出更多的兵力,直接選擇屠城。可見當時的曹魏壓力確實不小。二十四年春正月,仁屠宛,斬音[1]。

關雲長率軍北伐魏,於文則臨危受任命

由此可見,關羽北伐前曹魏疲於應對各線戰場以及內部的叛亂。時間來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夏侯淵在西線戰場戰死,曹操親自來到前線與劉備對峙,可到了五月份便退軍回長安。而就在曹操忙於應對西線戰場的這個時候,關羽已然乘機北上,圍困曹仁於樊城。曹操則派遣于禁前來救援曹仁。

說起于禁,後世往往因為他投降關羽一事,認為他沒什麼作戰能力,比較平庸。但筆者並不這麼看,要知道在當時,于禁也是身為四方將軍之一的左將軍,而且,最重要的是假節鉞。遷左將軍,假節鉞,分邑五百戶,封一子列侯。[2]這意味著在曹操的心中,除去宗親貴族,于禁在他的心目中的位置已然很高。宗親們固然忠心,可並不一定能征善戰。到了危急存亡的關頭,自然是要派遣既對自己忠心耿耿又善於統兵作戰的人。

此時,張遼在東線與東吳對峙,關羽圍曹仁於樊,會權稱藩,召遼及諸軍悉還救仁。[2]張郃留在西線戰場鎮守。太祖乃引出漢中諸軍,郃還屯陳倉;[2]徐晃此時應該剛剛從西線戰場撤下。夏,五月,操悉引出漢中諸軍還長安。[3]樂進於去年剛剛離世。建安二十三年薨,諡曰愍侯。[2]所以說在當時的情況,無論從資歷,戰功,狀態等條件來看,于禁都是此次帶兵出征的合適人選。

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曹操派遣于禁率軍來到樊城外支援曹仁,而此時恰逢漢水暴漲(漢水又稱沔水,發源於陝西省西南部,流經古樊城),關羽畢竟是在荊州經營了多年,對於水軍的操練也是一把好手,其麾下的荊州水軍團絲毫不弱於東吳水軍。而於禁這邊便準備不足,被暴漲的洪水圍於高地,此時關羽率領水軍乘船進攻,于禁無招架之力,只好束手就擒。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底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2]就這樣,于禁所督七軍,約三萬人上下,全部投降了關羽。而與之對比強烈的便是龐德了。

親上陣水中殺敵軍,龐令明身死表忠心

龐德原本是馬騰的下屬,跟隨馬超征戰沙場,後來跟隨馬超投奔張魯,在曹操西征張魯的時候與張魯一併投降於曹操。曹操知曉龐德作戰勇猛,拜他為立義將軍,封關門亭侯,邑三百戶。侯音在宛城叛亂的時候,龐德與曹仁參與了平叛,之後便來到樊城,駐紮在樊城北部。而當時由於龐德的兄長龐柔隨馬超投奔了劉備,樊城的守將對於龐德並不是十分的信任。而龐德也表明了自己的態度,那就是他與關羽勢不兩。德常曰“……今年我不殺羽,羽當殺我”。[4]

在接下來的戰鬥中,龐德果然沒有食言,披甲持弓,箭無虛發,有投降企圖的部下都被他斬首,避免了軍心渙散。從黎明一直戰鬥到中午,關羽的攻勢越來越猛,龐德的屬下大多投降,而龐德與幾名下屬乘小船準備回到城內曹仁的營地中,途中由於水勢過於兇猛,衝翻了船,被關羽擒獲。面對關羽的苦苦勸降也不為所動,還大罵關羽及劉備。於是便被關羽所殺。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裡,忠貞不屈的死節之臣是要被頌揚的,屈膝投敵的將領是要被唾棄的。當曹操得知此二人的做法時,也不禁感嘆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2]

其實筆者認為,龐德的做法固然是忠勇可嘉,沒有異議。但是對於于禁的看法,不應該這麼一邊倒的羞辱他。當毫無準備的被大水圍困時,手下的三萬餘名將士的姓名都掌握在自己手裡,或許對於于禁來說,哪怕是赤手空拳,但只要有足夠排兵佈陣的地方,他都會捨命一搏。可是眼前的這種情況,作為主帥的他實在不忍將士白白送了性命,不得已投降關羽。

降關羽一敗受千辱,於文則羞愧鬱而終

于禁的結局也是比較淒涼的,關羽敗亡後,于禁又被送到東吳,也沒少被虞翻羞辱。翻呵禁曰“爾降虜,何敢與吾君齊馬首乎”欲抗鞭擊禁。[5]即便是在曹丕稱帝,孫權迫於形勢向曹丕稱藩後,于禁被遣送回曹魏,也沒逃得掉曹丕的羞辱。帝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2]曹丕想讓于禁出使東吳藉此羞辱他就不算什麼了,竟然在出發前讓于禁去拜謁曹操陵墓,還畫上了當年與關羽對戰時,于禁投降的畫像。于禁也是個要面子的人,經歷了別人的多重羞辱就罷了,回到了曹魏陣營後又被曹丕如此羞辱。自己羞愧憤恨,不久便得病去世了。

順便吐槽一下,曹丕這個人有些記仇,當年他年少時曾向曹洪借錢,而曹洪並沒有借給他,曹丕便一直將此事記在心裡。後來曹丕當了皇帝,終於等到了曹洪犯錯誤的時候,便要將其下獄處死。最後還是在卞太后以廢掉皇后的要挾為代價,才算是保住了曹洪。

關雲長威名震華夏,曹孟德心急意遷都

于禁的三萬多精銳就這麼被關羽輕而易舉的俘虜,再加上各地的群盜積極響應關羽,一時間曹魏的屬地狼煙四起,關羽此時的形勢一片大好,只待攻克樊城,史書記載,關羽威震華夏,達到了其巔峰時期。

曹操急忙又派出徐晃支援樊城,樊城一旦丟掉,關羽進逼宛城,許昌洛陽就會無堅城可守,所以曹操在派出徐晃的同時,也在考慮是否遷都。而此時司馬懿與蔣濟向曹操建議說,于禁失敗是由於洪水的衝擊,並非戰鬥力不足。而現在關羽勢頭正盛,孫權必然心中不悅,孫劉聯盟雖然看似和睦,實則雙方摩擦不斷,將江南本就屬於孫權的地方割讓給孫權,承認孫權對江東的管轄的合法性,並鼓動孫權派兵襲取關羽的大後方,這樣就可以解除樊城的危機。丞相軍司馬司馬懿、西曹屬蔣濟言於操曰:“……關羽得志,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3]於是曹操採納了這條計策。

舊恩怨纏繞孫仲謀,聯曹魏出擊關雲長

關於荊州之爭,孫劉兩方曾在建安二十年發生過一次衝突,衝突的原因是孫權讓劉備把“借來的”荊州歸還給孫權,而衝突的結果是劉備一方默認了被呂蒙吞併的三郡,雙方重新劃分好界限。而之後孫權曾為自己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提親,被關羽拒絕,並辱罵使者,這件事也被後世認為是關羽的傲慢不懂得世故從而得罪了孫權。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5]

其實筆者認為,孫權本將妹妹嫁與劉備,又打算與關羽聯姻,此時關羽可是劉備集團荊州地區的首腦,不考慮別的,首先政治影響就不好,假如關羽同意了,不免會令人多想。再加上呂蒙本就認為關羽在荊州上游,擔心關羽對其有吞併之心,早就偷偷地向孫權建議奪取荊州作為己方的前線緩衝區。孫權呢,也十分認同呂蒙的想法。

而孫權這邊收到了曹操的封賞之後,便上書曹操打算討伐關羽,以示好曹操。此舉也算是“雙贏”。關羽這邊,由於之前與孫權發生過沖突,所以一直提防著孫權,在雙方交界處的城池都留有足夠兵力佈防。呂蒙為了讓關羽放下戒心,便使出一記,上書孫權說自己有病在身打算從前線回去修養,讓陸遜來代理他的職位,呂蒙本人呢,確實身體狀況一直都不是太好。蒙上疏曰“……以治疾為名。羽聞之,必撤備兵,盡赴襄陽。[6]

而那個時候的陸遜,還並未讓世人所熟知,況且陸遜一上任,就向關羽上書示好,於是關羽便放鬆警惕,抽出更多的守城兵力來應對曹魏一方。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6]而關羽這邊,由於剛剛收降了于禁的三萬多人馬,糧草不夠,便擅自取了湘關的米,這便是導致孫權出兵的直接原因。其實孫權心裡早就想收回關羽佔據著的荊州的地盤,一切的問題都是藉口,都是為了給自己出兵制造理由。擅取湘關米。權聞之,遂行,先遣蒙在前。[6]

戰樊城久攻而不克,失荊州敗走麥城西

樊城這邊,由於有守城名將曹仁、滿寵的鎮守,關羽久攻不下。而徐晃所率領的新一批增援部隊已然到達前線與關羽接戰。關羽的軍隊其實人數並不多,再加上連番苦戰,士氣也逐漸下降,與徐晃作戰失利,於是關羽便率軍退還。

曹操在確認孫權已然出兵後,想將矛盾轉化給孫劉內部,便將消息綁在弩箭上傳遞給關羽,而關羽此時猶豫了,可能是擔心這是曹操使出的離間計,便沒有及時回到後方,而等到關羽意識到的時候為時已晚。呂蒙已然“白衣渡江”傅士仁與糜芳開城投降。很多人都覺得關羽為什麼會安排糜芳與傅士仁這種三流將領守大後方,其實傅士仁在當時已然做到了將軍職位,而糜芳是劉備起家時的追隨者,在劉備最苦難的時候都沒有離開劉備,為什麼會在劉備已然稱王,自己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的時候就因為關羽的一句“還當治之”而投降呢。羽言“還當治之”,芳、仁鹹懷懼不安。[5]

如果說傅士仁相對來說職位較低,怕關羽回來整治於他,但是以糜芳在劉備心中的地位,關羽斷不敢自作主張處決他。筆者猜測,也許是傅士仁的投降使得糜芳動搖,加上關羽的一句話以及孫吳大兵壓境,或許當時糜芳真是被昏庸充斥了頭腦,做出了一個昏庸的選擇,直接送掉了蜀漢在荊州的立足之地。

關羽在與徐晃交戰不利後退回後方,發現已被呂蒙佔領,其退路也全部都被孫權封鎖。關羽領軍來到麥城,假意投降孫權,帶兵遁走。而孫權早已料到關羽會這麼做,使朱然與潘璋埋伏在路上截斷關羽退路。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潘璋的司馬馬忠在章鄉俘獲並將關羽及關平斬首,蜀漢所控荊州由此全部喪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