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這群德軍繼續打了14年:寧死不投降蘇軍,美國背後資助

從1942年開始,德國愈發感到兵力捉襟見肘。武裝SS部隊開始放棄其自詡的所謂“純雅利安人”的高徵兵標準,開始徵召大量外國人加入德軍。其中一部分是外國德裔,一部分則是外國中的德軍支持者。甚至連幾十萬願意合作的俄國戰俘,都被納入德軍麾下成為不缺或缺的“輔助人員”。

二戰結束,這群德軍繼續打了14年:寧死不投降蘇軍,美國背後資助

抓獲美軍的武裝SS

在由外國人組成的德軍部隊中,兩極分化情況很嚴重。其中一部分的戰鬥意志相當強悍,甚至比德國部隊還能打,比如武裝SS維京師、武裝SS北地師等等。維京師後來居然還升格為了裝甲師,新式裝備優先補給,待遇很優厚。1943年開始,德軍從波羅的海沿岸的原蘇俄控制區也徵召了大批兵源,組成了多個師,直接投入東線戰場的作戰。這些地方反俄情緒很重,幾年前又遭到蘇軍的吞併,所以士兵的鬥志十分旺盛。德軍外籍兵團還有從芬蘭、荷蘭和法國徵召的士兵。

二戰結束,這群德軍繼續打了14年:寧死不投降蘇軍,美國背後資助

1945年的維京師豹式坦克

1945年,德國已經進入戰敗倒計時,東線戰場的戰鬥尤其絕望和殘酷。頗為值得人奇怪的是,德軍中不少外籍兵團居然越戰越勇。4月16日蘇軍打響柏林戰役,柏林的城防部隊中很多都是外籍兵團的士兵。蘇軍的戰報認為,這群人極其死硬,經常在陣地上打到最後一個人。而很多德國部隊在兵敗如山倒的情況下倒是選擇投降。4月30日,蘇軍兵臨柏林市中心的國會大廈、勃蘭登堡門、提爾加登花園地區,打響了最後戰鬥。而這片核心地區的德軍部隊,相當多都是外籍兵團的拉脫維亞、愛沙尼亞、荷蘭士兵。他們為德國戰鬥到了最後一滴血,大部分都在絕望的最後之戰中戰死。

二戰結束,這群德軍繼續打了14年:寧死不投降蘇軍,美國背後資助

柏林國會大廈滿目瘡痍

而在柏林被攻佔的時候,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德軍最後一塊陣地:庫爾蘭橋頭堡卻堅如磐石。這塊區域位於拉脫維亞北部,德軍大概集結了20多萬兵力與蘇軍三個方面軍對峙。蘇軍在1944年波羅的海沿岸戰役後切斷了當地德軍與東普魯士的陸上聯繫,但德軍可以通過海運保持補給。蘇軍曾發動過5次總攻,但都鎩羽而歸。在庫爾蘭地區的德軍中,不少是波羅的海三國當地的外籍兵。

二戰結束,這群德軍繼續打了14年:寧死不投降蘇軍,美國背後資助

外籍德軍摧毀蘇軍坦克

德國無條件投降後,庫爾蘭的德軍立即進行海上疏散,儘可能返回德國本土,而留下了10多萬人則只能向蘇軍投降。但很多拉脫維亞、立陶宛和愛沙尼亞的士兵拒絕脫下軍裝,拒絕放下武器,他們接受了指揮官的最後祝福後,撤入當地的大片森林山地中堅持抵抗!隨後的戰鬥,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戰後之戰”。蘇軍從40年代末就投入大量兵力進行清剿,但無奈當地對俄國人的迴歸十分牴觸,那群打游擊的最後的德軍得到了很多支持。

二戰結束,這群德軍繼續打了14年:寧死不投降蘇軍,美國背後資助

堅持作戰的拉脫維亞籍德軍

在多次戰鬥中,那些德軍殘兵寧死也不投降,哪怕被蘇軍清剿部隊包圍了也戰鬥到最後波羅的海沿岸有案可查的最後一個德軍居然是在1959年被蘇軍擊斃的——他是個拉脫維亞人,距離德國投降已經過去了14年。有研究者認為,這些戰後的針對蘇軍的遊擊作戰,得到了美國的一些支持,他們希望藉此引起更大的針對蘇軍的破壞行動。美國在戰後與原德軍力量的合作的確是很常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