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科学家选择回国,拒绝美国千万科研经费,回到中国培育下一代

战争年代,诺大的华北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我国不少优秀的人才都选择去了国外留学,其中美国是他们很多人的首选地。1949年6月18日,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正式成立,成员有侯祥麟、陈省身、华罗庚、杨振宁、朱光亚等人,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急需人才参加新中国建设,当时华罗庚写下了“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号召留学生们回国。​

美籍科学家选择回国,拒绝美国千万科研经费,回到中国培育下一代

有人摩拳擦掌投入祖国怀抱,也有人被美国扣押,例如钱学森、赵忠尧,总而言之,这些归国的科学家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了“两弹一星”的元勋,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有很多,默默耕耘于祖国教坛,为后世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美籍科学家选择回国,拒绝美国千万科研经费,回到中国培育下一代

今天要说的就是归国的华人科学家施一公。他是在新中国建立后出生,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95年获得博士学位,他主要从事的是细胞研究,在美国已经是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家,拥有1000万美元科研资助的高科技人才,留美18年已经加入了美国国籍,但是他还是拒绝了千万美元的科研经费,辞去在美职务,回到中国,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院长,后来又创办了西湖大学。

美籍科学家选择回国,拒绝美国千万科研经费,回到中国培育下一代

施一公曾说,中国的科技和教育体制与美国还有相当的差距,他回国就是为了为中国科技尽力,并促进中美间的人才交流。人才回流,不只意味着马上有新生的科研力量,更是一种号召,让更多的海外华人科学家回到祖国,为祖国复兴出力。

美籍科学家选择回国,拒绝美国千万科研经费,回到中国培育下一代

发达国家之所以强大,一是他们国力强盛,二是因为尊重人才,学术地位高,有丰厚的财政支持来填充科研需要,人才便能创造出更高的价值。所以很多华人科学家愿意留在国外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但如今我国也在逐渐重视人才的培养,所以像施一公这样的优秀科学家放弃海外优越的条件回来支持祖国,值得尊敬,同样,那些奋战在一线为国民付出的科学家例如屠呦呦、周培源等人,相对于明星艺人,更应该获得由衷的掌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